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 . 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 . 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 . 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 . 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 . 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 . 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 B . 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 C . 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 D . 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巨大贡献。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解决好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这一明确要求,对于我们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立足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幸福生活。其次,这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个战略底线,才能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再次,这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基础支撑。只有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这就要求,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和支撑。

    要抓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和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机制与制度框架,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压实地方重农抓粮的政治责任。扩大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农业种源、装备、设施与加工设备等关键环节和领域,以破解“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要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立足战略主动、安全可控,加强农业“走出去”战略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强全球农业投资贸易与市场风险监测,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深度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建设的平台作用,抓紧构建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摘编自程国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年1月)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这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供给保障。2019 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606 万公顷,产量为6.64 亿吨;2020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677万公顷,产量为6.69亿吨。

    为了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2017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寒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围绕“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在优质粮食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0—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走势,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734千克/公顷。

    粮食生产不仅受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约束,也受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优质耕地资源多被配置到非农生产领域,特别是非粮生产领域。水土资源匹配失衡成为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核心制约因素,且这种制约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众所周知,水土资源全面影响粮食安全,数量的多少影响粮食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粮食品质。当前,中国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并存,粮食生产面临严竣考验。

    一直以来,中国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遵循新的粮食安全观,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整理《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分析),2020年12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才能为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B . 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农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领域,以破解“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更有效的农业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C . 水土资源对粮食安全的数量和质量都影响深远。当前中国水土资源情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 我国一直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尤其是立足新时代,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更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遵循新的粮食安全观,以提升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2) 下列各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关键性做法”的一项是(   )
      A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B . 天下以农桑为本;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东汉思想家王符 C .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正在引领新的“绿色革命”。——《喜看稻菽千重浪》 D . 中国遏制了疫情蔓延,保障了粮食价格平稳。——《中国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3. (3) 谈谈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思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章办事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

    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

    “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

    “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缦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

    “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啊!”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一开始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那儿——在莱布尼茨车站。”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别具匠心。以“照章办事”为题不仅凸显人物形象,更强化作品情感力量,深化文章主题。 B .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最后理发师打电话并引发“我”情感变化的设置,尺水兴波,极富艺术魅力。 C . 小说选材典型精当,以小见大。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之中展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蕴深远。 D . 小说语言简洁而传神,描写丰富而生动,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2. (2) 小说中理发师和女售票员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 (3) 这篇小说很荒诞,但荒诞的同时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bó,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B . 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C . 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D . 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知:同某官的意思,职位相等于某官之副。宋时某些官署副长官或佐贰官多带此衔,如同知枢密院事、同知贡举、同知国用事等。 B . 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其他所有的律都生于黄钟,故文中王拱辰认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 C . 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D . 纪;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以突出唐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兑明察于事。针对新乐,他指出和谐近于雅正的就应采用;在邓州,他无需审讯即可明断富人家的仆人并非自杀。 B . 李兑为官敢谏。对狄青担任任守忠的副职的问题,他勇于表达看法;在官吏傣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 C . 李兑家风醇厚。他的堂弟李先在朝廷身居要职,年老时对他依旧恭敬;李先的儿子恪守孝道,弃官回家供养李先。 D . 李先安民有术。李先用治家的方法处理公事,治下之民钦服他的才能;他体谅百姓生活不易,轻刑甚至宽免罪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

      ②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续短歌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释】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化用乐府诗题,用语新颖奇特,体现李贺诗歌长于炼字的特点。 B . 五、六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 C . 七、八句写夏日之景,草木葱茏,自己却倍感凄凉,乐景写哀情,意味深长。 D . 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2. (2) 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怀念刘裕,赞叹其率军北伐英武威猛的两句是:
    2. (2) 《诗经·卫风·氓》中,“”两句是女子对少时欢乐的回忆,这与成语“青梅竹马”语意相仿。
    3. (3) 《望岳》中,诗人乍望泰山,高兴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一句传神地写出了这种惊叹之情和揣摩之意;泰山巍峨秀丽,诗人登岳之意油然而生,“”一句有力地表达了他定会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       ),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表达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在内的生命。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人工智能,显然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 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单从字面来看,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但一旦用上“(   )”的标准,这些作品就可能现出(   ),丧失被称为“作品”的资格。

    1. (1)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层出不穷    文学审美    原形 B . 层出不穷    知人论世    原形 C . 不胜枚举    知人论世    原型 D . 不胜枚举    文学审美    原型
    2. (2) 对上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排比、双关、对比 B . 对偶、顶真、双关 C . 排比、顶真、对比 D . 对偶、顶真、对比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具有这样一种可塑性,即它就像炎症环境下的一个调和剂;当炎症反应加强时,间充质干细胞就会抑制免疫反应;当炎症反应减弱时,①       。这种特性在其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科学家发现进入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缓解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其肝脏部位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白蛋白等明显好转。但是地塞米松,一种常用于治疗肝硬化的固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原因是当病人接受地塞米松和间充质于细胞的联合治疗时,肝硬化病人病灶部位的炎症会减轻,导致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减弱,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完全消失 , ②       。所以,某些药物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同使用,③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兴华中学组织全校同学收看央视《开学第一课》,该节目以“国旗下的讲述”为内容主线,讲述国旗的动人故事:

    ①走近《红岩》狱中“绣红旗”原型故事,95岁高龄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说:“想起我们多少同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红旗能够永远飘扬……”

    ②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躯搭建“中国梯”,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坚韧顽强,成功从北坡登顶,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③“中华神盾”打海盗,面对复杂的形势,护航的中国海军牢记使命,驱盗护航,让五星红旗在距离祖国万里之外的浩瀚大洋上猎猎飘扬。

    ④为了让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闪耀”,“嫦娥人”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

    ⑤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杜岚校长冲破种种阻挠,带领全校师生在濠江中学升起了五星红旗。老校长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爱国课”一上就是70年。

    收看完节目,请结合节目内容,面向本校师生写一篇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副标题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