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08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市面上一部分文学作品确实有瑕(cī),本无可讳言,但是读者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只能归(jiù)于作品不完美,不能断定文学本身有罪过。 B . 在灾害面前,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携手(áo)战,汇聚了一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pāng)礴力量,绘就了一幅全民战斗的感人画卷。 C . 对火灾造成的烧烫伤,医生若不及时进行(chuāng)面修复,病人往往就会出现感染、代谢(wěng)乱等问题,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D .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薪火”的设计思想源自良(zhǔ)文化,其造形不落(kē)臼、意蕴深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网络游戏已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786.87亿元,游戏用户数量达6.65亿人。【甲】“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一段时间内,有些游戏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不严。家长投诉数量擢发难数。应当明确的是,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切实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网络游戏,是监管部门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相关的实名认证系统在2007年就已启用 , 并在全国推行,起到了积极效果。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乙】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地见效必将有利于推动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会效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丙】同时,对于租卖游戏账号乱象,也应强化监管、着重治理,及时堵住防沉迷工作的漏洞。

    1. (1)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味 B . 擢发难数 C . 毕其功于一役 D . 启用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要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合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完善信息共享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引导行业自律,形成跨部门协同。 B .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C . 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体系的“阵地”作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省委组织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疫情防控大考大赛活动。 D . 在寒潮再次袭来之前,应急管理部已经高度重视低温雨雪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提早部署,提前研判。
  • 4. 根据下面这则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求不超过30字。

    2021年11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119全国消防日”特别节目《中国骄傲》,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CCTV-12)20:05 首播,央视综合频道(CCTV-1) 22:50 重播。今年的《中国骄傲》以“转型升级-向党和人民汇报”为主题,分为“逆行”“生命”“笑脸”“防微”“旗帜”五个篇章。晚会一大亮点是首次运用XR技术,打破了时空阻隔,生动呈现消防战士英勇奔赴火灾、地震、洪水灾害现场的情景,实现了真人与虚拟场景的完美融合,效果震撼,让观众身临其境。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_____赋予器物以生命,_____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_____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_____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_____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   更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B . 不仅   更   不但        也要        更要 C . 既      也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D . 既      也    不但      也要        更要
    2. (2)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

    自康有为提“中国画衰败论”和一些学人对其反驳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曾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来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这便指出了绘画可以融入书法的金石趣味而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一种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同时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则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提出“内美”理论。“内美”一方面指向绘画本身,包括观念、技法等层面;另一方面,黄宾虹意在通过“内美”之说,建立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对传统文人画之气韵与格调的吸收中,更为深入地去建构含蓄质朴而又深沉雄厚的民族文化性格,这对于中国画的当下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黄宾虹的中国画作品中充满着“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充分吸收了“师法自然”的艺术理念,该画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皴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挚地展现出来。该画虽着墨不多,且干且润,但在色与墨的深刻交融中,凸显了烟雨氤氲之感,真正做到了“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在这幅画中,雨水打湿之处墨色十分浓重,而尚未湿漉的山路、屋檐则用留白之法,颇显其融情山水、寄情自然的理念,也呼应了画作题识--“青城山中坐雨,林峦杳霭,得图而归”。《支硎山秋色图》同样运用“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硎山期间,因感悟支硎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出《支硎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了时空上的对话,特别是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前述《青城坐雨图轴》相比,黄宾虹此画不再囿于烟雨朦胧之感的描绘,而将笔墨聚焦于特定的时节之上--秋色,意在呈现自然之秋,并通过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进一步诠释了其所倡导的“内美”理念。在《夜山图》中,黄宾虹将所见山水看作是统一整体,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此画集中表达出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特别是其对夜山这一对象物的静心观照。这之中既包含了人生的经验,又传递着艺术的情境,给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邃感觉。

    可以看到,黄宾虹“内美”理论及其作品中包蕴的自然、闲适之感,正是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而没有建立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和审美主体的活泼感。

