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三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2-03-08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在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做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也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在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活与文艺的关系是土壤与禾苗、果实的关系,创作的源泉来自脚下的土地、砥砺前行的脚步和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 B . 如果作家能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可以端正文艺创作的态度,作家的作品也才能流动着最真挚的情感。 C . 作家要正确认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根植于生活但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 D . 文艺创作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与文艺的关系,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化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浴火重生,有赖于中华文化的支撑。
    2.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在生活的沃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迸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 . 艺术家要在扎根生活基础上,借助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 . 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 D . 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导致新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不断涌现,中华美学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的土壤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因此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B . 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在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做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 . 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气质、价值和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 D . 如今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等,文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说,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手工、园艺、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劳动的习惯,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和“偶像”。

    (摘编自于洪良《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材料二:

        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摘编自张凡《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材料三;

        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劳动教育给出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和开发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这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家校互动机制,协助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庭中从事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课堂上习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场域,依靠家长的示范、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制作指导手册,提出教育要求,并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专门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借助于职业技能学校或与劳动教育基地、厂矿企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延伸学生对于当代劳动形态的理解,贴近劳动人民,形成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意见》特别提出劳动周的实践要求,小学高年级以上就需要寻找合适的社区、社会劳动场所,安排集中的劳动锻炼。设计劳动周课程应凸显集中的集体劳动中的合作性特征,不仅每个学生要有各自的劳动体验,而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劳动权益如何维护等,形成劳动教育中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编自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推进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其中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B . 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就能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C . 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作用,搭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平台,致力于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D . 智能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在于让人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而在于培育劳动精神,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B . 材料二立足当下,着眼人生,回溯历史,有力地批驳了某些人对提倡劳动教育的质疑。 C . 材料三采取总分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D . 三则材料都紧扣劳动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但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
    3. (3) 请结合上述材料,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学校提出建议。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地回忆

    孙犁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口,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在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还漱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不是没法子么,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了,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一天,女孩子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一天,也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鬼子,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那个地方,跳进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那个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 . 小说记叙了抗战时期敌后军民生活,通过“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 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D . 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2. (2) 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女孩子”的形象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 .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 .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 .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 .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C .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 . 仆,古人对自身的谦称。类似的词语有愚、鄙、臣、公、子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布为躲避追捕,躲藏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给季布剃去头发,脖子套上铁锁,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②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如梦令

    【宋】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词重点在于“睡起”两字,睡起之前,写词人的所想所行;睡起之后,写词人所闻所见。 B .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有无聊意绪。 C .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D .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但又与开头的“动”“静”有所不同。
    2. (2) 请对诗歌的最后一句“风动一庭花影”作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 (2) 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却耻于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关系非常密切。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容易造成近视。研究发现,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应,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

          人们一直认为,视力减退是“悄悄”降临的,直到发现视物模糊时,则木已成舟。其实,在视力减退之前,①。有些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有些人在久望远后再将视线移向近处物体,或②,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的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的表现,有了这些状况,③。早期的近视有真假之分,错过最佳治疗期,往往就要背负一辈子近视眼的烦恼。

    2. (2) 下面是一张海报,其中在标点、表达、格式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第31届中学生《星光》杯影评征文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水平,鼓励大家积极参赛,学生会文艺部要求著名文学评论家孙先科先生来我校一楼会议厅作“电影艺术欣赏与评论”的报告。报告时间为10月10日下午两点半。欢迎各年级同学届时光临。

      2021年10月9日

      振兴中学学生会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她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 30 亿,YouTube 粉丝有735 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CNN 不相上下。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 ——微博

        材料二: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