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05 浏览次数:1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又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它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平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编自杪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 B . 如今,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绝不是固定不变的。 C . 探究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而要注重其“网络性”。 D . 虽然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运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是双向互动的。 B . 因为网络文学快速生长,人们对其判断的标准也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所以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C . 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

      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D . 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包括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对其评价标准上的差异等。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超文本小说《仲夏情人》的每单元后设有“真话”和“谎话”两个选择链接,读者根据对情节发展的解读来选择“真话”还是“谎言”,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 . 网文《芈月传》以主角芈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它改编为大型连续剧后受追捧热度更甚。 C .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湘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D . 《红楼梦》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反映出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现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接续写作中出现因套路化、程式化构成的自我重复。还有一些作品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应如何突破这样的“瓶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进山东

    贾平凹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的,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金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我在泰山上览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国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 . 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 . 文章结尾谈到的“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也是高贵坚强的,甚至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能够给作者自信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和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D . 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传。 B . 作者通过陈述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这些文坛上的英雄豪杰在生前都是贫困潦倒、凄凄惶惶的惨状,得出结论“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C . 在孔庙里,作者对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并不感兴趣,独对藏书墙钟情,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 D . 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看法是理论层面的,《进山东》在写法上与《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中的观点相一致,这正是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互动的明证。
    3. (3) 结合材料一探究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
    4. (4) 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进山东》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是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橐城九十里,逆遣使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变,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十八年,帝。焉者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 , 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奔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 B .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 C .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 D .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 B . 騧,黑嘴的黄马,古代相马者对马的毛色区分细致,如雅、骊、驽、骏等皆如此。 C . 崩,古代帝王过世的委婉说辞,另有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 首尾,本义指开头和结尾、前面和后面,文中比喻二人各据一端,战略上相互呼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超行事果决,顺利镇抚于阗。他出使于阗时,于阗王态度冷淡,且有轻侮之意,班超当即斩杀巫师,诛灭虏使,成功地震慑了于阆王。 B . 班超巧施计策,恢复疏勒王室。龟兹攻破疏勒,立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以擒贼先擒王之策略,为疏勒夺回王位,又示以威信,释遣兜题。 C . 班超能得圣眷,又为异族倚重。班超在西域孤立无援之时。得君王诏令回归汉邦,而归国之时,因其出使之能,又得于阗臣民极力挽留。 D . 班超智勇双全,又能恩威并施。西域局势混乱,班超既能镇抚于阗、安定疏勒,也能守城拒敌龟兹、姑墨,打败与疏勒两城连兵的尉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橐城九十里,逆遣使田虑先往降之。

      2)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

    5. (5) 选文中班超最终是否离开疏勒?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于天宝四年(745年)游历济南所作。李北海;指李题,时为北海太守。②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于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前四句紧扣题目,“名士”既指济南历史上的伏生等名士,也指宴中的嘉宾。 B . 诗歌五六句写宴会上的场景,云影山色催发了心中的诗意,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 C . 诗歌七八句写宴会感受,“不受”“空涌”道出了自己不被识用、空怀报国志的心情。 D . 作者陪李邕宴游历下亭,宴有嘉宾,贤才聚集,景能悦目,快意当下,即席赋诗。
    2. (2) 诗中说道“蕴真惬所遇”,请简要分析此诗中作者的“真意”。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当今社会提倡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传承传统文化。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描绘山西村民在社日里迎神祭祀的场面,是对古老乡村文明的记录与赞美。
    2. (2) 朝代更迭,兴亡有因。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亡的原因是“”。
    3. (3) “鸿雁来”是白露(节气)的三候之一,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因而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自问自答“”。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融、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希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 B .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C . 它不仅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具有地域性。 D .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2. (2)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盾、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①________。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②________,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③________,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从比较事物的异同分别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意思。每段不超过4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成立。一百年来,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民族独立自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前沿,以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不畏艰难的勇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校团委举行“学史明理,砥砺青春”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