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考历史5月适应性训练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1-08-11 浏览次数:10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 . 体现了战国严格的宗法制度 B . 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 . 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 . 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 2. 下栏为2020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从中可推测出(     )

    A . 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 B . 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 C . 汉代的冶炼技术比较发达           D . 路县的商业贸易尚不活跃
  • 3. 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 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 . 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 . 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 . 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 4. 《新唐书》:“永徽(唐高宗年号)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宋史》:“公田最为民害,捻怨召祸,十有余年。自今并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由材料可知(     )
    A .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土地政策 B . “土地”是古代政府赋税的保证 C . 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农民的反抗有关 D . 现实问题影响着土地政策的制定
  • 5. 明代,医学家已观察到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指出:“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传染。”清代叶天士终日忙于诊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门人整理而编成《温热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医术(     )
    A .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 . 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C . 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D . 已能够控制传染病
  • 6. 19世纪末张謇在开办大生纱厂之后,又陆续创办垦牧公司以保障原料供应,创办轮船公司以保障物流运输,甚至通过油厂、皂厂、纸厂等系列工厂,发展起了上下游产业。同时他也主张利用外资、开放发展。这表明张謇(     )
    A . 有意识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B . 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C . 推动了清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 . 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 7. “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邓小平文选》)。
    此后,孙中山所做的努力是(     )
    A . 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 B . 团结新的革命力量 C . 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D . 亲自领导北伐战争
  • 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某同学在学习党史过程中,搜集了四幅和中国共

    产党有关的地图,请把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③②④
  • 9. 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⑤陆川导演的电影 《南京,南京》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
  • 10. (2021·北京模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社会进行新的、有效的动员和整合,在乡村体现为党的基层组织对社会的动员和整合,抑制不良社会势力对基层群众自治和利益的侵蚀。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   )
    A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 培育基层社会组织 C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 整合乡村政治资源
  • 11. 面对空中坠物伤人频发的状况,罗马法中有“抛掷或倒泼之诉”。如果可以找到具体的抛掷人,可对其抛掷人提起《阿奎流斯法》诉讼;通常是具体的抛掷人很难找到的,则用告示的形式让居住人而不是抛掷人来承担责任。据此可知,罗马法(     )
    A . 保护私有财产 B . 注重司法程序 C . 偏重个人主义 D . 重视公共利益
  • 12. 下列图片能反映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的图画是(     )
    A . B . C . D .
  • 13. (2021·济宁模拟) 在1871年的法国巴黎,“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
    A . 延续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目标 B . 继承了法国的优良革命传统 C . 无法超越资产阶级革命的束缚 D . 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宗旨
  • 14. (2021·蔡甸三模) 《世界不是平的》的作者尖锐地指出:“技术进步并不能决定全球化,因为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全球化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全球化也并不是一条单行线。”作者意在说明(   )
    A . 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无法持续 B . 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的新思维 C . 科技进步是全球化发展动力 D . 经济多元化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 15. 下表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折射出(     )

    第一次

    1948 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美国组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封锁。

    第二次

    1958 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拒绝,并宣称将诉诸武力。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联撤销通牒。

    第三次

    1961 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东德筑起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柏林墙。

    ①美苏在争夺中始终保持克制  ②德国分裂主要源于其内部意识形态分歧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阻碍    ④英法两国的利益与美国始终保持一致

    A .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 16. 马可·波罗与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书籍

    《马可·波罗行纪》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国形象

    描述

    大汗世界一切鞑靼之最高君主,今日世上从来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

    这种纸币的制造,它的形状、制造和工序与真正的纯金或纯银币一样。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

    杭州城,这个名字意为“天堂之城”。四周足有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

    以汉八里(大都)为中心,有道路通达州郡,每25或30里设一驿站。如有紧急的文书或物品,则日夜传递,百日的路程,十天之内就能送达。

    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唯一政体。

    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的东西,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无需外国进口。

    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

    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无论什么情况,他们都不允许外国人深入这个国家的腹地。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可·波罗与利玛窦来华路线与动机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中国形象描述的认识,并说明《利玛窦中国札记》的史料价值。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 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作出合理的解释。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时间

    发展阶段

    典型特征

    公元前1万年

    ——公元前3千年

    生存大革命

    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

     公元前3千年

    ——1600年

    交流大革命

    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

    1600年——至今

    效率大革命

    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

                ——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

    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 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 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 (2) 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