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琼海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现代文阅读(35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等多种形式。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哈尔滨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 B . 音乐是哈尔滨的文化印记,哈尔滨的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每年都推出大量的经典演出。 C . 西安西大街的建筑改造延续了其仿唐建筑风格,赋予了西大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D . 作为海口“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很多美好回忆,但是近年来正在逐渐消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同、四合院、天坛等都是北京的城市符号,它们象征了北京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涵。 B . 城市的发展、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和电商的出现是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逐年消失的三大原因。 C . 某些阅读者很留恋报刊亭,就算多走两公里也愿意去报刊亭翻一翻,看一看,是情怀使然。 D .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北京四合院的屋檐上有时会出现蝙蝠或寿字等传统的文化符号。 B . 中国古代的一些器物上同时雕刻蝙蝠和桃子,寓意福寿双全。 C . 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广场,五组雕塑展现了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D . 北京保利博物馆在建筑外立面上采用灯笼元素,命名为“特色吊楼”。
    4. (4) 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 (5)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 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680元。苹果共3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 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自《广西文学》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叙写“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自然引 出了下文四大嘴发现一堆苹果的情节。 B . 文中的四大嘴具有善良正直、诚实守信、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C . 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大潮冲击之下,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令人深思。 D . 小说叙写了“黄河南驮地瓜秧子”的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整篇小说结构更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 .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 . 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 . 本文语言运用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3. (3)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 (4) 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
二、<strong>古代诗文阅读(35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 , 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一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 , 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吾谓斯文遂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动词,治理

      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名位            致:动词,获得

      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⑥然多排摈,小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 . ①②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④ D . ④⑤⑥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白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②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5. (5)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鉴赏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yì):通“浥”:沾湿。②轩: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写清晨带露摘花,五、六句写纵情饮酒,诗人借此忘却忧愁、消解郁愤。 B . “壶自倾”用语极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酒壶的善解人意,也暗示自酌时间之长。 C . 七、八句写日落之时,群动止息,飞鸟归林,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D .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闲情逸致,归隐田园后歌咏自得, “聊复”一词就表现了诗人从“济世之志”中彻底解脱后的畅快之情。
    2. (2) 诗中借“秋菊”和“归鸟”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用精彩的譬喻感叹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

    3. (3) 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_________之效。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B .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C .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D .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 B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 .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 .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①       , 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②       。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区域。人们经常把生态城市看成园林城市、绿化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③      , 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