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第一...

更新时间:2021-11-15 浏览次数:6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上·江西月考) 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 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NH3的反应 B . 夏天打开啤酒瓶,有许多气泡冒出 C . 加压有利于SO2与O2生成SO3的反应 D . 浓硫酸的使用有利于苯的硝化反应
  • 2. (2020高二上·包头期中) 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稀释酸溶液,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减小 B . 用CH3COOH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说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 C .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稀释后溶液pH:盐酸<醋酸 D . 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呈碱性
  • 3. 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成果于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转化涉及的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相同条件下,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B . 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 . 移去水蒸气,可增大正反应速率 D . 平衡后,增大压强,可提高 的转化率
  •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溶液加水稀释, 变大 B . 的氨水中通氨气,则 的电离程度增大 C . 溶液存在 ,向黄绿色的 溶液中加水,溶液颜色变蓝 D . 分别向甲容器(恒温恒容)中充入 ,乙容器(绝热恒容)充入 各1mol,发生反应    ,平衡时
  • 5.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的溶液: B . 的溶液: C . 水电离出来的 的溶液: D . 和铝粉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
  • 6. 三甲胺N(CH3)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在铜催化剂条件下将N,N-二甲基甲酰胺[(CH3)2NCHO,简称DMF]转化为三甲胺[N(CH3)3]。计算机模拟单个DMF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物质吸附在铜催化剂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历程中决速步骤为 B . 该历程中的最大能垒(活化能)为2.16eV C .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DMF的平衡转化率 D . 若1molDMF完全转化为三甲胺,则会释放出1.02eV·NA的能量
  • 7. 常温下, 的二元酸 的溶液与等浓度的 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体积的变化),所得溶液中 。则混合溶液的pH为( )
    A . 1 B . 2 C . 3 D . 无法计算
  • 8. CO2催化加氢合成CH4的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ΔH

    已知:①CH4(g)+2O2(g) CO2(g)+2H2O(g)ΔH1=-802.0kJ·mol-1

    ②CO2(g)+H2(g) CO(g)+H2O(g)ΔH2=+41.2kJ·mol-1

    ③2CO(g)+O2(g) 2CO2(g)ΔH3=-566.0kJ·mol-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CH4的燃烧热为802.0kJ·mol-1 B . ΔH=+165.2kJ·mol-1 C . 使用催化剂是为了提高CO2加氢时原料的平衡转化率 D . 反应②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ΔS>0
  • 9. 现有下列四个图像:

    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像的反应是(   )

    A . N2(g)+3H2(g) 2NH3(g)    ΔH1<0 B . 2SO3(g) 2SO2(g)+O2(g)    ΔH2>0 C . 4NH3(g)+5O2(g) 4NO(g)+6H2O(g)    ΔH3<0 D . H2(g)+CO(g) C(s)+H2O(g)    ΔH4>0
  • 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向0.1 mol·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 减小 B . 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1c2 , pH分别为a和a+1,则c1>10c2 C . 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D . 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c(SO ) = 2c(NH )
  • 11.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aSO4和CO,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CaSO4(s)+CO(g) CaO(s)+SO2(g)+CO2(g) ΔH=+218.4 kJ·mol1 , CO的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 . 加入少量的CaO固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 图示中t1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减小c(CO),同时增大c(SO2) D . 图示中t1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
  • 12. 在一定条件下, 能发生分解反应: ,利用该反应可制备氢气和硫黄。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不同温度下 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 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 C . 950℃时,1.25s内,反应的平均速率 D . 根据P点坐标可求出95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13. 可逆反应 在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下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 . 反应物浓度:a点大于b点 C .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 时, 的转化率: 段一定大于
  • 14.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g)和B(g),发生反应:A(g)+B(g) D(g),右图表示A(g)的转化率在不同温度下与时间关系。已知速率方程为v=k·c(A)·c(B),v=k·c(D)(k是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的ΔH<0 B . T2时,升高温度,k增大的倍数小于k增大的倍数 C . M点: D . T1时,测得平衡体系中c(B)=0.50mol·L-1 , 则 =16L·mol-1
  • 15.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的KI溶液和 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取少许混合液滴加 溶液

    验证 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B

    将碱式滴定管的尖嘴朝下,慢慢挤压胶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

    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气泡

    C

    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探究 分解速率的影响

    D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 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 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下列叙述及对应图示正确的是( )

