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10 浏览次数:78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城市规划是一个精密系统的工程,要立足产业、人居、生态、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现状本底,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尽可能低的成本,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好的规划,面向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工具,不是技术,更不是某些指标,而是“人”的感受。

    关注“未来”,这是看待规划的时间维度。规划不是总结而是前瞻,可谓“无展望,不规划”。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项引领性的工作,规划一定是超前的。这种超前会让有些部门感到“不适应”,这本质上是城市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密度从相对“低”到相对“高”、发展模式从“粗放”到“精致”的必经阵痛。

    规划的内在逻辑,就是提前设定好数年、数十年后城市发展的各项参数,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然后根据这些参数给出人们对生活空间和环境的若干要求,以此倒逼改革和发展。某种程度上说,规划和现状不一致、对城市发展路径微调,正是规划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这种调整,要规划干什么呢?城市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当然也没必要太保守,尺度拿捏的关键,正在于规划对未来的引领性。

    关注“人”,这是看待规划的空间尺度。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过得舒适、感到幸福。之所以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因为人的步行舒适时间大致就这么长;之所以把90分钟交通出行范围划为“大都市圈”,是因为人开车、坐车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觉得应该算“长途”了。路网的疏密、街区的大小、路边长椅每隔多远设置一个、高低结合处是设台阶还是斜坡、高地和滨水区域的栏杆高度多少、栏杆孔洞大小形状如何定、公园核心景观是平视最佳还是鸟瞰最佳……这些细节里,都能品出一座城市是否有人文情怀。这就归结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时说的那句话:“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结合这两种视角,就可懂得规划的价值。城市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尊重之、敬畏之,最忌今天建、明天拆。一份科学严谨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助力,它固然无法替代产业发展,也不能直接提升城市功能,却能为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给人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给未来提供潜在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取材于茅冠隽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车出门太堵怎么畅通、公共设施不足怎么补齐……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群众的烦心事成为城市治理者下功夫解决的问题。作为“有机生命体”,城市同人类一样,首先需要系统体检来判断健康发展的状况。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北京市率先开展城市体检。就像看病一样城市也需要体检,城市体检采取的是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城市体检,了解城市的“健康状况”,才能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城市治理,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城市只有通过系统体检,既“治已病”又“防未病”,才能推动城市管理从以往的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管并重,确保在转型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

    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但是更新什么、怎么更新,一些地方仍在探索。有的地方把思路局限于改造旧小区、旧厂区等,容易导致工作碎片化、分散化。对此,以城市体检为基础,可以帮助合理划分城市更新单元、确定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标,同时能够倒逼地方政府加强各类目标、各种资源的有效衔接,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在湖南长沙,过去新建一所幼儿园只能靠经验选址,如今借助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的智能系统,可以高效摸清周边人口结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交通拥堵等情况,为选址提供数据参考。

    城市体检的意义不言而喻,真正开展起来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以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真实客观为例,当前虽然已经运用了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城市自体检形成交叉比对的方式,但一些地方在推进落实中,受某些因素影响,存在体检结果不够客观的现象。需要看到,体检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能否“对症下药”,在今后的体检工作开展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体检技术方法、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客观。

    除了面对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也不容忽视。每个城市的情况各不相同,很难以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估。因此,评判标准既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脱离实际,而要尊重差异来制定,科学开展体检和评价。当前,城市体检提倡试点城市根据各自特点和惠民生的需求增加特色指标,例如重庆就增加了人均“山城步道”长度、菜市场或生鲜超市15分钟步行覆盖度等。唯有根据实际工作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指标体系,才能及时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

    (取材于丁怡婷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规划”应具有的特征,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 . 颠覆性 B . 前瞻性 C . 示范性 D . 即时性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有机生命体”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B . “治已病”意思是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 C . “对症下药”的前提是城市体检数据要准确。 D . “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调指标体系的普适性。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城市体检”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进行城市体检。 B . 城市体检的方法和方式将会越来越丰富。 C . 城市体检将会取代城市更新的基础地位。 D . 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将更具有城市特色。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认为城市体检目前是为城市规划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B . 两则材料中“15分钟”步行时间设定的依据是人的舒适感。 C . 城市规划和城市体检都遵循科学态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D . 两则材料都认为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5. (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社会各层各界都在努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体检两个方面分别为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行不贵苟难 , 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也。“山渊平,天地比”,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1】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2】吟口,名声若日月 , 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所不伸,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伸变应故也。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 , 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 , 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默然而 , 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取材于荀子《不苟》)

