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5-27 浏览次数:9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七下·固镇期末) 再现开元盛世重振汉唐雄风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倘若你生活在唐朝时期,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下面有关唐朝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 B . 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 . 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D .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东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 3.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4. 杜甫在《垂老别》中这样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安史之乱 B . 玄武门之变 C . 藩镇割据 D . 武则天统治
  • 5.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B .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C . 明朝皇权的不断强化 D . 清朝军事实力的衰落
  • 6.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成熟并改革较大的历史时期。以下属于宋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
    A . 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B . 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 . 创立殿试制度,皇帝面试考生 D . 严格规定文体,考查四书五经
  • 7. 下面是金与南宋对峙形势图,那么,你知道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 金灭辽 B . 《澶渊之盟》的签订 C . 宋金和议 D .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 8. 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元朝的历史纪录片,片中出现了以下四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文天祥组织军队抵抗元军进攻 B . 成吉思汗率大军灭亡南宋 C . 许多大海船从泉州港出发远航 D . 元世祖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 9. 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驻藏大臣 D . 伊犁将军
  • 10.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宝级文物,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名画《清明上河图》主要有助于我们探究北宋(    )
    A . 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 . 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 . 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D . 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 11. (2021·广东模拟)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

    ①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设立军机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2.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旨在加强平等磋商、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如果评选中非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位使者,下列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 张骞 B . 郑成功 C . 郑和 D . 戚继光
  • 13.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是(    )
    A . B . C . D .
  • 14. 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汇通天下”指的是(    )
    A . 贩卖粮食 B . 出售食盐 C . 经营绸缎 D . 开设“票号”
  • 15.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清朝中期以后,京剧成为主要剧种,流传四方的主要原因有(    )

    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②得到皇室的扶持

    ③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      ④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二、判断题
  • 16.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 (1)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由于李白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2. (2)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时已经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 (3)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朝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是辛弃疾,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4. (4)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西游记》。
三、综合题
  • 17.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材料二:“华光礁1号”,是目前中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四米,初步佑计该船排水量超过60吨。出水近万件文物,绝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陶器和瓷器。

    材料三:在宋神宗、高宗时期,都提出要重视发展外贸,增加外贸收入。宋神宗就曾明确指出:王朝的富强与发展海外贸易有关,“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1. (1) 材料一中南方成为“天下粮仓”,具体指的是哪一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说明了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的沉船“华光礁1号”最可能是哪个朝代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3. (3) 依据材料三,判断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所持的态度。
    4. (4) 材料二、三中所描述的状况与材料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
  • 18. 改革和创新携手并肩、一起发力,必然释放更多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助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惟改革者进)

    材料一:改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现实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革新或变法。初步统计,有文字记载的将近三千年的中华民族史中,大小改革变法将近百次,改革和变法从未停止过。历代学人记录、总结和探讨改革发展的规律和得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启示录》演讲

    (惟创新者强)

    材料二:

    1. (1)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个发展阶段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革新或变法”,指出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分别是什么?
    2. (2) 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改革与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与灵魂,古代中国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怎样的历史借鉴意义?
  • 19. 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的部分目录,探究问题。

    1. (1) 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多成就都领先其他国家很多年。结合“第一、二节”,举两例说明。
    2. (2)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唐、明两代是中国丝绸发展的活跃时期。依据所学,举出唐代高超丝织工艺的代表和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3. (3) 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有“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在世界上落伍”的陈述。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三部科技著作,并指出由于清初实行的哪一政策导致中国科技逐渐落伍于世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