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括号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以秦王(嘱咐)吏           高祖为亭长,素(看不起)诸吏

    广不(告别)大将军而起行     中贵人从广(统率,部署)习兵击匈奴

    B . 读《易》,(丝带)编三绝      高山景行,景行(大道)行(停止)

    小人穷(则,就)滥矣         四(纲纪)不张,国乃灭亡

    C . (超过)五岳掩赤城         盗窃乱(偷盗)而不作

    (界限)当道者             而半山(停留)雾若带然

    D . 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急忙的样子)

    且其硕茂,早实以(多)        不抑耗其实(它的果实)而已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

    (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舞台上演的光的一出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约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        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亲爱的读者,你说能不令人心醉,不叫人神往吗?无怪乎在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的笔记中,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只好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句加以描绘”之类的话作为遁辞。是的,普通的美丽、壮观、奇妙等字眼在极光面前均显得异常的          , 可以说,即使有          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变化无穷   炉火纯青   寸草不生   苍白无力   锦心绣口 B . 瞬息万变   出神入化   荒无人烟   苍白无力   生花妙笔 C . 变化无穷   出神入化   荒无人烟   柔弱无力   锦心绣口 D . 瞬息万变   炉火纯青   寸草不生   柔弱无力   生花妙笔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B . 地面上物体的轮廓,在强极光出现时都能被照见,有时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C . 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有时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D . 地面上物体的轮廓,在强极光出现时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约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B .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舞台上演的光的一出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C .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约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结尾处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者太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者太少,以致自己缺少同道。该处情志抒写,不仅是为岳阳楼作记,也是范仲淹表明心志的人格写照,宋仁宗阅读后慨然称颂。此文成为散文典范,既在于其文笔优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内涵,尤其是由“览物”而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触及了中国哲学的“格物”认知。

    人与物的关系,是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其要义在于思考人如何对待外部事物。物,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自然世界,包括金钱、物品、职位、名利等。儒家站在社会秩序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认为人要善假于物;道家站在自然世界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认为人要无待于物。要假于物,便要分清物的事理与本末,这是“格物”意识的来源;无待于物,便要放弃对物的依赖,不必聚焦于物的区分,这是“齐物”观念的基础。《荀子》《庄子》在建构学说时,不约而同将“人如何看待外物”作为立论的基础,可见人与物的关系,是早期思想家建构学理的基础命题。

    《大学》是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言人如何从小我走向大我,其中列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作为实现内圣外王的路径。“格物”是内圣的起点,也是外王的基点。《大学》并没有对“格物”进行解释,后代学者便莫衷一是。如郑玄训“格”为“来”,认为人善则来善物,人恶则来恶物。李翱言“格物”为“来物”,认为物入于心而不滞,卓然自明。后来二程及朱熹认为“格物”便是“穷尽事物之理”,视“格物”为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陆九渊“心即理”的认知,则消解了“格物穷理"的含义:既然“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理,心外便无物,“格物”实际是对自己内心的体认。由此,“格物”便成为哲学史上的悬解。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格物”之义尚没有得到宋儒的阐释,郑玄、李翱的解释显然不合文意。司马光认为格物只是“捍御外物”,既缺乏训诂的支撑,也缺少学理的阐释。范仲淹以“览物之情”作为行文脉络,赞美“古仁人”之所以超越“迁客骚人”,在于其不因为自己获得什么而欣喜,也不会因为自己失去什么而伤悲,言外之意,人只有不被外物所困,才能保持恒定的心境,更接近于“格物”关注于人与物关系的原初含义。

    宋学有两端,一重革新政令,二重创通经义,朱熹《伊洛渊源录》认为范仲淹是对宋学有渐的人物。其既提携了宋初三先生,又曾传授张载《中庸》,足见其对经义有深刻理解。但他留意于革新弊政,并未着力于经义阐释。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对外在贫富与毁誉的不动于心,正是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的写照。范仲淹将“格物”认知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体现了宋儒“明体达用”的学术旨趣,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

    张岱年先生认为“格物”之义,在于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衡量事物本末先后,最关键之处在于人与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就知识而言,人要理解外部事物,便要“假于物”;就修养而言,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就要“役物而不役于物”,甚至“无待于物”。范仲淹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明确了人借助外物实现对外部世界的驾驭,方能获取身心自由,而不是让外物成为自己的枷锁或负累,可以视为宋儒对“格物”理解的一环。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览物之情”为叙述脉络,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规劝滕子京保持好心态,“格物”原初意义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为《大学》八条目之首,是中国学术的内在学理。范仲淹对这一观念的体认与践行,引导了宋学明体达用的风气。

