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03-23 浏览次数: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黔东南)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共成立 C . 开国大典 D . 改革开放
  • 2.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 . 土地改革完成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实施包产到户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3. (2018八下·苏州月考)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 . 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4. 为人民呕心沥血、英勇奋战的人往往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一赞誉源于(   )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抗美援朝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革时期
  • 5. (2021七下·鸡西期中) 下面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出第一辆汽车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④大庆油田建成⑤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A .   ①④⑤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6.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

    A . 1949年 B . 1954年 C . 1956年 D . 1982年
  • 7. 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 .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 . 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 .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8. (2019·梧州)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9. 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
    A . 彭德怀 B . 邓小平 C . 刘少奇 D . 周恩来
  • 10. “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  )

    A . 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 B . 无产阶级与走资派之间的一场革命 C . 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D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探索
  • 11. 他临终前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
    A . 孔繁森 B . 王进喜 C . 雷锋 D . 焦裕禄
  • 12. (2019·龙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A . 中共“八大”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十九大”
  • 13. (2018八下·临沭月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改革管理体制 B . 增加企业活力 C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 改革分配制度
  • 14.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落。只见风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风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50万千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 公私合营的进行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5. (2019·东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 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 16. (2019八下·永春期中) 对联折射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
    A .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 .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 .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17. (2019·吉林模拟)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 18. (2021八下·五常期中) 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厦门 ③上海④汕头 ⑤珠海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
  • 19. (2019·大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 .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C . 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20. (2017·东营) 邓小平明确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 21.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十三大 C . 十四大 D . 十五大
  • 22.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 . 强大的综合国力 B .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C . 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D . 中国特色的新发展理念
  • 23. (2020·镇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全面依法治国 B . 民族区域自治 C . 坚持民族平等 D . 加强民族团结
  • 24. 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

    A . 科教兴国 B . 西部大开发 C . 人才强国 D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综合题
  • 25.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翻开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而新政权的巩固也是在不断推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材料三:

    图一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1. (1) 材料一中会议通过了什么重要文件?该文件具有怎样的作用?会议决定将哪里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哪一战争?其中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总司令是谁?根据材料指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好儿女”在这一战争中锻造出了哪一伟大的精神?
    3. (3) 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在哪一区域进行的土地改革?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次土地改革具有怎样的意义?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 2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制度确立)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1956年毛泽东

    (出现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拨乱反正)

    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继往开来)

    材料五: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1. (1) 针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状况,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这一计划的重点是什么?这一计划的结果如何?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方式是什么?有何创举?
    3. (3)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所出现的“浮夸风”与哪次会议有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4.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其中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他在我国这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5. (5) 材料五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6. (6) (以史为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此主题的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