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组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共战疫情。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的,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因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   )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   )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   )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同仇敌忾  暴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B . 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C . 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D . 同仇敌忾  爆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 . 中国由于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因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 . 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 . 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二、选择题
  • 2.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

    鲁迅

    杂文

    《且介亭杂文》

    B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英国剧作家、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

    C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纪传体史书

    《左传》

    D

    《短歌行》

    曹操

    乐府诗

    《曹操集·诗集》

    A . A B . B C . C D . D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垃圾分类节省土地、减少污染、回收利用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B . “端午奇妙夜”等精彩作品的诞生也有文化自信的身影,它触动了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对观众内心的钟情与喜爱。 C . 中国很多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们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等价值。 D . 藏毯产业是符合青海实际的产业,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还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充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1.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非遗法》的施行,“成对”保护已成共识。 B . 文化的历史价值基于真实基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才保有其“原真性”,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C . 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 . 城乡文化共享或许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但却能扩大非遗受众范围,增加传承的可能性,营造传承条件和环境,从而打破传承困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B .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 C . 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D .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 (3) 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   )
      A . “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B .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 C . 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 D . 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
四、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 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注释】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 . 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益:更加。 C . 揖曙起,按以败亡状        按:按照。 D . 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一:全都。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时偏将屡为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 B . 青以指使见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 . 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溃于昆仑关 D . 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B .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C .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D .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4. (4) 下列选项中全都体现狄青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

      ①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②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③以步卒八千犯贼

      ④一昼夜绝昆仑关      ⑤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⑥尤喜推功与将佐

      A . ①②④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⑥ D . ②③④
    5. (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 . 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C . 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D . 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②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③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 . 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 . 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 .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2. (2)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 (3)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六、句子默写
  • 7. 名句默写。
    1. (1)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2) 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
    3. (3)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5. (5) 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6) 锲而不舍,。(荀子《劝学》)
    7. (7) 廊腰缦回,(杜牧《阿房宫赋》)
    8. (8) ,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 . 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 . 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 . 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2. (2)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 .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 . 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 .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3. (3) 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4. (4) 赏析文章第五段画横线的语句。
    5. (5) 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八、名著阅读
  • 9.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例如宝玉挨打后,各人都非常关心宝玉,但表现不同,请根据下列语言描写,写出对应的人物。

    说:“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九、话题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全世界人民冲破疫情的阴霾携手欢聚,为梦想拼搏。其中,几位高龄选手的感言和经历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你未痊愈,我不敢老。”46岁的女子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为了赚取奖金救治患白血病的儿子,成为奥运史上唯一连续八届参加奥运会的选手。

    “我喜欢和年轻人在赛场上拼搏的感觉。”37岁的吕小军获得举重男子81公斤级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举重运动员。

    “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完成了历代前辈的嘱托。”32岁的苏炳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杀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重新定义了“中国速度”。

    在人生的赛道上,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力拼搏着,但是只有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意义,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请以“梦想的支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