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

更新时间:2021-12-27 浏览次数:79 类型:月考试卷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小山口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约一千米处,是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种动物骨骼。据材料可知(   )
    A . 小山口文化属于旧石器时期 B . 小山口文化已经出现农业生产 C . 小山口文化先民只有狩猎活动 D . 小山口文化制陶业比较发达
  • 2. 《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 .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 . 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 . 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 .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 3. 周代分封齐、鲁是为了扼制东夷,分封燕、晋是为了控制北狄,分封南部多个姬姓诸侯国是为了抵御南淮蛮夷。这一做法(   )
    A . 使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形成 B .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C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 . 强化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 4. 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嫡子、庶子没有权力主持祖先祭祀,只有助祭资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作器主持祭祀先祖。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开始解体 B . 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式形成 C .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 “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 5. 如图是秦朝统一文字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

    A . 统一的文字字体应为隶书 B . 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 .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 . 标志着我国文字走向成熟
  • 6. 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 诸侯势力不断崛起 B . 社会正在发生转型 C . 分封宗法制度盛行 D . 诸侯争霸割据一方
  • 7. (2021高一上·疏附期中) 商代,我国流行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铸造金属货币,铸币广泛流行。从贝币到铸币的演变反映出古代中国(   )
    A . 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B .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 .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D . 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 8. 柳诒徵说:“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该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
  • 9.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
    A . “无为而治” B . “格物致知” C . “有教无类” D . “存天理,灭人欲
  • 10. 某同学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摘录了以下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的是(   )

    A . 孔子的仁政学说 B . 孟子的人性本善说 C . 墨子的兼爱学说 D . 朱熹的本善习远说
  • 11.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诸子百家(   )
    A . 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 . 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 . 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 D . 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 12.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 . 激化了阶段矛盾 B .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尖锐 C . 不能解决边疆危机 D .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 13.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
    A .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 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 . 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 . 维护了国家统一
  • 14. 秦朝法律规定,“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徭役)三旬。”“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殴也?无论。”这反映了秦代(   )
    A . 法律制度的严苛性 B . 注重保蚕桑事业的发展 C . 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 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 .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 .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魏初,礼俗纯朴,法律仍带有原始部落习惯法的性质。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开始注意吸收汉族文化,以法律作为统治工具。398年,北魏首次制定较为系统的成文法,揭开了此后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序幕。其后比较重要的如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廢四年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正平元年,“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高宗文成帝拓跋濬太安四年,“又增律七十九章,门房之诛十有三,大辟三十五,刑六十二”。总体而言,北魏前期的律法经历了一次部落法向成文法的过渡。但是随着北魏从游牧向定居、从部落向专制皇权的转化,改变其前期法律刑重网密、司法枉滥以及法典与现实脱节等司法特点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样,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标志,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重大变革中,也同时包含了律法制度的巨大变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前期律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期律法改革的历史作用。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新儒学进行评价。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的儒学思想家们的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 18.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皇负雇(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贾谊、章太炎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
    2. (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