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书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西周以“结绳记事”为代表的实物信件,即便是从文字书信出现算起,中国的书信文化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书信,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味道。

    书信本来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媒介相比,书信无疑是缓慢、迟滞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其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被相应放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和书信相关的作品,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书信的阻隔所带来的对于故乡的一种独特体验,而现代电子媒介下的即时交流,往往难以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一些书信元素还能带给人们特别的艺术享受。如信笺,其艺术象征性已经大大超出它的实用性,包括鲁迅、张大千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艺术家,对于自己使用的信笺都有精心的设计,往往带给人强烈的美感。而手写书信中的书写笔迹,同样是能够带来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书法名家的墨迹自不必说,普通人的手迹虽然不能说自成体系,但也一样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人们常说“见字如面”,实际上也表明,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写带给人们视觉和想象上的丰富体验,是标准字体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书信所记录的很多生活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书信里记录了民间自然、人文的时景与变迁,体现着上至国家民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种种特征。可以说,一张张信纸就是历史时代的一个个缩影。另一方面,书信在名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书信的私密性有所保证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在信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绪,从而成为研究写信人真实的思想脉络、人生轨迹的有力依据。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信一直是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媒介。无论是民间家族文化,还是民族传统文化,书信都是较好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自古以来,许多名门望族都会通过家书传承家风、延续家族精神,这些家书往往涉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等诸多方面,是一部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之中。

    然而,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及距离书信时代越来越远的新生代的出生,书信可能会逐步走向更加边缘的地带。但是,书信是富有神韵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将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取材于林焕新、胡玥、黄世永等人的文章)

    1. (1) 下列作品,不属于材料所讨论的书信的一项是(  )
      A . 《报任安书》 B . 《谏逐客书》 C . 《答司马谏议书》 D . 《与妻书》
    2. (2) 下列有关书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电子媒介时代,即时交流无法像书信一样传递情感体验。 B . 那些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信,同样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C . 每一封书信,都能反映写信人真实的情感脉络和生活轨迹。 D . 没有家书传之于世,优良的家风和家族精神也就无法传承。
    3. (3) 结合下面拓展材料,完成第(3)题。

      1975 年冬,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秦简,其中包括秦代士卒遗留下的两封木牍家书。它们是秦始皇统一战争时期秦国两个士兵写给家中同胞兄弟的家信。信的主要内容是问候家人,也提到了当时发生在淮阳地区的战斗。战国末以及秦朝时期,邮驿系统只传递官方函件,不许夹带私人书信。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拟由在楚地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时捎带,可惜并未最终送达。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书信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B . 中国古代书信的传递有时缓慢而滞后 。    C . 书信是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 D . 私人信件也可以用作历史研究的资料。
    4. (4) 材料中谈到了书信具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B .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 先生曾在《若轩文集自序》中说起,自己每晚饭后都要出门走个七八千步。 D .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祝福》刻画了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B . 《水浒传》是以宋、元话本等文学作品为基础加工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 C . 《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集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D .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作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 , 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秦爱纷             shē B . 奈何取之尽锱铢       zīzhū C . 瓦缝参差             cāncī D . 卒叫,函谷举       shù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亦其家                   念:顾念。 B . 秦者秦也               族:灭族。 C . 秦人不自哀              暇:空闲。 D . 后人哀之而不之           鉴:赏鉴。
    3. (3) 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中四个“后人”的理解,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①②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④是指秦人。 B . ①②④所指相同,都是指当时的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 .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 . 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 5.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小题)
    1.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
    3. (3) 六王毕,,阿房出。
    4. (4) 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5. (5)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6. (6)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侵之愈急。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 6. 阅读下面文段(一)(二),完成下题。

    (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 (1) 将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 (2)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3. (3)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小说中“我”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经典作品阅读。
  • 7. 阅读《红楼梦》相关文字,完成下题。

    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关于这一点,《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有一处文字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处关于四大家族的介绍,在整部作品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作品简要解说。

六、文言文阅读。(15分)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隐也?”

    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夫兰茞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有?桀杀关龙逢 , 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

                                                (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

    【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    ②吕望:姜子牙。    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   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  ⑥须,等待。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天报之福 // 子廉者为用乎 B . 奚居隐也 // 亦何位 C . 使骥不得伯乐 // 使舜居桀纣之世 D . 志不衰 // 南面治天下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

      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没有研习(圣人的)主张。 B . 子以义者为听乎?

      您以为有道义者(的建议)一定会被国君听从吗? C . 遇不遇者,时也。

      能不能得到(贤明的国君)任用,是时运的事情。 D . 夫学者,非为通也。

      那些学习的人,并不是为了通晓日常生活的道理。

    3. (3)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处境艰难仍然不辍读书习礼乐,这引发了子路的质疑。 B . 孔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具备智、义、廉、忠,也离不开伯乐举荐。 C . 孔子认为在困境中一定要坚守自我,智慧通达,不从众不趋俗,静待时机。 D . 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兰茞难以为人所识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
    4. (4) 上文中,针对子路的提问,孔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认识。请结合原文,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
  • 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作家。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亡后,隐居不仕。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 . “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 . “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 .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2. (2)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依次推出了三种“听雨”的情境,刻画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遇和感受。请任选其中一个情境作赏析。
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
  • 10.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 , 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 , 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注脚:指黄沙古道因辛弃疾的作品成了一道江南美景。 B . 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 C . 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 D . 交集:指辛弃疾通过诗词创作而得以与苏轼相识相交。
    2. (2)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 B . 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 C . 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 . 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3. (3) 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 (4) 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
  •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

    班级某次主题拓展活动有一个环节安排为,根据所抽取纸片上的提示完成任务。其中有两张纸片上的提示如下。

    第一张纸片上,写着几个词语:花坛,月亮,沙包。

    第二张纸片上,是一幅漫画,见下图:

    选择其中一张纸片,根据提示写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小故事,150字左右。

十、写作。(50分)
  • 12. 以“和解”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