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09 浏览次数:5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如果说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医,它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它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听起来很玄,尤其一听“阴阳五行”,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其实,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是古人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的典型的集中的反映。弄清楚了它,“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

    古代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在阴、阳两种作用力催动下形成的,人也不例外。根据这个认识,人体的主要功能器官——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又互相制约和把控;这些脏器及与之相关联的系统,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它们在阴阳二气催动下互相作用,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的“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的“失衡”,就会生病,必须借助外部事物,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平衡”,平衡了就没病了。

    以肝为例:假如一个人肾阴虚了,肾属水,而肝属木,则水不涵木,肝得不到滋养,郁结了,肝阳上亢,就会产生头晕目眩、胸胁苦满等病症;脾胃属土,木克土,肝还会影响脾胃,导致腹痞、厌食,甚至面黄肌瘦;肝火升起之后,还会引爆心火,产生烦躁、失眠、舌红眼赤、小便黄等病症;心火发动之后,不可收拾,又会影响肺,产生干咳甚至咳血。

    这一系列变化,怎么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因在于肾阴不足,暂放一旁;眼下是肝气郁结,就疏肝利胆;是木侮脾土,就培土平肝消滞理湿(脾土忌湿);是风火相助(肝生风,心生火),就清心平肝;火克肺金,就降心火、清肺热。回过头来,再好好滋肾养阴,把肾调理好,免得产生系列连锁反应。

    那么,用什么药来调治?中医选用药物多为本草,配以少量的矿石和动物等。中医将这些药物按五行学说分别使有归属,叫作“归经”。如上所述肝胆郁结问题,青色、酸味的药物可入肝胆,但不是所有的青色、酸味药物都可用。这不仅是遵循“阴阳”观念,还涉及一个关键观念——将药性的寒、凉、平、温、热等“五气”,与其他功能需求结合,进行组合疗疾。比如,同是可以治疗肝胆有关疾病的中药,柴胡用来疏理肝气,芍药用来养血滋阴;板蓝根苦寒,用来泻肝胆实火,等等。医生可以将它们组成方剂,主次分明,分工明确,共同发挥作用。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靠一代代医家、药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留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而在具体临床中,每位中医医生运用其学识和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有人疑惑:中医治病,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撞?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对于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其实,人类到今天,对人体医学的认识仍然在探索阶段。中医、西医只有联起手来,密切合作,才能用好现在这少得可怜的防病治病知识,去跟几乎是“不可知”的强大的病魔搏斗,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摘编自黄扬略《中医: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材料二: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认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多次经历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和疾病瘟疫,却能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人口得到增加,文明能够继承,不能不说中医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作为古代科学的中医也不是十分完美的。比如,中医在诊断方面(切脉、望色、闻声等)具有一定神秘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医生们要得到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几乎很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传统中医——尤其那些名中医开方治病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与传承。为此,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时代课题。“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中医药或许有形而下的成分在内,但超越养生和医疗并基于实修实证而逐渐形成的中医哲学、中华哲学理念,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中华医学”会走得更远、更高——不啻为医术的突破,更可能由于“医道”的飞跃,带来的是向“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

    (摘编自朱康有《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西医和中医有明显区别:西医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中医则全凭个人经验,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B .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来源于对内对外的“失衡”,借助外部事物,参照一定的规律使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就可以痊愈。 C . 中医用药都取之于草本,医师根据药性的寒、凉、平、温、热,并结合其他功能需求将药物组合成方剂共同发挥作用。 D .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身心健康养生内容的挖掘和创新,“中华医学”已经走向更远更高的空间,超越了传统中医的范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医滋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对认识中医学有很大助力。 B . 中医药物各有归属,凡青色、酸味药物均可用于治疗肝胆郁结问题,但在实际施药过程中,药物作用却各有分工。 C . 深入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就不易对中医有“神秘”感,也不会再认为中医治病纯靠经验瞎打瞎撞。 D . 中医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多次疫情最终都能够转危为安,中医药功不可没。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含有中医诊疗疾病的方法或原理的一项是(     )
      A . 抽取病人的血,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进行分析诊断。 B . 对脑溢血的病人采用通腑化痰平肝、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C . 唐代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病时,引丝诊脉,并询问其症状。 D . 通过听气息、观察舌苔和双目的颜色,判断病人的病情。
    4. (4) 综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括,中医的优点和缺点主要是什么?
  • 2. 现代文阅读Ⅱ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 .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 .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 .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3. (3)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1分)
  • 3. 文言文阅读

