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六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1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
    A .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 . 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 . 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 . 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 2. 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 . A B . B C . C D . D
  • 3. 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荀子的“仁义”与“王道” B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C . 王阳明的“心即理” D .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4. 会馆是明清时期在异地经商的同籍商人从地缘乡情出发,沿着乡土社会的路径进行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这表明会馆(   )
    A . 是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商业文化现象 B . 旨在调和行业内利益竞争的矛盾 C . 彰显了商业资本发展日趋集中的趋势 D . 有助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
  • 5.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材料中的“向西方学习”(   )
    A . 促使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企业 B . 推动传统朝贡体系走向解体 C . 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 D . 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 6. 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
    A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萌发 B . 党内“左”倾思想基本消除 C . 会议给党指明新的出路 D . 工人运动从低谷走向高潮
  • 7. 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此图反映出(   )

    A . 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渡时艰 B .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扩大 D . 土地革命政策推进了政权建设
  • 8. 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统计表(单位:元)。依据表格数据变化可知,当时(   )

    年份

    农村居民实际收入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

    差距指数

    1986年

    410.32

    1068.69

    1︰2.60

    1988年

    491.69

    1224.27

    1︰2.49

    1990年

    667.62

    1897.29

    1︰2.84

    1992年

    750.35

    2287.52

    1︰3.05

    A .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B .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 .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 经济政策有待继续完善
  • 9. 古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大量的宗教活动以节日庆典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推知,古希腊的宗教活动(   )
    A . 强化公民的城邦认同 B .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 . 缺乏共同的精神信仰 D . 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
  • 10. 伏尔泰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他认为像牛顿这样“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他认识宇宙而不是歪曲宇宙。’’这反映了伏尔泰(   )
    A . 崇尚理性的时代精神 B . 意在批判神学蒙昧主义 C . 强调科学的重要价值 D . 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素养
  • 11. 下图是1842-1942年美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据此推知(   )

    A . 1 9世纪40年代-6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 . 1 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对外贸易额领先世界 C .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埋下经济危机隐患 D . 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美国加大外贸干预
  • 12. 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
    A . 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 B . 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 . 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 D . 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停薪留职是20世纪80年代初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1 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的制度,但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1986年,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四项规定着重强调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用工制度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停薪留职”推行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用工制度改革变化的进步意义。
  • 15. 材料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德国总理阿登纳得知这一方案,当天即举行记者招待会,高度评价了法国的建议。《舒曼计划》宣布后,美国立即表态,指出该方案是“建设性的”,是“鼓舞人心的”。苏联对《舒曼计划》则强烈予以谴责,认为“煤铜共同体”是“大陆钢铁卡特尔”,它将“加剧冷战,加剧一场真正战争的准备工作”。英国虽然对法国的建议表示欢迎,却不愿意参加,因为它不愿根据“煤钢共同体”的规定将部分主权委与别人。1950年6月,法、西德、意、比、荷、卢六国根据舒曼的建议在巴黎进行了谈判,1951年4月18日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规定整个计划分两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第二阶段:取消私人协定和卡特尔,以便建立一个自由的共同市场。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8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舒曼计划”提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舒曼计划”实施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鼐(1731年-1815年),安徽桐城人,被誉为清代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所作的笔记、传记以及文集,蕴含了丰富的史学思想。姚鼐以天命来说明天下臣民侍奉一个君王是合理的,又以天命来说明一个失德的君王被更换也是合理的,并且还认为朝代更替最重要的因素是君王的德行。姚鼐继承了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传统,他认为史学之道即是求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史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哪些人物才能立传,这是史书撰写的一个重要问题。姚鼐为人物立传的标准是贤能,“按史之立传,当以贤能,岂论名位。”姚鼐所说的贤能之人,就是有道德之人,即恪守程朱所宣扬的仁义,忠孝,名节之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史学方法论,贯穿于他的史学著作之中,最显著的体现在《九经说》中。姚鼐的史学思想,对后世桐城派史学与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郑树燕《试论姚鼐的史学思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的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鼐史学思想的特点。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中国人的“西方”观念要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西域”和宋元明时期的“西洋”。“西域’’最早是指匈奴统治的区域,后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与西域相联的一个名称是“西天”,该名称可能出自唐代玄奘“西天取经”。“西洋”在五代时大体上指今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明代有了广义“西洋”、狭义“西洋”之分。

    狭义“西洋”包括郑和所到的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指象征整合意义的西洋,即海外诸国、外国。接近近代地理概念上的“西方”是伴随欧洲传教士东来而出现的,与“西方”相联的“西学”“西医’’“西历”“西国”等一些词也相伴而生。晚清以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渐次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地理范围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澳洲。二战以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这里的“西方’’则是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指称。冷战结束以后的“西方’’也不包括俄罗斯和其他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独联体国家。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关于“西方’’名称内涵的演变。(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