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1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 (shà)尾      (ní)补      (xiáng)序    迁延    再所不辞 B . (tí)防      (jīn)涔     畏(sī)       寒喧    烟视昧行 C . (tóng)云   言(quán)   央(miǎn)     盘据    豁然开朗 D . (piáo)掠     (chān)视 (jiān)或     福祉    秋豪无犯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  ▲  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②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  ▲ 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③周朴园 (指身侧)萍儿,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  ▲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④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  ▲  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A . 拂 挖掘 义气 一起 B . 抹 挖掘 意气 一起 C . 抹 发掘 义气 一齐 D . 拂 发掘 意气 一齐
  • 3. 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只有两处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①虽之以严刑(督察)         ②是以太山不土壤(谦让)

     ③临视,则虫冠上,力叮不释(集合)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B . 刀而藏之(揩试)         ②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③而不见可悔故也(这)        ④所未尽者……汝可以模拟得之(想象)

    C . ①吾能之乎?汝能之乎(还是)    ②昂其直,为奇货(囤积、储存)

     ③强公室,私门(堵塞、封闭)      ④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详细说)

    D . 庖月更刀(对某一类人的称呼)    ②天也,你错贤愚枉做天(审问)

       ③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④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没有)

  • 4.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释义的一项是(     )
    A . ①可使有勇,且知也    ②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共瞻玩 B . ①闻大王有意督之     ②雷霆乍惊,宫车也   ③一出门,裘马世家焉 C . ①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②吾力足以百钧    ③杀人如不能 D . ①提刀而立,为之四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汝也    ③但蟋蟀笼虚,之则气断声吞
  • 5.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未之有也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西取由余于戎       ⑦岁征民间     ⑧终必不蒙见察

     ⑨族秦者秦也      ⑩大王来何操        ⑪村中少年好事者

    A . ①②④⑩/③⑥⑦/⑤⑧/⑨⑪ B . ①⑩/②③⑥/④⑤⑧/⑦/⑨⑪ C . ①④⑩/②/③⑥/⑤⑧/⑦/⑨/⑪ D . ①④⑩/②③⑥/⑤⑦⑧/⑨⑪
  • 6. 对下列句子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句话是夫子说的呀。

    B .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才活了下来。

    C .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当时我内心的悲痛,实在是不能用音乐来表达。

    D .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所以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百姓的性命,不可以忽视啊。

  •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称呼别人时一般用“字”,表示尊敬。如孔子称公西华为“赤”、冉有为“求”。 B . 书,可用于指一种应用性文体,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可论政,可陈情。如《谏逐客书》《与妻书》。 C . 古代“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故尊称教师为“西席”,“南面”为君,“北面”称臣。 D .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老百姓的称呼。秦人崇尚黑色,平民百姓用黑巾覆头,称“黔首”。
  • 8. 下列《红楼梦》第五回中的曲子与其所演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②[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③[留馀庆]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④[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A . ①贾探春  ②史湘云  ③贾迎春  ④妙玉 B . ①贾元春  ②贾探春  ③巧姐   ④秦可卿 C . ①秦可卿  ②贾元春  ③巧姐   ④妙玉 D . ①贾元春  ②史湘云  ③贾迎春  ④秦可卿
  • 9.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总纲。“木石前盟”隐括宝黛爱情悲剧,冷子兴演说、林黛玉进府先后展示贾府,“葫芦僧判案”揭示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太虚幻境暗示主要人物的归宿。 B . 《红楼梦》运用多重视角来表现人物。读者对“贾宝玉”的了解来自冷子兴、贾敏、林黛玉、王夫人、警幻仙姑等人口中、心中、眼中,这种技巧使人物立体丰富,文章灵活多变。 C . 曹雪芹擅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创作手法。如第三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伏笔林黛玉最终泪尽早亡。 D . 贾雨村有才能干,知恩图报,淡泊名利。他曾得到甄士隐的帮助,作官后回报甄家娘子;被诬告免职,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得到贾政的举荐,就在判案时照顾贾府姻亲薛家。
二、阅读理解(1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民居花样繁多:北京的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院落,安徽的“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的“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的“土楼”,广东的“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等。形式各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②中国传统住宅是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有天井、前房、客厅。现在的公寓式西方建筑,包含卧室、厕所、厨房、客厅,它是按功能分的,而且建筑形式的布置也不一样。传统建筑为什么有天井?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要见到阳光和雨水,天井则满足了这些人与自然的需求。此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这种形式反映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③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就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的例证。

    (节选自阮仪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天人合一的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②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约1300吨);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③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节选自李华东、葛川《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①2017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座谈会,邀请专家就“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城乡建设”畅所欲言。

    ②满头白发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良文认为,古人的风水学的实质是解决建筑与阳光、地形、气候、山川、水系、树木的关系。城乡规划也应顺应这种“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③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认为,木材相对于钢铁、水泥,本身就具有柔性,榫卯又像人的关节一样可以活动,而以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就像放置在地面的桌子,基础和建筑主体分开,遇到地震的时候,建筑物不会产生与地基振幅相同的震动,建筑物可能会平移或结构变形,却不会对主体结构造成伤害。如果将老祖宗的智慧应用于现代建筑,是否会引发一场建筑革命呢?