    义宁元年六月甲申 , 李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 , 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渊。八月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曰:“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B . 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C . 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D . 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2. (2)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申,古代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B . 卜,古人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推测吉凶。后亦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 C .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在春秋以前,县大于郡;到了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D .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常常“鸾凤”合称,喻指贤人俊士、美人、夫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渊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当时士兵是新集结的,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李世民与他们同甘共苦。 B . 李世民攻占西河后,只杀了守城官员高德儒,没有侵犯百姓的财物,附近百姓都心悦诚服,于是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人。 C . 李渊率军攻打霍邑,日暮时分,下令登城,士兵们没有攻城战具,就徒手搏斗,登上城头,攻占了霍邑,大获全胜。 D . 有人认为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受同等封赏,李渊却说作战时不分贵贱,行赏之时,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区别对待。
    4. (4) 下列选项与“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所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 (5) 下列选项中的“其”与例句“吾知无能为也”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 C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D .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②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7. (7) 毛泽东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请以霍邑之战为例,分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 4. 古代诗歌阅读

    梦山中故人

    朱熹

    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

    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

    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

    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

    [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B . 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C . “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D . 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
    2. (2) 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面对短暂人生,曹操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化用《韩诗外传》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语意表达自己理想的语句是:“。”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演奏曲中暂停时的情感和效果的句子是:“”,无声的音乐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从侧面表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技巧。
    3. (3) 《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和学生各有短长,彼此是可以互为师徒、互相学习的。他给出的理由是“”,唯贤为师。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片面和全面是一对矛盾。一种所谓片面的 _________个人见解,有时恰恰代表了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乃至一种品格。某种意义上的___________,倒算是一场悲剧。从图形上看,一个完满的同心圆,若不打开一个“生命”的缺口,必会失去视觉上的张力、艺术上的表现力——虽完美,却毫无亮点。__________,这小小的缺口,或许能助您寻到一条全新的“出路”。一个个看似片面的感知,却成就了一扇扇别样风景的“窗口”,呈现出难得的生动和自由。

    无奈,西方所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心理学”,早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仅从大团圆影视作品惯用的结局来看,美国人一贯强调个人主见,其影片难道能够免俗么?为了票房,不能给少数观众

    留下任何可以产生片面见解的空间。这种被上了保险的全面而完美的作品,导致好莱坞电影烂片如蝗。商业化社会,片面或全面,局部或整体,小众或大众,一切均会因势利导,“_______________”。然而,在生活中,“片面”的背后,隐藏着固执,固执之中又蕴藏着极具个性化的生活哲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差异化                     皆大欢喜             进一步说                     量利而行 B . 极端化                    欢天喜地              退一步说                     量力而行 C . 差异化                      欢天喜地             进一步说                    量力而行 D . 极端化                    皆大欢喜             退一步说                     量利而行
    2. (2) 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别于其他选项的一项是(   )
      A . 一个完满的同心圆,若不打开一个“生命”的缺口,必会失去视觉上的张力。 B . 这小小的缺口,或许能助您寻到一条全新的“出路”。 C . 一个个看似片面的感知,却成就了一扇扇别样风景的"窗口"。 D . 这种被上了保险的全面而完美的作品,导致好莱坞电影烂片如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
四、名著阅读(10分)
  • 7. 名著阅读
    1. (1)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多愁善感的女子是①;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②;才思敏捷,活泼直爽,快人快语,但家道中落后寄人篱下,命运悲惨的是③;最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淑女是④

    2.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有着,“协理宁国府”(第十三回)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在她的性格中,有的一面,如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的气。可以说,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刻画始终是与贾府的矛盾及其演变联系在一起的。

五、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遇见。这些遇见,有的让你满心欢喜,有的让你悲伤不已;有的匆匆而过,不留半点痕迹;有的缓缓而来,却成为一生回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