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③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④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

    ⑤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相比,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B .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C .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D .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关键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 B . 第①段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审视中国古代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总领全文。 C . 第②段紧承第①段,论述了唐宋时期是古代文体学史上承先启后的时代,并分析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 D . 第③段到第④段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举例论证了“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具有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人们对大家的创作要求是文备众体,唐宋时期文备众体者也愈来愈多。 B . 唐宋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C . 当一种文体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 D . 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如果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直播带货”成为中国独特的消费盛景,也成为外媒争相关注的热点。

    “‘直播带货’在中国有着高达万亿元的市场。”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在中国,作为应对疫情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销售人员对直播的使用皆出现了快速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预计将增至5.26亿人,直播电商销售规模将达9160亿元,约占国内网络零售规模的8.7%。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疫情期间,中国的直播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平台。随着“直播带货”消费模式的兴起,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并且加快了实体商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报道称赞“直播带货是中国人在困境中的创新之举,是他们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美联社报道称,电商直播在中国的流行或许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同样受到疫情影响的美国和欧洲的零售商们可以考虑把电商直播作为新的销售方式。

    (摘编自贾平凡《“直播带货”助力中国经济复苏》,《人民日报》2020年6月29日)

    材料二: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销售模式,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当前,疫情对各消费行业冲击的时间跨度很难准确预测,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网络平台正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供应链也变得日益完善,在专业的组货、仓储管理、配送团队配合下,消费者最快一天就能收到货。

    直播带货异军突起,不仅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新舞台。疫情之下,直播甚至成为一些行业启动复工的钥匙。众多房企项目都在直播间开展“云卖房”,一些购物中心的手表、珠宝、服饰、化妆品商家都开通了直播间,有的商家销量因此飙升数倍。一些地方政府正着手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传统商贸企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

    (摘编自樊大或《让直播带货成为经济转型新突破》,《北京青年报》2020年4月26日)

    材料三:

    直播带货,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品。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从主播、商家筑牢诚信基石,在产品质量、服务上严格把关,杜绝问题商品进入直播清单,到平台加强对经营者及主播的规范引导,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再到相关部门加强对网上“带货”行为的监管,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直播带货在“阳光大道”上越走越远,让消费者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提升消费体验。

    作为被无数人看好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直播带货是真正的“风口”还是“一阵风”,取决于其创新力,更取决于其发展走向。在经历“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问题后,如今直播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从人社部拟增设“直播销售员”新职业,将之纳入统一管理,促使其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到浙江推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直播电商进行监管,助推解决电商交易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多这样的努力汇聚在一起,直播经济的发展前景才能真正令人可期、更加广阔。

    (摘编自张凡《直播带货要筑牢诚信基石》,《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

    1. (1) 下列对直播带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0年,中国的直播带货异军突起,市场广阔,国内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预计将增至5.26亿人,直播电商销售规模将达9160亿元。 B . 直播带货本身是网络平台一条新的发展渠道,同时它还能够带动各类商家企业、购物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等经济实体实现新的发展。 C . 直播带货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因为这种线上新型销售模式,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 D .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能够助力经济复苏,英国和日本媒体都认为,这一困境中的创新之举让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直播带货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复兴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体现出经济发展新趋势,完成了由实体商业向数字化的转型。 B .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消费者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使得网络平台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参与主体增多,供应链也更加完善。 C . 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主播、商家和监管部门的协同发力,作为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根本上,直播带货还是要以诚信为基础。 D . 直播带货是真正的“风口”还是“一阵风”?人们需要在直播带货表面热闹之下进行冷思考,这更加有利于推动直播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3) 中国直播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忆鲁迅先生

    巴  金

    ①从北京图书馆出来,我迎着风走一段路。风卷起尘土打在我的脸上,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站在一棵树下避风。我取下眼镜来,用手绢擦掉镜片上的尘垢。我又戴上眼镜,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我在这树下站了好一会,听着风声,望着匆忙走过的行人。我的思想却回到了我刚才离开的地方:图书馆里一间小小的展览室。那地方吸引了我整个的心。我有点奇怪:那个小小的房间怎么能够容纳下一个巨人的那么光辉的一生和那么伟大的心灵?

    ②我说的是鲁迅先生,我想的是鲁迅先生。我刚才还看到他的手稿、他的信札和他的遗照。这些对我也是很熟悉的了。这些年来我就没有忘记过他。这些年来在我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感到疲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我特别记得:十三年前的两个夜里我在殡仪馆中他灵前的情景。半截玻璃的棺盖没有掩住他那沉睡似的面颜,他四周都是芬芳的鲜花,夜很静,四五个朋友在外面工作,除了轻微的谈话声外,再也听不见什么。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 , 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暗暗地说:他睡着了,他会活起来的。我曾经这样地安慰过自己。他要是能够推开棺盖坐起来,那是多么好啊。然而我望着望着,我走开,又走回来,我仍然望着,他始终不曾动过。我知道他不会活起来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愿似的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 , 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③又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更早的事。一九二六年八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我在北京患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里住了半个月就走了。那时北海公园还没有开放,我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在北京我只有两三个偶尔来闲谈的朋友,半个月中间始终陪伴我的就是一本《呐喊》。我早就读过了它,我在成都就读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别的几篇小说。我并不是一次就读懂了它们。我是慢慢地学会了爱好它们的。这一次我更有机会熟读它们。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以后的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我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读熟了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到了一点驾驭文字的方法。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