    ④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金平认为,山西传统民居窑洞,是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的巧妙结合,不仅形式多变、空间开阔,而且提高了房屋的防火性能,具有美观、坚固、实用等特点,是民间传统营造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⑤“无论是在泥中加糯米坚固结构的福建土楼,还是防潮防虫蛇的傣族竹筒楼,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取材用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朱良文说,“土、石、竹、木、草等建筑材料既方便采取又自然环保。”

    ⑥辽西北地区盛产层次分明、易于加工和砌筑的火山灰沉积岩,当地居民利用这种材料建造房屋等建筑,屋面和内墙则多采用黄泥和麦秸秆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这种独特的营造方式充分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对于房屋保温节能也有启发作用。”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周静海说。

    (节选自《中国建设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住宅体现了合家团聚的居住特点,不注重功能性,与现在公寓式西方建筑有很大不同。 B . 应县木塔的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能增加木塔构架的整体性,地震时可有力抵抗旋转波。 C . 福建土楼的“大天井”样式和在泥中加入糯米坚固结构的做法,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D . 地震发生时,应县木塔砖石基座和木质塔身的振幅不相同,所以不会对木塔主体结构造成伤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传统民居而言,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体现出人们对天地的依赖,对阳光雨水的渴求,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B . 扬州、苏州有些老房子中“穿堂风”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的例证。 C .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千百年来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完全依赖于设计者“以柔克刚”的思维。 D . 只有对地震的破坏机理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积累到很高的水平,我们祖先才有可能建造出坚固耐久的建筑。
    3. (3) 有哪些传统建筑的智慧可供我们借鉴?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

    ②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黄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其贤,辟为宪使,声闻益著。

    ③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之。帅服,田竟归民。武宗时,迁宗正府郎中。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丞相悟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问今何官,天璋对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复问谁所荐者,对曰:“臣不才,误蒙用。”帝曰:“先朝以谢仲和为尚书,卿为郎中,皆朕荐也。汝宜奉职勿怠!”即中书刑部印章付之。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④皇庆初,天璋为归德府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升浙江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得请而后赈,民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⑤至顺二年卒,谥“正献”。

    (节选自《元史·卜天璋传》)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其贤     察:察知 B . 省檄天璋往之               决:决断 C . 臣不才,误蒙用             擢:赞赏 D . 得请而后赈               俟:等候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丞相悟止               源不深望流之远 B . 问今何官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 . 中书刑部印章付之     吾一日长乎尔 D . 死矣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B . 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C . 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D . 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卜天璋是洛阳人,幼年时很聪颖,长大后缺少正直的气概。但卜天璋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B . 至元年间,黄河以北的数万饥民要南渡,卜天璋采纳张国宝的建议没有阻止,饥民就没有闹事。 C . 武宗时,有人告发有诸侯王图谋不轨,卜天璋受命审理案件,处置得当,获得三套锦衣的赏赐。 D . 皇庆时期,属县发生饥荒,卜天璋不顾反对,开仓济粮,表现出“临事无所顾虑”的担当精神。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

      ②天璋为归德府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

四、古诗鉴赏(17分)
  •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1160年,张孝祥在临安任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后被劾罢。1162年春,他被重新起用,途经三塔湖时创作此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杨柳”“乘船游湖”作了铺垫。 B . 第二句中“重来”写再次来此的欣喜,“又”字暗含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 C . 三、四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寄情于物,物我合一。 D .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厌倦官场,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2. (2) 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败亡的原因后指出“”,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3.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
    4. (4) 《红楼梦》第三回中,借宝玉“细看形容”来描写黛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写出了黛玉的面容姣好、体态柔美。
五、阅读理解(16分)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喊雁阵

    刘心武

    ①她左手手背上长出两个瘊子。起初比较小,颜色也淡,工作忙,就没太在意。这些天瘊子忽然变大了。忙到网上查相关资料,越看心里越堵。去医院就诊,大夫说的跟网上查到的相符,开的药有化学成分,取回来备用,还是自己按网上查到的偏方来治,煮薏米粥,吃醋泡蛋,用香蕉皮擦……

    ②老公为一个项目出长差,儿子期中考试,自己在公司的那份工作,下了班还得在电脑上继续一阵,老板可不算你加班,煮出的冻饺子惨不忍睹,只好再叫一贯讥为“垃圾食品”的外卖,儿子倒还吃得津津有味,吃完还主动来给她按摩肩膀,虽然闹不清穴位,享受着已过十五周岁的小男子汉的呵护,也就觉得轻松许多……

    ③那晚儿子去看电影,起初她不放行,你这次期中考试总成绩从全班第七名降到了第九名啊,见儿子垂眼帘咬嘴唇的模样,才一挥手:“去吧去吧!”自己想听音乐,许久没用过的留声机,搁上当成宝贝的旧黑胶唱片,却放不出音来,给老公打去电话,却“您拨打的电话现在无法接通”,固执地连拨数遍,依然是那无情的声音,好烦!莫非老公他……自己终究是信得过,但公司里有闲言碎语飘进她的耳朵,总还是如同心尖上粘了柳絮……