    A . 图甲是某温度下 的醋酸与醋酸钠混合溶液中 与pH的关系曲线, 的溶液中: B . 图乙是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 反应时, 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的体积 C . 图丙是铁条与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 时刻溶液的温度最高 D . 图丁是常温下,用0.10mol/L NaOH溶液滴定 溶液。则酚酞可作本实验的指示剂,D点为滴定终点
二、填空题
  • 17. 现有下列物质:①K2SO4晶体;②液态SO3;③冰醋酸;④铜;⑤小苏打;⑥蔗糖;⑦乙醇;⑧熔融的氯化钠;⑨NaOH溶液。其中:能导电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为
  • 18. 研究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总反应可表示为: ,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反应进程与体系能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0(填“>”或“<”,)。
    2. (2) 对于合成甲醇总反应,要加快其反应速率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正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填字母,后同)。
      A . 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B . 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C . 从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 D . 升高温度 E .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3. (3) 一定温度下,将 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充入盛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合成甲醇总反应;某时刻t1 , 当下列量不再变化时,一定能说明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 平衡常数K不再变化 B . 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C . 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D . 反应的焓变 不再变化
    4. (4) 500℃时,已知 。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测得某时刻t2 , 合成甲醇总反应中 的转化率为66.67%(约转化了 ),则t2时合成甲醇总反应的 (填“>、<”或“=”),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 19. 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应用广泛的反应之一、下面两个实验小组分别利用该类反应进行相关实验。
    1. (1) Ⅰ.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仪器a的名称为

    2. (2) 取50mL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NaOH

      平均值

      30.1

      1

      26.2

      26.0

      26.1

      33.3

      2

      27.0

      27.4

      27.2

      29.8

      3

      25.9

      25.9

      25.9

      30.4

      4

      26.4

      26.2

      26.3

      30.1

      ①似认为0.50mol/L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 ,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 。则中和热 (保留一位小数)。

      ②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配制0.50mol/LNaOH溶液时俯视刻度线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硫酸溶液的温度

    3. (3) Ⅱ.某实验小组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所用盐酸的体积为mL。

    4. (4) 该实验小组依次记录三次实验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盐酸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体积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27.66

      26.10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请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结果保留4位有效数字):

    5. (5) 由于不正确操作,使得上述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 中和滴定达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内液面读数 B . 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取用25.00mL待测碱溶液注入锥形瓶进行滴定 C . 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立即装标准溶液来滴定 D . 把配制好的标准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然后用来滴定
  • 20. 25℃时,部分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化学式

    电离平衡常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HClO、HCN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2. (2) 向NaCN中通入少量的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取 (冰醋酸)作导电性实验,测得其平衡时的导电率随加入的水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常温下,若实验测得c点处溶液中 ,则该条件下 的电离常数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若使此溶液中 的电离程度增大且 也增大的方法是

      ②从图像可知,在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中加水, (填“增大”,“减小”或“不确定”)。

    4. (4) pH相等,体积相同的两份溶液A(盐酸)和 分别与不同质量的锌粉反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 . 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B . 开始反应时的速率: C . 参加反应的锌物质的量: D . A中有锌剩余
  • 21. “Cl化学”是指以碳单质或分子中含1个碳原子的物质(如CO、CO2、CH4、CH3OH等)为原料合成工业产品的化学工艺,对开发新能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l)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1. (1) 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能将CO2转变为甲烷。在常压、300℃条件下,CO2与H2按体积之比1∶4反应,CO2转化率可达90%。一定条件下,某兴趣小组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此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②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H0(填“>”、“<”或“=”);300℃时,从反应开始到达平衡,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用 、V表示)。

    2. (2) 已知 ,控制一定条件,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 0(填“>”,“<”或“=”)。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充入 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t时加压,若t1时容器容积为1000 mL,则t2时容器容积为mL。

    3. (3) 利用回收的 制取甲醛的反应为   

      ①为提高上述反应中H2的平衡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任写两条)。

      ②实验室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模拟上述合成HCHO的实验。 时将 混合气体充入容器中,每隔一定时间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压强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60

      压强/kPa

      1.08

      0.96

      0.88

      0.82

      0.80

      0.80

      0.80

      已知: ,即用B物质的分压变化表示 时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10min时,CO2的转化率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