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6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近期举办的各种大型艺术活动中,优秀舞台艺术的本土化改编成为引人注目的潮流。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哥本哈根》等经典作品之外,《断手斯城》《枕头人》等异域新作同样令观众满怀期待。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也通过对国外戏剧作品的改编,探索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从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黄梅戏《贵妇还乡》、河北梆子《美狄亚》的先后上演,到最近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蒲剧、豫剧双版本的《俄狄王》的推出,本土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显示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热忱和坚守、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国外优秀文艺“拿来”之后,要使其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

    国外舞台艺术作品的本土化,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尽量忠于原著,保留原作的时空背景和基本的人物、故事框架,总体保持原来文化的特色,仅在形式上适当渗透中国元素,以民族性点缀普世性。上海大剧院版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讲述“胡桃夹子和老鼠王”这个经典故事的基础上,在第二幕的“中国舞”中飞舞起一条中国龙,著名的“雪花舞”也以中国的雪山为背景,以中国元素的融入对接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本土化的语言表达、中国典故或网络梗的使用等,也是常用的手法。二是重新阐释为主,把原作的时空背景、人物、情节都进行中国化的移植和改造,以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传达中国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如话剧《破罐记》改编自德国三大喜剧之一《破瓮记》,它虽然借用了原作的故事框架,却剔除了其文化虚无主义的寓言色彩,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中国的北宋,以中国式的人物和情节诠释官场的复杂生态、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国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改编,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话域外文明的努力与能力,也考验着我们坚守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本土化改编,都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构建。鲁迅提倡“拿来”之后要“有辨别”,然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有些在国外反响不错的作品,对中国观众而言未必合适。如有的作品在鼓励人们摆脱家庭束缚、社会偏见等惯性力量,释放自我、追求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和“自我”的边界,与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庭道德等产生冲突。这种水土不服的价值观,显然是本土化改编时应当审慎辨别、自觉摒弃的。

    即使已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其本土化也常会面临因文化和时代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一毛不拔的犹太富翁夏洛克成为反面角色并受到嘲笑和压迫,相当程度是因为种族主义和宗教偏见。在当今的中国观众看来,他是个受害者,从他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就是个悲剧。这显然与莎翁的原意相违背。如何在尊重经典与本土化之间巧妙取舍,获得平衡?创作者仍需不断探索。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舞台艺术应当放眼世界,立足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以敏锐的识见、充溢的才情,将之转化为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质精神食粮,承担起传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吕珍珍《舞台艺术本土化,当以世界为天中国为地》)

    材料二:

    中国传统戏剧要走出去,应充分了解受众的文化基础和需求;找到中华文化与所在国受众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和当地的文化气息相契合。

    许多年来,不少优秀中国传统戏剧成功走出了国门,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因为既懂外语又懂戏剧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翻译仍是经典剧目走出去的重要困扰之一。中国传统戏剧要想走出去,首要任务是提高剧本翻译质量,有选择性地删改替换,让外国观众观看时能够理解剧中他们不熟悉的中国文化。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用外国观众听得懂的话来讲好中国故事,尽可能减少文化隔阂。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追求“意、趣、神、色”,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与西方戏剧有很大区别。中国戏剧推广团队要在“走出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目标观众对中国传统戏剧常识的了解,引导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妙。在单纯的舞台演出外,可以先通过常识介绍、视频解说、演唱示范、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常识通俗易懂地讲明白。

    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生命活力和与本文化圈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即要有现代性。惟其如此,走出国门之路才能既保有深厚文化传统又能融入国际文化语境,实现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编自郝雪晴、孟庆波《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之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美狄亚》等国外经典作品,通过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 B . 国外舞台艺术作品要想本土化,可以适当加入中国元素(如《胡桃夹子》);这样能够使其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 C . 若使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本土化,须剔除原著中的种族主义思想和宗教偏见,这种思想和偏见不合乎中国人的审美。” D . 中国传统戏剧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不太符合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需在单纯的舞台演出之外,进行戏剧艺术常识的讲解。
    2.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大量国外戏剧作品引到中国舞台,像《俄狄王》推出了双版本,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着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 B . 国外有些剧作忽视“自由”和“自我”的边界,使其国民深受影响,致其过分关注所谓的“自由”,普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C . 所谓“地是中国的地”指的是在推介国外剧作时应立足中国国情,把国外剧作转化为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质精神食粮。 D . 中国传统戏剧要想很好地走出国门,戏剧界应努力培养既懂外语又懂戏剧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剧本翻译质量,从而突破翻译瓶颈。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老舍的名作《茶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搬到国际舞台上的话剧,我国老一代艺术家们功力非凡,其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B . 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表面上纯良贤善,实际上贪婪狠毒,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C .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在国内上演时,剧中的一些俚语、典故等被置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相似内容,有助于观众理解。 D . 太原市话剧团上演了改编自英国剧作《窗台上的尸体》的话剧《非请莫人》,意味着我们的演出市场能跟国际大都市接轨。
    4. (4)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5. (5) 两则材料在观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就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我们由他知道,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

