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平谷区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7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弛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 . 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 . 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 . 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
      A . 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 . 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 . 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 . 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
      A .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 . 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 . 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 . 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 (4) 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 (5) 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 , 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 又奚以憧憧 , 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②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 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①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听                 见:看见

      ⑤而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坠矣                  且:将要

      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矣                   迁:迁都

      A . ①⑤ B . ②⑦ C . ③⑥ D . ④⑧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 . 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 .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 .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 . 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 . 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 . 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4.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5. (5)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三、名著阅读
  • 3.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也,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一则,结合你的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

  • 4. (2020高三下·北京月考)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宝钗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掣的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袭人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1)雁霜:严霜。(2)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 . 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 . 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 . 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2. (2) 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 . “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 . “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 . “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3. (3) 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1)江妃: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五、情景默写
  • 6. 填空。
    1. (1) 《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
    2. (2) 《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3. (3) 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过秦论》)等系列行动。
    4. (4) 《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5. (5) 《过秦论》“”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6. (6)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7. (7) 《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8. (8) 《过秦论》中,用“”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9. (9) 《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10. (10) 《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能守住华山。
    11. (11) 《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12. (12) 《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13. (13) 《伶官传序》中,“”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14. (14) 《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      呆板聚结 B . 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广袤辽阔 C . 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    弥漫动荡。 D . 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回顾回忆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B . 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 . 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 . 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3. (3) 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
七、语言表达
  • 8. (2020·平谷模拟)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甲)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武王伐纣,茶叶作为贡品出现。战国时,茶叶种植已有一定规模。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喝茶已成为普遍现象。唐代,出现茶馆、茶宴、茶会。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乙)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表现在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中。(丙)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会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逐步演变成各民族的礼俗。(丁)茶文化不仅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1. (1) 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以说,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A . B . C . D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哪一种修改是正确的?为什么?

      修改一:茶文化不仅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

      修改二:茶文化不仅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而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9. 某超市为顾客提供的免费手撕塑料袋浪费严重,请你为超市拟写一条宣传语,倡议合理使用手撕塑料袋。要求:用语易懂、得体、生动,并陈述理由。不超过150字。
八、微写作
  • 10. 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处场面描写,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结合作品内容。不超过150字。
  • 11.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国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最前线冲锋,坚守岗位。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写现代诗,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不超过150字。
九、命题作文
  • 12. 题目一:

    “脊梁”一词,用来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中国脊梁”的人们,抵御外侮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不怕牺牲。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埋头苦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这些“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样的“脊梁”。

    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 1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作文。

    孟子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守望”精神,相互伴随,相互帮助,相互支撑。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期望美好的人和事物。

    请以“2021年的守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