    注释:【1】邓析: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2】盗跖:传说中的大盗。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礼义之也    中:合乎 B . 所不伸    靡:没有 C . 诚心守仁则    形:表现出来 D . 默然而   喻:告诉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故怀负石赴河   人不仁,如礼何 B . 唯仁为守   故有以为利 C . 能变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 .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   愿为小相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行不贵苟难

      君子做事不以苟且难能为可贵 B . 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

      盗跖口中吟诵的那些人,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 C . 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改变和感化交相作用,这就叫做天德 D . 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因为它们有各自的规律,从而才达到了至诚

    4.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

    5. (5) 本文论说了君子的道德行为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君子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原则。
  • 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 (1) 两则语录中孔子对“仁”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 (2) 两则语录对“仁”的阐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归燕【1】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2】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

    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

    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1】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秦州时。【2】俦侣:朋友。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 . 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 . 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 . 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2. (2) 下列诗句中“惊”字,与“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所包含的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B .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C . 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陆游《郊行》) D . 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王冕《柯博士画竹》)
    3. (3) 分别概括这两首写“燕子”的诗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青年当志向远大,以《论语•泰伯》中所说的“,任重而道远”自勉。
    2. (2) 《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抒发了离愁别绪。
    3. (3) 《燕歌行》中,“,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出了军情的危急。
    4. (4) 《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充分自信的诗句是:“,千金散尽还复来。”
    5. (5)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
    6. (6) 《锦瑟》中诗人化用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望帝春心托杜鹃。”
    7.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8. (8) 《书愤》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盛放的百合

    ①世间所有的花,都是可爱的。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束,插在花瓶里,我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百合花,无论是粉色、白色、黄色,皆喜。可是,近些年,我已经和百合花疏离得陌生且隔膜了。

    ②我清晰记得,最后一次买百合花是在7年前的那个初春,我回北京探望病重的父亲。与癌症抗争了8个年头的他,已经形销骨立,疼痛折磨得他连刷牙也要蹲在地上。这个当年在边境作战中用铮铮铁骨对抗枪林弹雨的军人,没有倒在前沿阵地,却被病魔击垮了。我们都明白,那个说“再见”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

    ③父亲一辈子爱花草植物,但凡能出门走走,就会举着我淘汰的那个尼康相机对着小区花丛和树木拍个不停。屋里更像是个小植物园,客厅卧室都是盆盆罐罐开花或不开花的植物。是预感到主人气数将尽吗?那个冬天,许多已经跟了父母多年的花草居然相继死掉了。望着那只剩下枯枝的破败景象,我决定去不远处的花卉市场买束鲜花,给萧瑟的屋里带来点生机。

    ④13岁的侄子主动与我同去。从草桥的家到花卉市场步行也不过二三十分钟,我们快步走着。春寒料峭,我们都把手插进口袋里,而不一会儿,又都走出了汗。“姑姑,我昨天陪爷爷去医院开药,他舍不得打车,我们坐公交车回来。刚下车,爷爷就找了个树坑蹲下吐了。医生说他吃的药副作用太大,整个手掌都是黑的。医生还吓唬他了,说不许他再吃什么偏方了。真的没办法救爷爷了吗?”侄子的话让我心里难受极了,可在一个孩子面前,我还得表现出一切没那么糟糕的样子,故作轻松地安慰他:“别太担心,也许突然就有特效药了。现在,全世界都在想办法攻克癌症。”

