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2-03-09 浏览次数:3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米,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腐,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改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 (1) 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 . 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 . 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只有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 . 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 . 艺术都是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C . 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 . 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3.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 .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 . 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 . 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算法推荐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算法加剧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与泛化。由于缺少直接观测信息茧房的量表,所以需对信息茧房的公认特征进行剖析。

    在信息供给端,当前,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等不同模式的传播渠道并存。不同媒介的信息分发各有侧重,满足着用户不同维度的信息需求。例如倚重人工的传统媒介,强调社会共性信息解决,通常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而社交媒介则成为各类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媒介使用的多样性意味着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与观点,为了解和评估事实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

    但是,对算法持负面态度者坚持认为,算法型媒介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致使用户成瘾,并“收割”用户有限的空闲时间。这种时空的侵占降低了用户与其他类型媒介接触的可能,信息渠道变窄,使媒介多样性受到影响在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基本上人们提到信息茧房时,都会涉及到信息偏食导致的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对观念、态度与决定等的影响。

    认知均衡理论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面对复杂纷乱的信息,人们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为缓解心理焦虑,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以保持认知的平衡,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加剧了上述心理认知,用户将信息选择的权力交给算法,算法根据用户惯习投其所好,形成所谓“过滤气泡”。如果“过滤”仅涉及个人的娱乐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算法忧虑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算法的“价值无涉”可能导致舆论治理的危机,尤其使得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但一些观点认为,用户对于不同信源的信任程度并不一致,用户未必就相信自己日常接触的媒体。

    在人工智能主导信息分发的时代,所谓把关的权力并未轻易让渡给智能算法,而是通过开放算法原理、加强人工审核、优化推荐系统、引专业内容生产团队,为算法持续注入了人本与理性的价值。

    实际上,信息分发所依赖的算法,已具有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算法型信息分发平台很少会使用同一种算法。采用多种算法的信息分发平台所具有的社会构造,从信息流动来说,总体上能够有效地避免“茧房效应”的发生。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媒体控制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存在。算法则将媒体的传播主动权部分分流到了受众手中,使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同时,由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是各不相同的,经由算法推送的新闻经过用户的分享,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

    (摘编自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

    材料二: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层层过滤、慢慢引导、逐渐上瘾、摆脱不掉的“阿得拉社会”(阿得拉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聪明药”)正在全方位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你无法选择,也无处可躲。

    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过滤”的问题。然而,在智能时代,当这个问题以过滤泡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忧虑在于,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首先,要分清“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在未来,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技术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其次,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情感体验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动力。

    再次,要敢于反视结构,能够反思自身,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

    最后,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个人应有权利算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它使用技术语言为现实世界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是一个多行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

    在过滤泡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科技公司,程序员,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对算法进行了集体建设。虽然目前阅读和开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算法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持对这种“在20世纪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这也是成为数字公民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方师师(如何在“算法过滤”的世界里生活))

    1.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造成人们进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理解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信息。 B . 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式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都与“信息过滤”有关联。 C . 智能过滤机制中,隐藏着封闭性的问题,用户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 D . 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信息分发各有侧重,对于交换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不少人选择社交媒介。 B . 对算法持负面态度的人主要是认为算法媒介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变窄,使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 C . 阅读和开箱算法对我们数字公民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我们应该保持对算法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 D . 算法将媒体传播的主导权交给了受众,使受众不再是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滤气泡”现象的一项是(    )
      A . 百度搜索关键词,不同用户呈现的信息并不相同。 B . 淘宝网首页个性化精准送达的广告。 C . 微博、知乎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内容和用户。 D . 今日头条的首页推送新闻。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垃圾分类

    刘会然

    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朝他嚷了起来。

    王大妈气愤道,这些天,小区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你大卫难道是木头人?王大妈眼睛直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可要记住喽。

    大卫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站姿,再来个敬礼的手势。

    近段时间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宣传栏,纷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正确的分类方法。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地方都分发了崭新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投掷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投掷不可回收垃圾,市区每个居委会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劝导小组,由部分热心大妈担任组员,分区分块负责劝导工作。