    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当他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写了一篇诔文:“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岂止一位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有谁用他呢?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宁信度”而返归取之。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孔子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将逝,才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日逐走,学而不厌。同时又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弟子们,诲人不倦的他已是明白地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鲁迅晚年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一再告诫自己要“赶紧做”。孔子也是在与自己的生命赛跑,赶紧做呵。

    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之深深恸哭。不久,有消息传来,仲由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他被人剁为了肉酱。仲由是孔子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赳赳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仲由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晖最后一次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的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文学史中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家,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把这些作家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心灵中的某种真实展现出来,这才是所有人都有感受、都会感动的东西。就文学及其历史而言,物理的真实固然很重要,是基础,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心灵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才能超越时空,超越一个作家自身经历经验和作者之间的隔膜。而且,我觉得,心灵的真实才是本质的真实。我们物理地探讨一个作家的生平和某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很重要;但是,让所有人共鸣的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在某种特定背景下和个人经历下心灵的震颤。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学来看一看这个民族的心灵?这不仅需要事实的考据,还需要心灵对心灵的体察、体谅和体味。如果我们把文学史看作是一套知识体系,我觉得这套知识体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把文学看成是人类心灵的表现,让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时候,都能从文学中找到类似的情感经历,他就会因此而心灵丰富。

    (摘选自鲍鹏山《文学史就是心灵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中的“残烛”很形象,其中“烛”指孔子,也指孔子带给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形成对比;“残”则写孔子的衰弱。 B .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孔子就是……一盏明灯”运用了比喻手法,“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 C . 鲁迅晚年以“赶紧做”自我警示,文本以之类比孔子,表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一般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D . 文末“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千秋万代”,是说从孔子死的那一刻起,其伟大思想开始大放异彩,对中国人产生影响。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其不可而为之”语出《论语·宪问》,作者认为孔子此精神虽可贵,但并不具有社会价值,不过是一种悲剧精神罢了。 B . 《论语·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眼见礼崩乐坏而发的慨叹,慨叹淳厚的古风已随周王朝的衰颓如水东逝了。 C . 《韩非子》中“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只信教条而不顾实际的人,本文作者以这则寓言批评了孔子的脱离现实、一味泥古。 D . 孔子的绝命歌中,“太山”指周王朝,“梁柱”即各路诸侯,“哲人”是其自许;末句透露了孔子对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悲伤。
    3. (3) 从文本二看,在评论一个作家的创作时,应注意到哪些“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4) 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孔子的哪些思想情感让作者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 , 佐预焉。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宣德三年,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奖勉。命察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而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十一年九月卒。佐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每旦趋朝,小憩外庐。百僚过者,皆折旋避之。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为“顾独坐”云。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马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B . 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特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C . 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D . 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在,也称为“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 . 敕,意为“告诫、吩咐”,又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文中意思是后者。 C . 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祭祀等事务。 D . 国子生,指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顾佐工作认真,执法严明。他担任顺天尹时,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担任右都御史时,奏黜了二十位不称职的御史;他弹劾贪婪放纵的官员,使朝纲肃然。 B . 顾佐性情刚直,受到诬陷。有人告发顾佐不审理冤诉,皇帝下令法司会审,发现是被判处了死罪的千户臧清唆使人诬告颐佐,皇帝将臧清处以了极刑。 C . 顾佐识得大体,处事允当。奸吏上奏顾佐接受隶役的金钱,皇帝把这个人交给顾佐处治,顾佐并未挟私报复,而是要求其改过自新,皇帝对顾佐很是赞赏。 D . 顾佐性情严肃,不喜交往。他上朝后在外庐小憩时,经过的百官都绕着他走;值班的时候,如果不议政,他总是自处于小夹室,不与各司的官员坐在一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观以贪被黜,杨士奇荐佐公廉有威,为京尹,政清弊革。