    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与日常生命仪式感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正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画家的创作重视个体情怀的抒发与气节的培育。如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多生活在明末清初,在他们的山水画中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

    当然,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的笔墨意趣非一朝能够参透,其绘画理论与创新胆识也非一日能够习得。但我们能从其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日常的智慧与生存的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体味自然山水之美,陶冶自身的情操,来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激活我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获得感。

    (杨旸《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中“内美”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康有为与一些学人的争论过程中,黄宾虹曾提出“内美”理念,从中国画的精神特质层面对康有为所提出的“中国画衰败论”进行辩驳。 B . 黄宾虹非常推崇晚清道咸时期的金石学家,认为书画相通,他们的书法借鉴了他们的绘画技巧而呈现出迥异于以往主流的一种内在之美。 C . 黄宾虹的“内美”包含人格美和艺术品格之美两方面,前者多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中,后者则多处在深刻的“自在”状态。 D . 黄宾虹不仅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也希望通过“内美”之说,在传承中更为深入地去建构含蓄质朴而又深沉雄厚的民族文化性格。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宾虹曾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支硎山秋色图》,与在隐居期间留下《支硎山图》的明代画家陆治,进行了时空上的对话,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 B . 把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大众审美趣味,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主动性,增强日常生命仪式感。 C . 在山水画中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的“启祯诸贤”,得到了重视个体情怀抒发与气节培育的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画家的高度推崇。 D . 我们可通过努力参透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来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更好地感悟其与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之间的血肉联系。
    3. (3) 从文本中看,黄宾虹的画作是怎样体现“自然之法”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母亲洗澡

    乔叶

    “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

    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

    “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

    “瞧您说的。油都比水贵。”

    “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小娜才买的那油,叫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

    “是葵花籽油。”

    “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

    “是,是。”

    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

    “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掏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

    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

    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

    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三求四请,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她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

    “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

    “那可是。”她慨然道。

    “大孙子不亲?”

    “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

    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老年斑和黑痣也更明显了。在水光的润泽下,这些倒也不颓丧,是闪亮亮的一种明显。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搡的,根本不知道害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星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

    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

    “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

    “你个龟孙,花销起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总是特别有光彩,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

    母亲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谁种谁心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那天也是热极了,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暑,母亲则是中了风。

    中风后,母亲的后遗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我埋怨她,你看看你,多不值当!地都是人家的了,你还非得要那点儿庄稼!

    母亲说,地是地,庄稼是庄稼。

    “人家不是把庄稼钱都给咱了吗?”

    “钱是钱,庄稼是庄稼!”母亲的神情都有些严厉了。

    我只好沉默。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

    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

    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上午能舒舒服服睡个大懒觉,午饭后到超市大肆采买一番,再来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

    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她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

    “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

    “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

    “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

    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

    “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

    “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

    “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

    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风,也不错。

    (选自《北京文学》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2. (2) 文中写母亲“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有何用意?
    3. (3)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母亲的形象。
    4. (4) 探究文末“这就不错”“也不错”的意蕴。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谈丛失实

    后山陈无己著《谈丛》六卷,高简有笔力,然所载国朝事,失于不考究,多其实,漫析数端于此。

    其一云:“吕许公恶韩、富、范三公,欲废之不能,及西军罢,尽用三公及宋莒公、夏英公于二府,皆其仇也。吕既老,大事犹问,遂请出大臣行三边 , 既建议,乃数出道者院宿,范公奉使陕西,宿此院,相见云云。”吕公罢相,诏有同议大事之旨。公辞,乃庆历三年三月,至九月致仕矣。四年七月,富、范始奉使,又三公入二府时,莒公自在外,英公拜枢密使而中辍,后二年莒方复入,安有五人同时之事?