    这不,大卫一出门扔垃圾,就被王大妈逮住了。一只垃圾袋?这显然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也不符合。绿色垃圾袋装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袋装不可回收垃圾。这段时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何况大人?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是一只垃圾袋,必会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垃圾都放一个袋里,总不能重新倒出来再分类吧,再说,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不如……

    大卫另找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把绿色垃圾袋的部分垃圾倒入黑色垃圾袋。就这样,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把绿色垃圾袋扔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一旁的王大妈朝大卫竖起了大拇指,说,大卫,今天好样的。

    大卫赶紧说,谢谢!谢谢!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又来了个敬礼的手势。

    吹着口哨,大卫回到楼上,心里窃笑,垃圾分类,其实挺容易嘛,哈。

    那天傍晚,大卫故伎重演,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

    居委会王大妈就嚷了起来,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故作惊讶状,说,王大妈,又怎么啦?

    王大妈接过大卫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呼啦啦敞开。王大妈眼睛直挺挺地瞪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不要耍小聪明喽。

    大卫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忘记垃圾分类了,肯定要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嗨,就算是为先前的恶习补过吧。大卫找来口罩和橡胶手套,把倒在一起的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在绿、黑两只垃圾袋里。

    这次总算合格了,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把绿色垃圾袋丢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丢进黑色垃圾桶里。

    这时,一辆运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开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一位穿着黄衣服的清运工。

    只见清运工把一个个或绿或黑的袋子纷纷拆开,把所有垃圾袋里的垃圾,都倒进那个狭长的车斗里。

    大卫说,麻烦,垃圾都分类好了,干吗不一袋袋分类倒入?

    清运工说,现在不是提倡垃圾分类嘛,这些袋子倒进去,多可惜,倒完垃圾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吗?

    王大妈赶紧说,对,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循环利用,大卫,你可要好好学习这位清运工呢。

    很快,电动三轮车载着满车的垃圾,晃荡晃荡离开了。

    突然,大卫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13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大妈批评大卫时,大卫不仅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还朝王大妈立正敬礼,这说明他并不是不支持垃圾分类,只是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B . 居委会王大妈发现大卫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对他又是叫嚷,又是瞪眼,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可见她虽脾气暴躁但对工作却认真负责。 C . 清运工把一个个垃圾袋子拆开,把所有的垃圾又倒在了一起,原因是他认为装垃圾的袋子可以循环利用,由此可见清运工对垃圾分类认识不清。 D . 小说通过对大卫四次扔垃圾的过程的叙写,表现了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人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2) 小说三次写大卫“晃荡着来到楼下垃圾桶旁”,分别体现了大卫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日;“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木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明代文学家,号空同子。②回到正确轨道上。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⑤西京:两汉的代称。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 . 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 . 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 . 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取秦汉名衔以文                                               其翼若垂天 B . 而近说云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 . 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有槁暴,不复挺者 D . 不达学达                                                         皆美于徐公
    3. (3) 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B .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C . 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李贽《童心说》)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5) 解释下列选段中加横线的词。

      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其身。欲修其身者,先其心。欲其心者,先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其知。致知在物。

  • 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鬟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诗人于淳熙九年(1182)秋闲居山阴时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享,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壮志未酬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 . “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象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C . 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D . 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寂寥,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 (2) 这首诗和陆游《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2. (2) 《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3. (3) 《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7. 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让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到了   ①   , 租赁活动或将收缩。然而   ②   。由于日常航班减少,私人飞机业务出现了80%至90%的业务增长。而私人飞机的高收费标准令一些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也加入了包机的行列以弥补损失。除了私人飞机,网上办公蓬勃发展。2月3日,美国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价上涨近15%,创下8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与普通上班族居家办公一样,教师也将原本的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   ③   。同时,独立游戏平台、视频网站打破了此前最高在线用户数量的历史记录,出现了“挤到崩溃”的状态。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把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