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12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荧惑(中国对火星的古称)已至,求索无疆。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经历了近300天的长途跋涉后,着陆巡视器安全“到站”,着陆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②“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在传回地球的第一封“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讲述”了着陆火星的惊魂时刻。安全着陆火星,既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有合适的天气状况。

    ③“地质学家说,我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祝融号火星车在“家书”中写道。地处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3300千米。有科学假说认为,乌托邦平原曾经有海洋,并存在着与水有关的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乌托邦平原相对平缓,安全着陆是后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同时,从科学探测的意义角度来看,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应该是古海洋与陆地的交接面,在这附近开展科学探测的潜力巨大。

    ④“目前,我还在着陆巡视器内。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着陆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目前仍处于适应和“体检”状态。几天后,祝融号将自主驶离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并开展巡视探测,完成“绕、着、巡”任务的最后一步。

    ⑤祝融号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长(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按照计划,约90个火星日后,祝触号火星车将完成巡视探测,顺利“收工”。为了在短暂的3个月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科学探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具备了“一身技艺”,共载有6种科学仪器,包括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通过全力的巡视探测,祝融号将为中国带来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对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课题的研究。

    ⑥“就在昨天,我和环绕器已建立了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了遥测数据。”在第二封“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汇报”说,自己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一切正常。同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停留在通信中继轨道,转发各种信息数据回地球,同时也向火星车传达来自地球的指令。环绕器不只是“信使”,也是探索火星的重要主力。天问一号环绕器共携带了高分辨率相机等7台科学仪器,能够在多轨道高度对火星进行整体性、全球性、综合性研究。

    ⑦环绕器的工作时间也比祝融号火星车长不少,按计划,在90个火星日后,天问一号环绕器将进行轨道调整,进入近火点265公里、远火点1.2万公里的轨道,对火星表面开展至少1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的近距离遥感探测。

    (摘编自刘晓《火星探测开启新征程》)

    材料二:

    ①要想平稳地降落到火星表面,就要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慢下来。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天问一号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将下降速度减掉90%左右,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每秒100米时,通过反推发动机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距离火星地表100 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②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相比月表着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比月球表面环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未知9分钟”。

    ③天问一号能够翻越“万水千山”成功着陆火星,身上那件银色“冲锋衣”不得不提。天问一号在向火星靠近的飞行轨道里要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变化,其中,最高温达100摄氏度,最低温可达零下120摄氏度,这样一个温差200多摄氏度的环境对天问一号内部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极大。此外,空间的高真空特性使得天问一号在面对太阳的持续辐照下无法像飞机那样通过热对流或热传导传递热量,因此其向阳表面的温度会持续升高,造成与背阳面的巨大温差。因此,给天问一号穿件特制的“冲锋衣”就显得尤为必要。研制人员介绍,这款“冲锋衣”学名为“低吸收一-低发射热控涂层”,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拥有对太阳光谱辐照的反射能力以及自身的红外辐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内部造成的温度影响。与其他热控涂层一样,“冲锋衣”通过极低的太阳吸收比,可以长期有效地反射太阳辐照而来的绝大部分能量,有效解决天问一号内部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不同的是,“冲锋衣”不仅低吸收而且低发射。通过降低热控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减少真空环境下舱内向外界的辐射漏热,保证着陆巡视器内部设备正常运转的温度,让天问一号的旅程更加安全与舒适。

    ④如果只是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3倍多。如野兽般凶猛的烈风会掀起大量沙尘甚至石块,让祝融号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也不再灵活。此外,火星表面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因此火星车在行驶时必须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上的迟滯。

    ⑤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指令。

    (摘编自张蕾、郭睿《天问一号本领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执行我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经过长途飞行,着陆巡视器实现安全软着陆。 B . 祝融号在着陆后立即自主驶离着陆器,开展巡视探测,标志着天问一号“绕、着、巡”任务完成。 C . 天问一号要实现平稳降落,必须多次减速,是通过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等实现的。 D . “未知9分钟”是指着陆巡视器从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自主着陆火星的无法监控的时间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在乌托邦平原着陆,是因为这里的地势相对平缓、地貌特征与水有关,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B . 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祝融号着陆后,停留在中继轨道,转发信息数据、传达命令,同时对火星开展近距离探测。 C . 天问一号特制的“冲锋衣”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它的特点是低吸收、低发射。 D . 实验室模拟火星车通过模拟行驶,帮助火星车处理复杂路况、抖落灰尘,避免障碍物造成操作迟滞。
    3. (3) 下列延伸材料,不是天问一号着陆成功条件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火星停泊轨道上对预选着陆区开展长达3个月的多维度探测。 B . 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实施软着陆。 C . 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与火星大气摩擦发生反应,保护探测器不被烧坏。 D . 火星车除正常前后行驶,还具备蟹行运动能力,能够灵活避障以及大角度爬坡。
    4. (4) 从题目可以看出,两则材料报道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5. (5) 科技说明文注重科学性与可读性,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①倒霉的阴雨天气使得矿区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睡!不睡再干啥?孙少平倒在自己的床铺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异常的激动之中,因为再过几天,就到了晓霞和他约定的那个充满浪漫意味的日子。

    ②在临近回黄原的前一天,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吃过早点,他背了个大挂包,带了那把新买的黑色自动伞,带了足够的钱,走出单身宿舍,踏入了茫茫雨雾中。

    ③当路过矿部大楼前的阅报栏时,不由驻足而立,想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消息。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