    其二云:“杜正献、丁文简为河东宣抚,任布之子上书历诋执政,至云至于臣父,亦出遭逢,谓其非德选也。杜戏丁曰:“贤郎亦要牢笼。”丁深之。其后二公同在政府,苏子美进奏事作,杜避嫌不预,丁论深文,子美坐废民,杜亦罢去。一言之谑,贻祸如此。”按杜公以执政使河东时,丁以学士为副。庆历四年十一月奏狱起,杜在相位,五年正月罢,至五月,丁公方从翰林参知政事,安有深文论子美之说?且杜公重厚,当无以人父子为谑之理,丁公长者也,肯追仇一言陷贤士大夫哉?

    其三云:“张乖崖自成都召为参知政事,既至而脑疽作,求补外,知杭州而疾愈。上使中人往伺之,言且将召也。丁晋公以白金赂使者,还言如故,乃不召。”按张两知成都,其初还朝为户部使、中丞,始知杭州。是时,丁方在侍从;其后自蜀知升州,丁为三司使,岂有如前所书之事?

    其四云:“乖崖在陈,闻晋公逐莱公 , 知祸必及己,乃延三大户与之博,出彩骰子胜其一坐,乃买田宅为归计以自污,晋公闻之,亦不害也。”按张公以祥符六年知陈州,八年卒,后五年当天禧四年,寇公方罢相,旋坐贬,岂有所谓乖崖自污之事?

    兹四者所系不 , 乃诞漫如此。盖前辈不家藏国史好事者肆意饰说为美听疑若可信故误人纪述后山之书必传于后世惧诒千载之惑予是以辨。

    (选自《容斋随便》)

    [注]①三边:古时通常为三个不同地的合称,泛指边境,边疆。②莱公:宋代寇准,因寇准封莱国公,故称之为莱公。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实                  爽:违背 B . 按吕公罢相               按:考查、考证 C . 丁深之                  衔:怨恨 D . 兹四者所系不              细:详细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欲废之不能           拔剑撞破之 B . 丁论深文               愿十五城请易璧 C . 子美坐废民           吾属今之虏矣 D . 乃延三大户与之博           今其智反不能及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子美遭人诬陷后,杜正献为避开嫌疑,不参与此事的处理,丁文简用严格的法律条文判定,作者认为与实际情况不符。 B . 张乖崖自成都被召回朝中任参知政事时,到京都后脑疮发作,被贬谪到杭州任职,后因“白金赂使者”事件不得返朝。 C . 本文多善用反问,能引人思考,表达出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解释经书时直指问题、要言不烦的风格。 D . 本文采用逐一考据的方法展开,先列举《谈丛》这本书中相关记述,然后根据记载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不妥之处,有理有据。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前 辈 不 家 藏 国 史 好 事 者 肆 意 饰 说 为 美 听 疑 若 可 信 故 误 人 纪述 后 山 之 书 必 传 于 后 世 惧 诒 千 载 之 惑 予 是 以 辨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辞,乃庆历三年三月,至九月致仕矣。

      ②寇公方罢相,旋坐贬,岂有所谓乖崖自污之事?

  • 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吴江舟中

    [清]叶大庄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械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1. (1) 全诗以为线索,写出秋夜江上所见所闻,诗中“”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 (2) 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描绘“秋声”的。
  • 10.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①也。”(《论语·里仁》)

    [注]①可知:指可以被别人了解的学识、本领。

    1. (1) 第一则材料中,“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他却说“我无能焉”。这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勉励,更可以看出其的品格。
    2. (2) 第二则材料中,孔子从所忧角度阐述了“忧道不忧贫”的主张。另举一个孔子或其弟子“忧道不忧贫”的例子。
    3. (3) 第三则材料中孔子是否在患得患失?试作分析。
  • 11. 古诗文默写
    1. (1) 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2. (2) 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 (3) ,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4) 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5. (5) 还顾望旧乡,,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四、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滴水珠,迎着朝阳闪烁枝头,折射出色彩斑斓的光辉。

    一滴水珠,跟随溪流奔向东方,成就了广阔无垠的大海。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