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4-14 浏览次数:7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 . NH3·H2O B . NaOH C . D .
  • 2.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 pH=7的溶液 B . 溶液 C . 使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 D . 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的溶液
  • 3. 下列各反应热效应中,其中一项与其它不同的是(   )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 基态碳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 . 水的电子式: D . 基态铬原子(24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
  • 5. (2019高一下·北京期末)

    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 . 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 6. CuCl2溶液呈黄绿色,其中存在如下平衡:[CuCl4]2-(黄色)+4H2O[Cu(H2O)4]2-(蓝色)+4Cl-        ∆H<0,下列可使溶液变成蓝色的方法是(   )
    A . 升温 B . 加NaCl(s) C . 加水稀释 D . 加压
  • 7. (2020高二上·穆棱期末) 为了配制 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   )

    ①适量的HCl    ②适量的NaCl    ③适量的氨水    ④适量的NaOH

    A . ①② B . C . ③④ D .
  • 8. 下列事实,其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①草木灰(K2CO3)不能与铵盐混合施用

    ②将食物放在低温处防止变质

    ③配制FeCl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盐酸

    ④向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 ,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9. 下列在指定溶液中的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 无色溶液中:K+、NH、SO、Cl- B . pH=11的溶液中:S2-、Na+、HCO、K+ C . pH=1的溶液中:Na+、Mg2+、NO、SO D . 水电离的c(H+)=10-11mol·L-1的溶液中:Al3+、Cl-、K+、SO
  • 10.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可以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燃料气体C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 电极a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C . 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移动 D . 该装置中每生成1 mol CO,同时生成1 mol O2
  • 11. 以下实验证明盐的水解过程是吸热的是(   )
    A . 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液温度上升 B . 向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固体,溶液的pH变小 C . 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水温下降 D . 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加热后红色加深
  • 12. 下列化学用语对现象变化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 “NO2球”浸泡在热水中,颜色加深:     △H<0 B . 用石墨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阴极附近溶液蓝色变浅:Cu2++2e-=Cu C . 向FeSO4溶液中加入Br2水,溶液变为黄色: D .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s)+2Fe3+2Fe (OH)3(s)+3Mg2+
  • 13. 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 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 . 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满足: B . 将0.10mol/L 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的离子浓度都减小 C . 向CH3COOH溶液中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 . 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 14. 为研究沉淀之间的转化,某小组实验设计如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实验①无明显现象,说明浊液a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Ag+ B . 实验②说明浊液b中存在AgCl(s)Ag+(aq)+Cl-(aq) C . 黄色浊液d中不含AgCl D . 浊液c和浊液d中的c(Ag+):c<d
二、综合题
  • 15. W、X、Y、Z、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相关描述如下:

    元素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W

    其价电子中,在不同形状的原子轨道中运动的电子数相等

    X

    原子核外s能级上的电子总数与p能级上的电子总数相等,但第一电离能低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Y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第一电离能最小

    Z

    电离能/(kJ/mol)数据:……

    Q

    最高能级有两对成对电子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W、Y的元素符号:W、Y
    2. (2) X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区,Q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3. (3) X,Y,Z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元素符号)。
    4. (4) W的简单氢化物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分子的空间结构为,其中的键属于键(填“σ”或“π”)。
    5. (5) W和X的氢化物相比,键长:W-HX-H(填“>”或“<”);键能:W-HX-H(填“>”或“<”)。
    6. (6) 由W,X,Y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滴加酚酞呈红色,用化学用语解释原因
    7. (7) 从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Z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原因
  • 16. 下图是煤的综合利用过程中化工产业链的一部分

    1. (1) 煤的气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已知:       

             

             

      煤气化时发生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 (2) 用煤气化后得到的合成氨:        。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充分反应,在不同时间改变反应条件,正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t1时可能增大了的浓度                                   b.t2时可能充入了氦气

      c.t3时可能降低了温度                                           d.t4时可能分离出氨气

    3. (3) 如图是合成氨反应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随温度或压强变化的曲线,图中L(L1、L2)、X分别代表温度或压强。其中X代表的是(填“温度”或“压强”);判断L1L2 (填“>”或“<”),理由是

