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1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h2 >选择题(本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h2>
  • 1. 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 植物的开花现象 B . 地震 C . 经济运行规律 D . 雨后的彩虹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给液体加热 B . 读取液体体积 C . 熄灭酒精灯 D . 闻气体气味
  • 3.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 . 上网搜索资料 B . 用望远镜看星空 C . 去图书馆查阅书刊 D . 进行人口普查
  • 4. 身高为160cm的某同学,利用自己身体的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其中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 教室长10步幅,约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B . 科学课本厚1指宽,约1cm C . 课桌长4拃,约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 . 教室宽5臂展,约16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与人身高相近)
  • 5.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选自七年级同学的作业,你认为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 . 3.4米=3.4÷ 1毫米=3400毫米 B . 3.4米=3.4米÷ =3400毫米1000 C . 3.4米=3.4米×1000毫米=3400毫米 D . 3.4米=3.4×1000毫米=3400毫米
  • 6. 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实验“错误操作”与所对应的“测量结果”,其中操作与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相互排列较为松散

    偏小

    B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

    偏大

    C

    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液体体积时,从仰视角度读取量筒刻度的数值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 7. 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 测木块长度 B . 测硬币直径 C . 测液体温度 D . 测圆柱直径
  • 8. 下列关于“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都有“零刻度” B . 都是量程越小,精确度越高的工具 C . 刻度线都是均匀的 D . 测量的精确值都是由最小刻度决定的
  • 9.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 468 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是(   )
    A . 1米 B . 468 米 C . 东方明珠电视塔 D . 测量用的尺子
  • 10. “纳米管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490℃,可用于检测电子线路、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 . 碳纳米管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变化很小 C . 金属镓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D . 该温度计虽然很小,但其量程却比体温计的大
  • 11. 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时的几个步骤,它们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④②①
  • 12. (2019七上·慈溪月考) 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所示,这四个月她长高了(   )

    A . 5cm B . 5.0cm C . 5.00cm D . 5.000cm
  • 13. 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脚跟到脚趾尖的距离的厘米数。一位同学想请人在外地给他买一双合适的球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了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脚长是 24 号。他应该买下列哪个号的球鞋?(   )
    A . 23 号 半 B . 24 号 C . 24 号 半 D . 不 能 确 定
  • 14. 蒲草是一种生长于河边的野生蔬菜。检测某轻度污染的水域时,发现一种有毒物质在蒲草细胞内的浓度比其周围污水中的低。蒲草细胞内的结构与这一结果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 细胞壁 B . 细胞膜 C . 细胞质 D . 液泡
  • 15. 有甲、乙、丙三种量筒,它们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2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如拇指大小的石块的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筒进行测量较好?(   )
    A . B . C . D . 三种都可以
  • 16. 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用最小刻度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 . 在计算课本的张数n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 . 测量课本总厚度时,应把封面、封底除外,然后把课本压紧,再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 . 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数(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就可以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
  • 17. 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对光时,肯定不需要进行操作的是(   )

    A . ①反光镜 B . ②遮光器 C . ③物镜转换器 D . ④细准焦螺旋
  • 18. 有两支内径粗细不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 .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 . 内径细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不同 C . 内径细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相同 D . 内径粗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相同
  • 19. 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下列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因分析不吻合的一项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可能的原因

    A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刮取细胞

    B

    视野中无光斑

    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C

    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

    细胞数量太多

    D

    视野中的细胞往左移动

    观察者将装片往右移动

    A . A B . B C . C D . D
  • 20. 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环境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A . 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 . 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 . 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 . 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h2 >填空题(本题有 6 小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h2>
  • 21. 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 (1) 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填序号,下同)
    2. (2) 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3. (3) 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 22.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2. (2) 图乙中小球的直径是
  • 23. 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 (1) 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操作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 读出水的体积 V1 , 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 , V2 与 V1 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他的这种操作可行吗?并说明理由。
    2. (2) 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出矿石的体积为厘米 3

    3. (3) 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4. (4) 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填字母)次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测得石蜡的体积是厘米 3

  • 24. 小科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下列物像(如图):

    1. (1) 制作装片时,先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2. (2) 观察时,看到了物像 D,在此之前看到的物像依次是。(填序号)
  • 25. 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 (1) 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至少写 3 种)。
    2. (2) 下列不属于蝉、云雀的基本特征的是    
      A . 自己制造有机物 B . 呼吸 C . 生长和繁殖 D . 排出废物
    3. (3) 我们在观察蟋蟀的形态特征时,为达到实验目的,最适合的观察工具是    
      A . 显微镜 B . 望远镜 C . 放大镜 D . 天文望远镜
  • 26. 在学习了温度的有关知识后,小科同学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疫情期间,在每天的入学晨检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性质制成的。某同学发烧了,老师想用体温计给他测体温,于是拿出一支体温计,其示数如下图所示,此时该体温计的读数为,这支体温计(选填“能”或“不能”)直接测量他的体温。

    t(℃)

    -5

    0

    5

    10

    15

    20

    25

    T(°F )

    23

    32

    41

    50

    68

    77

    (二)某些说英语的国家,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除使用摄氏度温标外,还沿用另一种温标——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单位写作°F 。细心的小科从天气预报中记录了在相同的温度时,两种不同的温标下的数值,整理如上表。

    ⑴表中未填数值为

    ⑵某日小科从伦敦起飞时温度为 86 °F ,回到北京温度为 20 ℃,两地温差为℃。

三、<h2 >实验探究题(本题有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h2>
  • 27.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 L 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总长度 L2

    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 n;

    E.用细铜丝的长度 L1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1. (1)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2. (2) 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3. (3) 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 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 .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 .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 .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 .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 28. 路由器是一种无线上网设备,信号由一个“黑管”向各处发射。小科对如何增强路由器的信号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器材】路由器1个,用不同材质制成的大小、形状均相同的碗状信号增强器若干个,Wi-Fi分析仪1个,卷尺1个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路由器发出稳定信号,沿碗状信号增强器的朝向直线移动Wi-Fi分析仪,直至找到信号强度为-50dBm处(dBm是网络信号强度的单位,网络信号强度一般在-110dBm至-20dBm之间,值越大表示信号越强),用卷尺测量出该处到路由器的距离。在同一位置上先后安装不同材质的碗状信号增强器,并使它的朝向与原来一致,用同样的方法测出信号强度为-50dBm处到路由器的距离。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材质

    信号强度为-50 dBm 处到路由器的距离

    1

    6 m

    2

    陶瓷

    9 m

    3

    不锈钢

    13 m

    4

    14 m

    5

    16 m

    【实验反思】

    1. (1)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材质制成的信号增强器的增强效果比其他材质好。
    2. (2) 实验后,小科认为碗状信号增强器对路由器信号的增强效果除了跟材质有关,可能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①若他另取一个大小形状均相同的铝制碗状信号增强器,将它的表面用小刀划成坑坑洼洼,进行实验。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②若他另取一个质量相同的铝制长方体状信号增强器进行实验。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 29. 如图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气,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长度忽略不计)

    1. (1) 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降低时,烧瓶内的气体将(选填“膨胀”“收缩”或“保持不变”)。
    2. (2) 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A标记为0℃,放入沸水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B标记为100℃。测得AB间的距离为5cm,若测量某温水的温度时,液柱稳定时的位置在C处,此时测得AC的距离为3cm,则该液体的温度为℃。
    3. (3) 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怎样的改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