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11-23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邹忌谏议,广开言路。政令初下,就出现了“”的局面。
    2. (2)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以流水起兴,“”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3. (3)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湘夫人泪洒斑竹典故的一句是“”,该句表现了乐曲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4. (4)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写出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5. (5) 古人常借“酒”抒发胸臆,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以“”两句,抒发乡关万里之思。
    6. (6)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及自己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曾经奔赴百里之外,“”。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速祸焉速:加快、加速 B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C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D .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究、推原
    2. (2) 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秦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世多有沿袭更迭。 B . 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叫“太牢”,牛、羊各一叫“少牢”。 C . 太庙,封建帝王的祖庙,皇后、功臣等的牌位也可入庙供奉,叫配享太庙。 D . 书,指(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 (3) 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甲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B . 选文乙先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连用两个问句,强调成败得失皆是由于“天命”。 C . 选文均运用对比论证:甲将赂秦与战败所失土地作对比,强调赂秦之弊;乙将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作对比,突显教训惨重。 D . 选文都借前朝旧事劝谏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 . 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 . 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 . 会天职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嗓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 . 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 . 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 .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 . 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 . 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 . 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②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5. (5) 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开头写诗人之前听说洞庭盛名,然而到如今才能实现登楼观赏的愿望。 B . 杜诗颈联以一“无”一“有”,点明诗人没有亲朋音信,孤舟漂泊的凄苦处境。 C . 李诗首联写诗人远眺所见,高耸入云的岳阳楼和浩瀚开阔的洞庭湖一览无余。 D . 李诗颔联写了雁儿高飞带走愁苦,远处山峰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2. (2) 李杜两诗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诗境和风格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的词作“精巧含蓄”,请结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眺

    宋祁[注]

    城外斜光角已催,城头倦客首空回。

    星霜牢落凋年往,天地苍茫暝色来。

    千尾昏鸦愁迥戍,几蹄征马思穷埃。

    使君兴罢惟无绪,不是登高能赋才。

    【注释】宋祁,北宋诗人。此诗作于诗人任职益州(今四川成都)期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夕阳斜照,角声催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表现环境特点。 B . 第二句写诗人独立城头,徒然回首,表达了对客居边地的倦惫之情。 C . 颈联写到成群乌鸦归巢,数匹征马远行,意境空阔恬淡、宁静祥和。 D . 诗人登高远眺,思绪万千,却以说自己无赋诗之才结尾,耐人寻味。
    2. (2)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抒情手法为诗词所常用,叙事手法则是小说、戏剧的长技。不过,擅长抒情的诗词并非与叙事绝缘,诗词的叙事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与小说、戏剧的叙事有很大不同。将叙事视角引入古代诗词研究,将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

    分析古代诗词的叙事,无非是几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所谓事在诗词之内,较为理想的情况是:诗词叙事清晰,仅从作品本身已能知其事之大概。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就像一幕用诗写成的独幕剧,时间、地点、场面、背景交代清楚,人物上下场有序、动作鲜明、对话生动,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起因、高潮、结局一一呈现,而且除了明场演出的一切,还有暗场表现和令人想象不尽的更含蓄的意义。而更多的诗词作品则是虽故事叙述不甚精细,所提供的细节却颇鲜明的“事在诗内”之作。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与古代文言小说往往只简洁交代关键性细节而不铺叙事件过程,与古代绘画往往突出核心意趣而省略枝节描画,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仅二十个字,却完整地叙述了诗人一次访人不遇的经过。这首小诗实际上写了三个人物,其中最有意味最令人遐想不尽的是并未出场的那位隐者。像这样的作品固然够不上小说,但却不妨说是一幅生动的有着两个在场人物的情景画,或者像一组精心组接的电影镜头——从诗人和童子对话,到二人一起眺望白云缭绕的大山,其叙事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这叙事内容的理解便是进一步探索诗意的基础。

    而事在诗外,则是指那些作品本身对事件描述不细不清,必须参照作品以外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其事的那类情况。这里,在作品之外的事,其实也就是此作品的创作本事(或背景)。李商隐《柳枝诗五首》是典型例子。此诗前有长序,已够一篇独立散文模样;读此序后,对下列五首南朝乐府民歌体小诗之意旨自不难理解,而若无此序,恐怕解者又将众说纷纭了。大部分戏曲的抒情唱段,也基本上是事在作品之外,诗词曲所铺写的是针对某件事而抒发的情感,其本身虽并不承担详叙完整故事的任务,但那故事却是这抒情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于研究者来说,在诗词之内外都能发现其事,应是最好的情况。如诗词笺注往往不但注出作品所涉之事典语典、字义训诂、舆地名物、风俗制度等,而且努力探索创作背景、动机和灵感来源,力图揭示与作品相关的内外之事。如陈寅恪笺释“钱(谦益)柳(如是)因缘诗”著《柳如是别传》以“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当代学人复结合此笺释,从陈寅恪诗作以探究其晚年境遇心态,这些工作之性质皆可谓借释诗以探寻和复原故事。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诗词在抒情与叙事的互动、交错、碰撞、融合当中呈现出种种奇异风采。因此,让叙事成为古典诗词研究的角度之一,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充分可行、前景可期。