    ⑤买什么花,我知道根本不用问父母。他们从不挑剔。他们似乎永远相信自己的女儿远比他们懂得美。我们买了一束粉百合,挑了花苞最大最饱满的几枝。花贩都说,我们挑走了那天市场上最好的一束百合。我们仍像去时一样快步往回走着。只是,我捧着那束沉甸甸的花,侄子紧跟着,我们都沉默着没再说话。

    ⑥那束“最好的百合”被插在花瓶里,最终一朵也没开。那鼓胀的花苞像一条条饥饿而死的蚕,没能挺过路上那半个小时的寒冷。“多可惜!那么好的花,活活冻死了。”父亲一脸惋惜,佝偻着站在那儿,他已经比去年矮了一大截。他眼里充满怜惜,似乎那花的生命比他的还金贵,似乎忘记了他自己也将油枯灯尽。不久,父亲走了。当时窗外一树桃花开得正绚烂。父亲不仅彻底卧床,还瘦得脱了相。他早没力气说话了,微微摆摆手,拒绝了母亲想搀扶他去窗前看一眼那美丽桃花的建议。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百合花。甚至,每次看到它们,我的目光都本能地躲避着。它们好像是一根刺,一个伤疤,提醒我那个料峭的春日,那个对着一束花惋惜的父亲。

    ⑦花和父亲,都提前结束了生命的旅程。花被扔掉。父亲被埋在了土下,陪伴着那些青了又黄的小草。我们都还活着,故作平静,过着没有他的日子。渐渐的,好像他离去导致的那个黑洞已经被庸常事物填补得越来越小了。

    ⑧一周前,我翻找驾照,在抽屉底部看到一个塑料袋裹着的东西,瘪瘪的。解开那死死打着结的袋子,里面是互相扣合着的两个小镜框,翻开了,却是父亲的黑白照片。我那五官俊朗、神态英气的父亲,似乎一点没在意被如此冷落,仍淡然而微笑地望着我。照片里的他穿着军装,四十出头的年纪。我知道那是他自己极喜欢的两张照片,某一年,他曾专门骑车去照相馆让人把那一寸照片冲洗放大,配了镜框摆在客厅柜子上。自他过世,弟弟似乎有些忌讳与父亲有关的旧物,母亲便知趣地把这老照片也收了起来。看到父亲这样被憋屈地扣着关在抽屉里,我心里一阵疼痛。赶紧拿出来,擦干净,重新放在书架上。偶尔打扫除尘,或只是走过,我禁不住轻声呼唤他一声:爸爸!他只与我交换目光,微笑无语。有时,我的心会咯噔一下,陡然疼几秒。有时,我只是望着他,唤他一声,然后走开,继续手头正做的事。我明白,这么多年来,父亲并未走远。

    ⑨春天又来了。花儿们如期赴约。从公园跑步后回家,踟蹰着走进经常路过的那家花店,打量各路花神片刻,我突然上前,走近一堆粉色、白色、黄色的百合花。我选了黄色的两枝,各顶着四个花苞。天上飘起了细雨。我快步走着,尽量不去想几年前的那趟买花之行。换水、剪枝,去掉多余的叶子,我把它们插进一个细口大肚瓷瓶,放在客厅的书架旁。读书写字间隙,我不时把书和笔记本放一边,默默地打量瓶中的花枝。是感觉到主人殷殷的目光吗?它们像懂事的孩子,晚上也不眠不休,趁我睡觉的时候,一朵朵悄然次第盛放。客厅里弥漫着馥郁的香气,经过它们时那芬芳更浓,热烈地扑过来,给我一个最【   】、最缠绵的拥抱。我不再担忧它们不开,而是忧心开得过快过猛。就像母亲,既期盼着孩子成长,又生怕他们太快长大。

    ⑩每天早晨,从卧室走进客厅,我会先跟它们打个招呼:“孩子们,早上好!”三朵,五朵,八朵。再一数,居然是九朵!有一个细小到我都没留意的花苞,居然也奋力地开放了!父亲在书架上,正望向这一瓶铃铛一般挂满枝头的百合,那微笑仍是淡定而温暖的,似乎在说,不错。他一向是个寡言安静的谦谦君子。我突然顿悟,要报答那个老人几年前的悲悯之心,这些花儿原来是为父亲开的。我感激得无以言表。这束世间最知心的百合花,它同时陪伴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另一个世界的父亲。我俯下身,使劲嗅着每一朵花瓣,好让自己的身心都熏染上花香。我小心地触摸它们柔润的叶片,像触摸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我没完没了地对着它们拍摄,日光下、灯光下,甚至黑暗中。