      ②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5. (5) 有人告发顾佐“不理冤诉”时,皇帝的看法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释】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②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③三更津吏报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 . 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 . 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 .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 (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人们出行的情况,他指出“”,吃几顿饭就回来了,而“”则需要出发前三个月准备粮食。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从琵琶女粉丝之众、得绸之多两个角度表现了她音乐技艺的高超。
    3. (3) 古代文人常在诗词中写到雁的意象,如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其他使用雁之意象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如“”。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处青翠的苇丛蓬勃生长,如草帽一般浮于水面,像是静坐钓鱼的渔翁。赤麻鸭一路相伴,时隐时现。偶有白鹭一飞冲天,在碧蓝的天空中留下倩影。静立于湖岸一角湿地,湖水就在脚面沁润,软软的湖泥中生着绿绿的苔藓和不知名的植被。湖水清澈透亮,倒映着云影与日影。暖风轻轻刮来,散发着暖湿的清香。立夏刚过,一切便和春天有了完全迥异的气息与色彩。

    立于一处苇甸之上。浩渺的天际,(        )。瞩望天水之间,陡然想起了《诗经·蒹葭》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的,只有身处此情此景,才能深悟此句之美。似乎眼前烟波浩渺的乌梁素海,便是诗句的诞生地。

    蛙鸣如鼓,自苇丛涌来。澄净的湖水里隐没着众多的鱼群。它们不时蹿出水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卷一卷浪花,又隐没水中。伸手戏水,湖水柔软而清凉,润了我的手也润了我的心。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天空变成了一幅水墨画,浅灰色的云影立时掩住日头的光芒 B . 浅灰色的云影掩住日头的光芒,天空立时变成了一幅水墨画 C . 因为浅灰色的云影掩住日头的光芒,天空变成了一幅水墨画 D . 浅灰色的云影掩住日头的光芒时天空立时变成了一幅水墨画
    2. (2) 下列对文段中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草帽一般浮于水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苇丛在水面生长的状态。 B . “软软”“绿绿”都是叠词,前者从触觉角度写湖泥,后者从视觉角度写植物。 C . 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中的句子,表现了乌梁素海那种苍凉而难以追寻之美。 D . “蹿”字描述鱼偶尔出现在水面上的动作,让人能感到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奔跑在减肥的路上,却很难达到目的。达不到目的,就会对网上“月瘦××斤”的减肥食谱动心。殊不知,爆红于网络的“某某明星/网红月瘦××斤食谱”,其实对减肥   ①   , 那些人实际上就是靠节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靠节食减重,效果可能会令人满意,但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损害。长期节食减肥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还会引起脂肪肝,而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   ②   , 甚至比以前更重。

    有没有正确、健康的减肥方法呢?有两种方法较好。   ③   , 少吃就是每顿饭七分饱,多餐是每天四五顿。第二种是加强锻炼,一般而言,每周至少有两次力量训练,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天天进行(比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力量训练至少间隔一天,分次锻炼全身肌群。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依据上述各段内容,分别拟写一句话,提醒那些对减肥有需求的人。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研究生考试结束后,山东齐鲁电视台制作了现场直播节目,就考生迟到失去考试资格展开了讨论。

    事情是这样,考试入场规则明确规定,考生必须按时入场,如果迟到超过十五分钟,则取消考试资格。一考生赶往考场途中,看到一位老奶奶由于着急过马路摔倒在地,无法动弹。该考生便将其送往附近的诊所,并办理相关手续。事后,该考生急忙赶往考场,但迟到了二十分钟。他请保安通融通融,保安未予允许。对此,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踊跃投票。有人认为考生由于帮助他人耽误时间,应当让其进入考场,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也有人认为,法外开恩,公示的法律就得不到有效实施,人们将无法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富强中学计划举办一场以“法理与人情”为主题的辩论赛,就是否允许考生进入考场一事展开辩论。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