    ④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一-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

    ⑤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的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 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晓霞牺牲的消息洪水巨浪一样将孙少平击倒,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⑥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越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⑦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孙少平满身泥浆返回宿舍,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

    ⑧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⑨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关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一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小少平内心紧张地作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⑩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⑪他先并没有去找晓霞的父亲——他从晓霞不久前的信中知道,她父亲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了。他先来到了报社——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他的心狂跳着,走进报社大门。“你找谁? ”门房老头在窗户上探出头问他。“我找田晓霞。”他声音沙哑着说,眼睛盯着老头的脸色。老头两眼瞪住他看了半天,才说:“这娃娃已经...死了。唉,实在是个好娃娃!连个尸首也没找见...你是她的什么人?”老头在自言自语中突然像梦中惊醒一般问他。孙少平两眼一黑,腿软得如同抽了筋骨...他没有回答老头的话,就转身走出报社大门。

    ⑫大街上灯火辉煌,人头在伞下攒动;车辆飞溅着水花急驰而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一人生的沙漠啊...孙少平强忍着悲痛来到市委,打听了田福军的住处。

    ⑬当他走到二楼那个房间的门口时,牙齿咬着嘴唇,停留片刻。过了一会,他才抬起软绵绵的胳膊,在门上敲了敲。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①孙少平与田晓霞都是极具勇气与智慧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且相通的,他们拥有一样的胸怀,拥有一样的生活哲学。晓霞钦佩孙少平,是他选择了一条比常人要艰难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田晓霞作为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启发引导孙少平,还有在八十年代城乡巨变的环境下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展示了一名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期的激情,这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成对比。

    (摘编自《<平凡的世界〉之爱情篇——孙少平与田晓霞》)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快到与晓霞约定见面的日子了,孙少平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得难以人睡。 B . 回家前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说明少平是一个非常孝顺并且十分懂得礼仪的人。 C . “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 D . 少平没先去找晓霞父亲而先到报社去,是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雨天里矿区的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方面突出了矿区的冷清和沉寂,另

      一方面也反衬出孙少平的心事。

      B . 他“背了....带了.....带了....踏入.....一连串动作不仅写出少平回乡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他的自信。 C . 文中多次写到“雨”,不仅渲染了阴沉肃穆的环境氛围,烘托了孙少平沉痛凝重的心情,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 D . “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与“大街上灯火辉煌”形成对照,表现了孙少平悲痛绝望的心情。
    3. (3) 画线语句中,交替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对此应如何理解?
    4. (4) 文本一是如何展示田晓霞“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 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 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 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B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1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1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C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D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府,同“幕府”,将军办公的篷帐,后指将军的办事机构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 . 间谍,亦称“细作”,是指潜入敌地刺探情况、伺机返报、策划谋反、造谣惑众的人。 C . 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始于战国,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多由贵戚担任。 D . 武安君,古代封号,武安者,以武功治世誉名,各国胜敌安邦的功臣多以此为封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牧厚待战士,每天杀数头牛犒劳部下,又严明作战纪律,违约者斩首,士卒爱戴他,一直都非常理解和拥护他对付匈奴的策略,官兵上下同心,甘愿为之作战。 B . 与匈奴作战中,李牧没有急于出击,而是先根据需要任命官员,把当地市租都收入幕府充实军费,训练士卒骑射,战前进行军事演习,等到时机成熟才向匈奴开战。 C . 正面交战前,李牧让牲畜满地,民众遍野,引诱匈奴来到后却假装败逃,故意丢下几千人给匈奴,使之深入后再给以彻底打击,虽付出一定代价,但赢得巨大胜利。 D . 李牧能守善战,震慑匈奴,使匈奴多年不敢来犯,还攻下了燕国城池,重创秦军,南拒韩魏,战绩非凡,功勋卓著,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为-代良将。
    4. (4) 李牧因何两次被罢免?
    5.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萵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释】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 . 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 . 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 . 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2. (2) 本诗以梅喻人,请具体分析第二联的意蕴。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有书伴读、长吟自乐的两句是
    2. (2) 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栖鹘”动态的两个句子是
    3. (3)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是创世神和始母神。很多古诗使用这一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站在凤凰山下的荒野中,遥望西北,的长城沉浸在暮霭中,此刻,该还有的游人吧?我禁不住朝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透过那声波,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的气息。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靠得这样近,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这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 古老的运河与长堿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在它们对视的眼波中,有倾墓,直祝福,有幽怨的诉说和相濡以沫的厮守。但绝对没有嫉妒,因为它们本身太强大了,有足够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质.上只属于弱者。长城和运河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

    ( 摘编自《大运河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去咫尺恋恋不舍鬼使神差一鸣惊人 B . 咫尺天涯流连忘返鬼斧神工一鸣惊人 C . 咫尺天涯恋恋不舍鬼斧神工石破天惊 D . 相去咫尺流连忘返鬼使神差石破天惊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声波让我倾听抚摸长城的画面,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 B . 那声波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到了回声中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C . 声波中,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D . 透过声波,倾听它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①  ▲   , 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在一定程度上,(     ▲    ),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②   ▲  , 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③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 B . 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变异充满了整个自然界 C . 人类社会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 D . 我们在变异中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这样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得出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某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议论,有的说实用态度更重要,如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有的说科学态度更重要,如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进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有的说美感态度更重要,如美感致力于精神、思想与哲学等。那么你认为哪种态度更重要?请结合生活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