    ④不,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像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轻人挡住了风沙。

    ⑤他,我们大家敬爱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十三年了。每个人想起他,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道德和他的文章。这是他的每个读者、每个研究者永远记住,永远敬爱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宝物。这些用不着我来提说了。今天看完了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展览会出来,站在树下避风沙的时候,我想起来:

    ⑥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花尽了他的心血。他忘了自己为着这个前途铺路。他并没有骗我们,今天他所预言的新中国果然实现了。可是在大家、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他却不在我们中间露一下笑脸。他一生诅咒中国的暗夜,歌颂中国的光明。而他却偏偏呕尽心血,死在黑暗正浓的时候。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这的确是一件叫人痛心的事。为了这个,我们只有更加感激他。

    ⑦风一直不停,阳光却更灿烂地照在街上,我已经歇了一会儿,我得往前走了。

    1949年10月11日

    (选自《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简略地叙述自己从北京图书馆出来后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怀念,没有刻意组织结构。 B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是巴金散文的特点,这样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 .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起,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特定的艺术效果。 D . 作者将光辉伟大的鲁迅先生与微不足道的自己进行对比,意在表现自己谦虚自省的美德。
    2. (2)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第①段“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一句有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

      ②第②段中多次出现“慈祥的脸”,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3. (3) 巴金说“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文言文阅读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狼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秦二世二年。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参乘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项羽后解。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良从上击代,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高帝崩,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

    (摘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简朴之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二世二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B . 关中,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而得名。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东地区称为关中。 C . 参乘,亦作“骖乘”。古人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参乘在车右陪乘,负责行车安全。 D . 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为平民所穿,后以此借指平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不曾在韩国做官,韩被秦灭后,他用尽家产找寻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 B . 张良敢于劝谏。秦宫有很多奇珍异宝,刘邦想留居,张良认为此举不妥,直言规劝,刘邦最终听从他的建议。 C . 张良不贪功劳。张良做好战略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封赏时却以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 D . 张良非常知足。张良认为他自己只是凭借言辞之才成为帝王军师,却被封以重位,对此,颇感满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

      ②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

    咏荆轲(节选)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从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三四句写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提剑出京。 B . 诗歌叙述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等场面。 C . “图穷”两句描绘刺秦的画面,正面表现了荆轲的果敢和雄姿勃勃的形象。 D . “其人”两句直接抒情,肯定其人虽已逝去,但精神犹在,传载千古,充满赞叹。
    2. (2) 本诗是怎样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两句先写重叠峰峦,再写汹涌黄河,化动为静,描摹出一幅潼关壮景。

    ②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③《论语·子罕》中,“”两句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了不能强行改变普通人志向的重要性。

    ④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语言文字应用Ⅰ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______,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的______之一。“梦启九州,壮凌云之志;(   )。”从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响彻寰宇到风云、北斗、嫦娥等属于中国的“满天星辰”闪耀太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高清火星影像图。

    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航天工作者______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在给参与研发“东方红1号”的老科学家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样的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远见卓识        策源地        苦心孤诣        谆谆教诲 B . 高瞻远瞩        发源地        殚精竭虑        殷切期望 C . 高瞻远瞩        策源地        苦心孤诣        殷切期望 D . 远见卓识        发源地        殚精竭虑        谆谆教诲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从对仗的角度,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心一片,续辉煌梦想 B . 舟行万里,要砥砺前行 C . 嫦娥飞天,看今朝伟绩 D . 缘定寰宇,铭飞天精神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B . 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是靠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 C .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 D . 中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 :全球累计接种疫苗数突破10亿剂,但低收入国家民众仅占其中的0.3%,一些高收入国家获得大量疫苗,而很多贫穷国家一无所获,目前仍有36个国家尚未收到任何疫苗。不仅如此,富裕国家支配的新冠疫苗数量与贫穷国家获得的疫苗数量之间的差距每天都在拉大。不公平的疫苗分配不仅有违道德, ,世界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战“疫”增添助力。正如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部负责人乌达库玛所言,西方国家在囤积疫苗。与此相反, 。

    2. (2)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热词层出不穷。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解释该词含义,诠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或时代精神。

      内卷      逆行者       躺平     双减

      [示例]凡尔赛:意思是不经意地用反向表述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或炫耀自己想要炫耀的东西。反映了人们对有这样言行的人的调侃。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晨光熹微,迎来的是黑夜后的光明;灯光点点,带来的是寒冷中的温暖,钻木取火,微光中升腾起人类的文明,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总有一道微光陪伴我们前行……

    请以“那道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