    (选自曹胜高《从“览物之情”说起》,《光明日报》2019年2月1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之一,人与物的关系要义在于思考人怎么对待外部事物。 B . 儒家和道家分别站在自然世界和社会秩序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前者认为人要善假于物,后者则认为人要无待于物。 C . 《岳阳楼记》成为散文典范,不只因为其文笔优美,思想内涵深厚,一定层面上在于其“览物之情”触及了中国哲学的“格物”认知。 D . “格物”位居《大学》八条目之首,是内圣的起点,也是外王的基点,其构成了人实现内圣外王的路径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人从小我逐步走向大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岳阳楼记》结尾处的情志书写,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格物”,开门见山,纲举目张,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论述。 B . 文章通过道家和儒家学说观点的对比,论证了作为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之一,人与物的关系的要义在于思考如何对待外部事物的观点。 C . 文章节录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的碑铭中文字,旨在深化论证人只有不被外物所困,才更接近于“格物”关注于人与物关系的原初含义的观点。 D . 本文论证技巧丰富多样,通过引用、举例、假设等论证手法,使得论述说理深入浅出,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相应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格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心外无理,心外便无物,“格物”在现实中取决于对自己内心的体认。 B . “格物”便是“穷尽事物之理”,可以将其视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C . 将“格”训为“来”,人善则来善物,人恶则来恶物,由此来看,“格物”或与人的善恶有关。 D . “格物”之义,在于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像范仲淹一样理解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观念。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已是人工智能浪潮中最火热的技术之一。目前,它正大规模走出实验室,走入各行各业,也因此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如今,从考勤、购物,到坐飞机、住酒店,乃至领养老金……靠“脸”吃饭办事不再是玩笑。这背后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正在大规模走出实验室,进入日常生活。靠“脸”能办事的领域越来越多。

    当下人工智能大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是最早走向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并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带来对生产力的提升。”沈徽解释说,这种提升,一方面是对传统行业中对跟视觉相关的人工部分的增强或替代,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带来新的交互体验和应用,形成新的应用场景。专家表示,这些对行业而言,是效率提升和行业重塑,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遇和更有想象力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张意轩、尚丹《解码人脸识别技术:“刷脸”正走入你我生活》,《人民日报》2018年8月15日)

    材料二:

    在商业领域,因为人脸识别能带来更多直接的经济效益,中国在商业化上走在前列。最新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支付平台的巨头们正在激烈竞逐中的“刷脸支付”。时下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中国已处于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前沿,这一看法或许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说到底,人脸识别并不是一种多么尖端的技术,大型科技公司——从亚马逊、谷歌到Facebook——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它。即便发展到了今天,就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来说,中国的水平仍不如美国。

    人脸识别面临滥用危机。欧美国家的这种担忧无疑是有充分理由的。说到人脸识别的功能,如今它已是执法机关追踪嫌犯时最强有力的武器;还有些医疗机构正通过分析人的脸部特征,来诊断某些罕见遗传疾病......但它对公民隐私权构成的威胁,也前所未有。

    相较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人脸识别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进而非法使用。事实上,人脸不仅仅能表明身份,让人觉得美或丑,还泄露许多其他信息。因此,一旦这种技术被不恰当地使用,就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保险公司或可更精确判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从而制定出包赚不赔的保单价格;雇主可能会雇佣或拒绝一些特定的雇员,以满足其偏见;一些政府则可能更加主动有效地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追踪、监控甚至迫害.....

    技术是中性的,这句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在人脸识别技术和市场领域,未来中国和欧美国家或许应该“反向而行”:欧美需要适当放松管制,使之有机会得到更多商业应用的机会;而中国则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让这项技术更加规范恰当地得到应用,使之造福于人。

    (摘编自陈季冰《“钱景”灿烂,前景暗淡?》,《新京报》2019年7月17日)

    材料三:

    人脸识别作为新兴生物信息技术,尚无专门立法规定,也尚未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与监管制度。面对面部信息的收集主体多、安全保障弱的现状,监管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分级应对精细化管理机制。人脸识别等类似大规模隐私技术切身涉及公民基本权利,需要引入“正当程序”。在公共政策的出台过程中,要广泛进行话题辩论,鼓励公众讨论,甚至在争议较大的核心问题上听取公众意见,充分保障民众在公共话题上的参与权与知情权。

    面对面部识别可能侵犯公民隐私的现状,欧盟2019年6月份最先成立了人工智能高级别专家组(HLEG),考虑面部识别需要何种方式的监管。专家组此后发布报告,提议欧洲应该禁止AI进行大规模监视和社会信用评分。报告写道,政府应承诺只部署和采购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其设计宗旨是尊重法律和基本权利,符合伦理原则,保障技术对全社会的向善品质。

    在专家组不断评估的同时,立法也不断跟进。今年8月22日,欧盟委员会拟通过新立法以全面改革面部识别法规,限制公司和公共机构不加选择地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技术进步的大势不可逆转,但是如何趋利避害,在用好新技术的同时防范内险的方法却值得深思。

    (摘编自蔡雄山、袁俊《如何应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隐忧》,《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6日)

