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琼海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

更新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73 类型:高考模拟
一、<strong>现代文阅读(35 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 . 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 . 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 . 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 . 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 . “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 . 唯有照搬西方模式 ,才能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 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猪嗷嗷叫(节选)

    李司平

    (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了。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

    “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

    “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

    “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

    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

    “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

    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 . 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 . 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 . 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 . 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 . 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 . 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 (3) 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
    4. (4) 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导。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为中国用,羌人亲爱之,呼为龙图老子。仲淹以庆州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其子纯佑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版筑皆具,旬日城成,即大顺城也。贼觉,以三万骑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盗益少。时塞门诸砦既陷,鄜州判官种世衡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青涧,以世衡知城事。

    世衡开营田,募商贾,通货利,城遂富实。教民习射,以银为的,中者与之,由是人人能射。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相通,以种世衡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左右曰:“奴讹凶诈难信,且道险,不可行。”世衡曰:“吾方以信结诸胡,可失期邪?”遂冒雪而往。既至,奴讹大惊曰:“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帅部落罗拜,皆感激心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B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C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D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自秦始皇登基后,改命为制,令为诏。 B . 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C . 营田,古时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此取得军饷和税粮。 D . 郊迎,在郊外迎接宾客,多有怠慢之意。古时主宾见面礼仪多为作揖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昊做事反复无常,他在暗中收买羌人作为内助,环庆路的羌族酋长六百多人被诱使,相约做他的向导,但此举不久后便败露了。 B . 范仲淹用兵有方,他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先占领腹地,敌人率领三万骑来战,范仲淹识破对方计谋,击退了来犯的敌人。 C . 种世衡深谋远虑,他倡议依凭宽州的旧垒来修筑新城,除了能抵挡西夏的锋锐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战略意义,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 D . 种世衡讲求信义,他让工匠凿石挖井,教百姓练习射箭,都用激励取得了成功;种世衡冒雪履行与牛奴讹的约定,也让对方大为感动。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

      ②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

    5. (5) 范仲淹和种世衡防御西夏的策略有哪些相同之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 . 颔联描绘了山中农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 . 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清幽的景致。 D . 本诗的语言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语言风格相同。
    2. (2) 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 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2. (2) 《滕王阁序》中“”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 (3) 中国古代诗文与茶、酒有密切关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一句以品茶极写无聊;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_______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________。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   )。

    她果然________,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 回)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经常更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 在贾府________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 40 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 不负众望 左支右绌 B . 登堂入室 有血有肉 不孚众望 左支右绌 C . 叹为观止 有血有肉 不负众望 捉襟见肘 D . 登堂入室 惟妙惟肖 不孚众望 捉襟见肘
    2. (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B . 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C .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D .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于是,只得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因为宁国府无人操办。 B . 既然宁国府无人操办,就到荣国府去请来王熙凤。 C . 不得不到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 D . 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
  • 7. 认真阅读下列曲子词内容,分别指出其所指代的人物。
    1. (1)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2. (2)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
    3. (3)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
  • 8. 调整下面文段中的划线部分,使之语序合理,句式整齐。(可增删个别字词)

    我很爱恋眼前的土地河流,林木高山。地有花的灿烂,林有馨香的果实,鱼在河中悠游,山里的鸟在啾鸣。何必不辞辛苦,跋涉路途,去苦苦寻觅所谓的名山胜水,其实,风景就在我们身边。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是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