    ④于是给闺蜜荣荣打去电话,荣荣说:“也正要给你拨呢!”“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将烦恼倾巢泼出,最后提到手背上的瘊子:“据说大的是公,小的是母,弄不好它们还要自动繁殖,甚至传染他人!烦透!自己按偏方治了半个月了,一点不见效!哪敢用西药,人家说明书上就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给你挑明了……”

    ⑤荣荣就跟她说:“我有偏方!小时候,在农村,我脸上长了瘊子,你猜我妈怎么给我治的?她教我拍着巴掌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注意,‘大雁落’要喊成‘大雁涝’的音,土话才押韵嘛。我妈说,她年轻的时候,脸上就长过瘊子,姥姥就是那么教她的,她见着天上的雁阵,就跑着喊,后来,也没吃药也没搽药,瘊子自己就瘪了掉了,脸上光光生生大美女,所以我爸那大帅哥娶了她嘛……不消说,后来我如法炮制,瘊子也没影了!”

    ⑥她听了忍不住乐:“这偏方!叫‘喊雁阵’吧?好搞怪!我倒真想试试,不过,如今城里头,动不动雾霾罩顶,就是有那雁阵飞过,哪儿见得着?想必大雁也都躲着飞,我到哪儿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

    ⑦跟荣荣煲电话粥,不知不觉间儿子已经从电影院回来了,儿子是说着电话进门的,到她跟前就喊她:“妈!爸给你打电话总不通,惊惊乍乍的,搞得我也以为惊悚片演在了咱们家!”她这才跟荣荣“拜拜”,铃声立即爆响,是老公,她不由得先狠甩一句:“干什么惊惊乍乍的?”几分钟后,才平心静气,道出手背上的麻烦,还有荣荣推荐的“喊雁阵”偏方,老公笑了:“现在这个季节,就是蓝天白云,也没有大雁迁徙啊。不过,我出差的这地方不远,有个湿地公园,听说有几十种禽类呢,你们母子俩不如飞这儿来度周末,说不定这儿有小雁阵,够你喊一气的!”她就心疼花钱,又说:“怕你们也感染上,生出一群瘊子来!”老公说:“咱们小康胜大富,不当守财奴,你在网上想必也查出来了,瘊子这类东西,归根结底跟心情有关,‘喊雁阵’恐怕就是一种化解焦虑的心理疗法,心情舒畅,经脉大通,免疫功能必然提升,治什么病也得先从这个入手!至于传染,咱们之间是互相免疫的呀,那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⑧那个周末,他们一家出现在湿地公园,正观赏,荣荣发来彩信,她一看就明白:“闲言碎语——风过耳”“排名跌位——不在一时”“唱机失声——心音未泯”……闺蜜将她倾诉过的烦恼一一点化,正如翩飞的雁阵,身边有亲人,关怀有好友,她不禁开怀高喊:“大雁飞,瘊子追!大雁落,瘊子掉!”老公和儿子也跟她一起快活地喊……

      ⑨信不信由你,再一周,她手背上的瘊子果然先瘪后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手背上长出的瘊子,“她”上网查资料,去医院就诊,买药备用,还用煮薏米粥、吃醋泡蛋等偏方来治,写出了她有病乱投医的焦躁状态。 B . “她”一直没把关于她老公的闲言碎语放在心上,可当给在外地出差的老公打电话连拨数遍依然无法接通时,“她”开始怀疑老公。 C . 小说用“好烦”“烦透”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她”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部分当代都市女性缺乏耐心、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 D . “老公”虽为次要人物,但在文中不可或缺,他的出现,让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并对主要人物“她”起到衬托作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结尾“她”手背上的瘊子果然掉了,暗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 B . 小说语言清新典雅,极具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如,“她不由得先狠甩一句:‘干什么惊惊乍乍的?’”表现出“她”矛盾复杂的心理。 C . 小说围绕着治“瘊子”展开情节,她上网查偏方治“瘊子”,闺蜜提供偏方,一家人在湿地公园喊雁阵治“瘊子”,最后“瘊子”消失。 D .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塑造了懂事的儿子、贴心的闺蜜、开朗的老公等鲜活的形象。
    3. (3) 小说中的“她”具有哪些品性特征?请简要概括。
    4. (4) 小说为什么以“喊雁阵”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六、(6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一切皆是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是宝黛似曾相识缘如梦的遇见;“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心灵相通伟大友谊的遇见;“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人生就改变了”,是帕慕克与书籍灵魂相依的遇见;“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院士个人理想和人类美好未来的遇见……遇见是一切的开始,遇见是人生的又一个岔路,遇见是生命洪流中冥冥之中的注定。遇见是一种神奇的安排,你是否对那一次遇见印象深刻?

    请以“那一次遇见”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