    1.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人工智能大潮中,人脸识别是最早走向应用的技术之一,也是最火热的技术之一。 B . 当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中国已处于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前沿,这一看法可能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C . 人脸识别与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相比,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且无需直接接触。 D . 面对面部识别可能侵犯公民隐私的现状,欧盟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级别专家组(HLEG)发布报告,提议欧洲必须禁止AI进行大规模监视和社会信用评分。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脸识别技术,让靠“脸”吃饭办事不再是玩笑: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让靠“脸”能办事的领域越来越多成为可能。 B . 即便时至今日,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很快,但美国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水平仍不低于中国。 C . 在未来,欧美应该放松管制人脸识别技术在市场领域的应用,使之有机会得到更多商业应用的机会;而中国则需要“反向而行”,以之造福于人。 D .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中对跟视觉相关的人工部分的增强或替代,和凭借带来新的交互体验和应用形成新的应用场景两个方面带来对生产力的提升。
    3. (3)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我们应该如何防范人脸识别技术在运用中的潜在风险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倒在了不远的一片苇席上。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另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不过她说她要走了,她还会常来小屋的。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和父亲一起。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刻画了父亲、“海上老大”等一群渔村打鱼人的形象,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忍乐观,从一次次海上捕捞中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B . 睡梦中“小鱼姑娘”对“我”说的话,父亲把它告诉给了“海上老大”,这是出海前的一种善意提醒,但“海上老大”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结果那次出海的五人无一生还。 C . 小说的语言颇具抒情意味,捕鱼人家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充满了乐趣,其中有关“小鱼姑娘”的梦境的描写,灵动地传达出对人类的告诫,要人们敬畏自然。 D . 小说中“我”因吃毒鱼中毒,母亲为“我”解毒,文中对“我”因此出现的幻觉展开了极富意蕴的描写,颇具魔幻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2) 小说中对“吃毒鱼”情节的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 (3) 近代小说家林纾曾言:“线索犹如人体之脉, 周身无所不贯”,请结合内容,试探赏本文的线索运用艺术。
四、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 ,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姓,与“氏”不同,产生在前,而氏产生于后。因祖上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地,屈原遂以屈为氏,但仍属于楚国王族中的一支,故文中称屈原为“楚之同姓也”,实指屈原与楚王同宗同族。 B . 令尹,和左徒一样,均为战国时楚国相当重要的职位,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之人来担任,该职掌握国内政务,发号施令,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作为楚王的稚子,子兰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该职。 C . 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而因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文采不及屈原,太史公才称他们“好辞而以赋见称”。 D . 婚,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方家,因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故“婚”同“昏”,又为妇家,妻之父。由此可知,“秦昭王与楚婚”应是秦的公主嫁到了楚国。另“姻”为夫家,夫之父,“婚姻”便指男女婚配之契约关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不断搬弄屈原的是非,顷襄王最初认为屈原是忠臣贤才,后来因禁不住宠臣的挑唆,一生气便将屈原流放了。 B . 屈原尽管被流放在外,内心却希望楚王能够回心转意,这样自己便可辅佐顷襄王即位,重振楚国,故他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最终未能回来。 C . 子兰认为应保持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劝说父亲和秦昭王会面,直接导致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无处可逃,直到死在异乡,才得以运回楚国安葬。 D . 宋玉等人虽然爱好文学,效法屈原委婉得体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向楚王直谏,这就导致国家实力一天天削弱,太史公对此感到茫然失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5) 结合选文,简要概括“王甚任之”而又“怒而疏屈平”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唐代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①[鲈鱼正美]西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莼菜鲈鱼脍的美味而弃官回家,司马冏果被杀。②[空戴南冠学楚囚]战国时,楚国的伶官钟仪被俘虏,献给了晋国。他为表示不忘本国,经常戴着南冠(楚国样式的帽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首联是对长安景色的总览,眼前清冷的秋意,实衬托心境的凄凉,诗人凭高而望,宫阙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让这份凄清之感更加浓郁起来。 B . 颔联写残星数点,塞外秋雁成横形雁阵南下避寒,悠然传来的笛声,仿佛正有人此时倚栏吹笛,深浸其中的那份悠扬哀婉,叫人油然而生乡情的喟叹。 C . 末联抒写胸怀,暗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借张季鹰“鲈鱼正美”及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事,痛言自己多年居留长安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D . 全诗以秋日典型景象入诗,以拂曙凄冷氛围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染、思归事典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2. (2) 有诗家以为该诗颈联,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句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品味其中的妙处。
六、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开满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月光的美妙景象,为世人称道。
    2. (2)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句给空寂的山林增添了些许生活的情趣,营构了一处如世外桃源般的胜境。
    3. (3) 《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4. (4)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刚开始便用“”的劝导打消弟子思想顾虑,足见夫子了解弟子,善于诱导鼓励他们学习。
七、语言表达
  • 9. 请根据下列信息给“在线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全部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80个字。

    ①在线课堂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

    ②在线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④在在线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⑤“在线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⑥在线课堂就是把讲课过程逼真地搬到网络上。

八、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院士颁授“共和国勋章”,向张伯礼、陈薇、张定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网友评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有院士的能力,战士的勇敢,国士的担当,一路逆行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

    材料二:当有志之士遭遇文化界一些人的冷言冷语时,鲁迅先生作文勉励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作为时代青年的你,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