    ⑪面对着那纯洁脆弱的美,我也曾有过摇头叹息——我们,谁也不能逆时光而行。世间万物,其实哪样可以久留?无论美丑垢净,不过弹指即谢。然而,我们依旧深怀感恩,努力前行。忽然想起一个朋友去郊外踏青,眼高手低,拍了一组花红柳绿的照片,自知不尽如人意,配文云:你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足矣。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是的,父亲尽力地活了,如这束尽力盛放的花。这也许,就叫作圆满。

    (取材于淡巴菰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已经和百合花疏离得陌生且隔膜了 隔膜:不亲密 B . 萧瑟的屋里带来点生机                  萧瑟:形容花木凋零的凄凉景象 C . 花儿们如期赴约                               赴约:指开放 D . 是感觉到主人殷殷的目光吗              殷殷:形容忧愁
    2.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朴实节俭 B . 坚决果断 C . 寡言安静 D . 平和淡然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④段中“故作轻松”写出作者清楚父亲的病情,但为安慰年幼的侄子表现出还有希望的样子。 B . 第⑤段“我捧着那束沉甸甸的花”句中“沉甸甸”既形容花开得饱满,也表现出人物心情的沉重。 C . 第⑥段写因为百合花没能抵抗过途中半小时的寒冷而被冻死了,所以此后我再也不想买百合花了。 D . 第⑩段中“像触摸冬天里的第一场雪”,生动形象地写出百合纯洁而脆弱的美,令作者惊喜又爱怜。
    4. (4) 如果要在第⑨段的括号内补充一个词,你会填写什么词?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理由。
    5. (5) 本文以“盛放的百合”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7.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的情节设计独具匠心,情节之间多前后勾连、相互呼应。请依据原著,概括两处前后勾连、相互呼应的情节,并简要阐释这两处情节之间的关系。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 8. 语言基础运用

    ①国产动漫接连登上大银幕,“国漫”的亮眼表现离不开鲜明的“国风”内核:以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为母题,加以现代阐释和改编,从而形成全新的中国风文化符号。②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影片的主人公哪吒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形象,活跃在《西游记》等古典文学文本中,手持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千家万户的流传中收获了大批粉丝,可以说哪吒自带偶像光环和群众基础。③影片在人物设定、价值理念等方面都没有完全遵照某一神话母本,而是对其进行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改编。④面对命运的捉弄,哪吒呼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口号具有鲜明个人主义色彩,切中了新时代人群强烈的自我意识 , 成为青年群体津津乐道的网络流行语。⑤影片的结局实际上并非经典模式当中的弱胜强、正义战胜邪恶,而是“灵珠”与“魔珠”携手实现保护苍生与自我救赎的使命,其背后隐含的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阴阳互生的哲学观念。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从而”可删掉 B . ②句中“家喻户晓”与“耳熟能详”不可互换 C . ②句中“流传”可以写成“留传” D . ③句中“对其”可删掉
    2. (2) 不改变原意,将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9.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请简述下面《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部分邹忌劝说齐王的论述推理过程。要求:准确、完整,有条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成长路上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告别,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永久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请描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别场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有细节。

    ③请以“别了”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抒发你对某人、某事或某物的感情。要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 10.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本学期教材中“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涉及到“孤独”的话题:童年的大卫在孤独中忍受内心的痛苦,仍保有真诚善良;聂赫留朵夫在孤独中唤醒“精神的我”;桑提亚哥在孤独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布恩迪亚在孤独中精神失常,但也曾努力摆脱孤独、寻找出路。不同作家对“孤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是怎样理解“孤独”的呢?

    请以“说孤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上述作品、个人或社会等角度,谈谈你对“孤独”认识或感悟。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