    (摘编自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欣赏大多数古诗词时,读者可以通过明晰的叙事脉络理解诗词的情感指向和创作动机。 B . 以叙事见长的戏曲,亦不乏事在诗外的抒情唱段,戏中所叙之事是唱段情感抒发的基底。 C . 作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诗词笺注不仅着眼于诗词的释义,也力图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D . 探究古代诗词作品的叙事因素,对干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2. (2) 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事在诗内”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长恨歌》 B . 韦庄《菩萨蛮》(其二) C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D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3) 本文第三段将《石壕吏》比作独幕剧,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秋花

    汪曾祺

    桂花

    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几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四川新都桂花甚多。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

    桂湖老桂发新枝,

    湖上升庵旧有祠。

    一种风流谁得似,

    状元词曲罪臣诗。

    杨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进士,著作有七十种。他因“议大礼”获罪,充军云南,七十余岁,客死于永昌。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配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新都人为他在桂湖建祠,升庵死若有知,亦当欣慰。

    北京桂花不多,且无大树。颐和园有几棵,没有什么人注意。我曾在藻鉴堂小住,楼道里有两棵桂花,是种在盆里的,不到一人高!

    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菊花

    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有些南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老舍先生的哥哥很会莳弄菊花。花很鲜艳;菜有北京特点(如芝麻酱炖黄花鱼、“盒子菜”);酒“敞开供应”,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

    秋葵我在北京没有见过,想来是有的。秋葵是很好种的,在篱落、石缝间随便丢几个种子,即可开花。或不烦人种,也能自己开落。花瓣大、花浅黄,淡得近乎没有颜色,瓣有细脉,瓣内侧近花心处有紫色斑。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寂寞。不知道为什么,秋葵让我想起女道士。秋葵亦名鸡脚葵,以其叶似鸡爪。

    我在家乡县委招待所见一大丛鸡冠花,高过人头,花大如扫地笤帚,颜色深得吓人一跳。北京鸡冠花未见有如此之粗野者。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作“灵芝海棠”。诸花多为五瓣,惟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过人”——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让人去看她,我的保姆要抱我去让她看看,她也不同意。因此我对我的母亲毫无印象。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嫁妆的储藏室,成年锁着。我的继母偶尔打开,取一两件东西,我也跟了进去。“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在秋天竞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黄栌、爬山虎

    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山红叶是黄栌,不是枫树。我觉得不妨种一点枫树,这样颜色更丰富些。日本枫娇红可爱,可以引进。

    近年北京种了很多爬山虎,入秋,爬山虎叶转红。

    沿街的爬山虎红了。

    北京的秋意浓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由桂花联想到《红楼梦》、才子杨升庵、画家陈老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还引入了自己的诗,使文章洋溢着文化气息。 B . 文章将北京菊花和南方菊花的品种进行比较,介绍了“懒梳妆”“晓色”等诸多菊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C . 文章题为“北京的秋花”,行文却由秋花延展至世间人事,比如由菊花忆老舍,由海棠思母亲,融状物、写人、抒情于一体。 D . 本文和《葡萄月令》一样,是疏密有致的佳作。通篇结构疏简、随意,对北京的诸多秋花逐一进行了繁密而精细的描写。
    2. (2) 有人认为汪曾祺散文“俗中见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选择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晚会,堪比移动的端午文化小讲堂。其首创的“网剧+网综”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晚会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__________的影响。早在年初,河南卫视春晚就应用5G和AR技术,让古典舞蹈《唐宫夜宴》在一众春晚节目中__________。“飞天壁画活了!”“每个表演都__________,为中华文化点赞!”……热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根植传统文化,以年轻人__________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在匠心和科技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年轻人喜欢的并非都是“偶像剧”,传统文化也不应总是“高冷范”和“夫子腔”。向年轻人全面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需要直观、时尚的创意表达。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那么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濡目染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 B . 潜移默化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 C . 耳濡目染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脍炙人口 D . 潜移默化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喜闻乐见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B . 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C . 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D . 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3. (3)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那时候/天青/水绿/鸟飞/鱼游/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B . 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 C . (她)不容辩驳的目光射向我:“这应该叫——距离美。”“距离美……”我玩味着。 D . 她已经吓得发了慌,转身对丈夫说:“我……我……我把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项链丢了。”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代称读书人为“儒”,原本指巫、史、祝、卜之类有一技之长的术士,在祭祀礼仪中服务于贵族;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等技术教育上发展了“能安人能服人”的读书人形象;扬雄在《法言》中说“通天地人曰儒”。当然,对“儒”也有一些非议,比如《墨子》中说儒者“浩居而自顺”,意思是傲慢而自以为是;《史记》中提及儒者“博而寡要”,意思是学识广博而不得要领。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