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

更新时间:2022-02-14 浏览次数:7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连云港) “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 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 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 《九国公约》签订后
  • 3. (2019·怀化) 19世纪下半期,趁火打劫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是(   )
    A . 俄国 B . 美国 C . 英国 D . 法国
  • 4. (2019·江西) “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1894年、1895年、1898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到1905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叛乱”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5. 1839年,湖广总督上书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粵销毁。时任湖广总督的人是(   )
    A . 关天培 B . 林则徐 C . 奕䜣 D . 邓世昌
  • 6. (2019·青岛) 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 .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7. (2019·内江)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 .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 8. (2019·德州)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效仿西方掀起了(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9. (2016八上·东营期中)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0. (2019·泰州) 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1. (2019八上·徐州期中) 某学者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史料涉及新文化运动(   )
    A . 提倡民主 B . 提倡科学 C . 提倡新道德 D . 提倡新文学
  • 12. (2019·德州)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以下口号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是(    )
    A . “扶清灭洋”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 “反对华北自治” D .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 13. (2019·安徽) “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
    A .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 反对袁世凯独裁 C .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 打败日本侵略者
  • 14. (2019·青岛)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有(   )

    ①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②进行了北伐战争

    ③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发动了南昌起义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③④
  • 15. (2019八上·兴化期中)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6. 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 . 井冈山 B . 贵州遵义 C . 甘肃会宁 D . 陕北吴起镇
  • 17. (2019·深圳) 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 . 解放沈阳 B . 解放南京 C . 解放北平 D . 抗美援朝
  • 18.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 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 . 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 19. 某校学生就“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展开探究,以下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0. (2019·南充)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西安事变 B . 重庆谈判 C . 淮海战役 D . 解放南京
  • 21. (2019·天水)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商务印书馆 C . 《民报》报社 D . 《申报》报社
  • 22. (2019·滨州) 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 . 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 . 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 . 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 . 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 23. 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记载: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遵义会议
  • 24. (2019·郴州) 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武汉会战
  • 25. (2019·孝感) 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了160余种货物的税率,中国的关税税率较以前降低了许多。这些税率的调整主要依据(   )
    A .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 贸易平等互利的原则 C . 中英两国友好协商的结果 D . 《南京条约》的规定
二、综合题
  • 26.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

    材料一: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出自《李鸿章全集》)

    材料三:甲午战败让中国人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指的中国人庆章的是,失败后的中国人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四:面对中国民众焚毁教堂,攻击教士、教民行为,列强一方面敦促清政府予以镇压,一方面派军队到中国进行干涉,且不顾清政府的态度,强行进军中国。

    1. (1) 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一中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什么?
    2. (2) 为了达到“西人即可敛手”的目的,李鸿章等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中“中国人没有就此沉沦”的具体表现?
    4. (4) 阅读材料四根据所学回答材料四反映的有哪些历史史实?
    5. (5) 面对中国近代历史对你有哪些感悟?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强烈的时代思潮,一个划时代的政治运动,都会引导或者驱使一批青年人走上新的道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的满腔热血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学生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材料二:

    <读书摘要>

    时间:1921年7月

    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

    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三: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点。这一年....是共产党人真正成为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主角的开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昔日盟友的血腥屠杀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的反抗活动,这些活动尽管有的失利,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 材料一中“1919年”“一群青年学生”发动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该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2. (2) 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出自哪次会议?该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昔日盟友的血腥屠杀"开始于哪一事件?“大规模的反抗活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材料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这次会议”与材料二中“这个奇迹”的出现之间有什么联系?
    3. (3) 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 29.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画》

    (立宪之梦)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共和之路)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 (1) 材料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
    2. (2) 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依照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其胜利果实被谁篡夺?
    4. (4) (思想风暴)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哪两大口号?

    5. (5) (规律揭示)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 30. 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各阶级面对近代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道路探索。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间题。

    [守制.岐路]

    材料一: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封建统治飘摇不定。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封疆大史看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变制.寻路]

    材料二: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求是.指路]

    材料三:“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以展道许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1. (1) 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一次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此情况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维护“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进行的“改良”运动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暴力革命”指哪具体事件?该事件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在实践中探索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 (4) 百年求索路漫漫,华夏逐梦踏征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