    4. (4) 某温度时合成甲醇的反应        , 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浓度

      时间

      0

      1.0

      1.8

      0

      2min

      0.5

      0.5

      4min

      0.4

      0.6

      0.6

      6min

      0.4

      0.6

      0.6

      ①前2min的反应速率

      ②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可用分数表示)

  • 17.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探究H2O2溶液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在一定温度下,向相同质量的H2O2溶液中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粉末,测量收集150 mL O2所需的时间。

      实验序号

      H2O2溶液的浓度/%

      温度/℃

      时间/s

      30

      20

      待测

      15

      30

      待测

      a

      b

      待测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补全实验方案。

      ①若a与b不相等,则a=;b=

      ②若a与b相等,则设计实验Ⅰ、Ⅲ的目的是

    2. (2) H2O2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其合成方法不断发展。

      滤液

      早期制备方法

      ①Ⅰ为分解反应,产物除BaO、O2外,还有一种红棕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Ⅱ为可逆反应,促进该反应正向进行的措施是

    3. (3) 电化学制备方法

      我国科学家发明了制取H2O2的绿色方法,原理如右图所示(已知: , Y膜为选择性交换膜)。

      ①b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②X膜为(填“阴”或“阳”)离子交换膜。

      ③电池工作时,a极室的pH (填“变大”、“变小”、“不变”)

      ④每生成1 mol H2O2 , 电路中转移mol电子。

  • 18. 合理利用废旧铅蓄电池可缓解铅资源短缺,同时减少污染。
    1. (1) Ⅰ一种从废旧铅蓄电池的铅膏中回收高纯铅的流程如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

      已知:①铅化合物的溶度积(20℃):

      均为能溶于水的强电解质。

      过程ⅰ中,物质a表现(填“氧化”或“还原”)性。

    2. (2) 过程ⅱ需要加入溶液,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其作用原理饱和溶液中mol/L。
    3. (3) 过程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Ⅱ.工业上用混合溶液作电解液,用电解法实现粗铅(主要杂质为Cu、Ag、Fe、Zn)提纯,装置示意图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①阴极材料为 (“粗铅”或“纯铅”)。

      ②电解时产生的阳极泥的主要成分 (元素符号)。

    5. (5) 为了保证析出铅的光滑度和致密性,电解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补充以保持溶液中的稳定,同时需要调控好溶液中的

      ①电解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会混入 (填离子符号)而影响

      过高时造成铅产率也会减小,原因可能是

  • 19. 某学习小组探究溶液与溶液在某种条件下的反应。

    已知:FeS、均为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1. (1) 只能大量存在于碱性溶液环境的原因是(用化学用语回答)。
    2. (2) 小组同学们对试管b中黑色沉淀的提出猜想

      猜想1:黑色沉淀是FeS

      猜想2:黑色沉淀是

      ①若猜想1成立,甲同学推测还应该有S生成。甲同学推测所依据的离子方程式。经检验后确认黑色沉淀中无S单质,猜想1不成立。

      ②乙同学根据溶液呈碱性,推测试管b中黑色沉淀除外,还可能存在 , 进行如下实验,以便获得有效信息。

      浊液中滴加pH=12.5的0.1mol/L 溶液,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很快转化为黑色。

      该实验现象能确定的结论是;不能确定的是

    3. (3) 丙同学利用电化学原理继续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

      装置

      操作及现象

      ①电流计指针有微弱偏转

      ②2分钟后,取左侧烧杯溶液,滴加溶液,有少量蓝色沉淀;2小时后,右侧烧杯有黄色浑浊产生,再取左侧烧杯溶液,滴加溶液,有大量蓝色沉淀。

      丙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pH=1的0.1mol/L 溶液与pH=12.5的0.1mol/L 溶液(填“能”或“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 (4)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试管b中黑色沉淀是而不是FeS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