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87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中,《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

    殷璠《河岳英灵集》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其序称其收诗起于开元二年,止于天宝十二载,而这个时间正与杜甫创作前期重合。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皤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令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在当时认为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元结《箧中集》序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因此,杜诗和《箧中集》诗人同中有异,反映出杜甫与《箧中集》诸子人格境界的深刻差异。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时间与体例明显上继《河岳英灵集》,进入《河岳英灵集》的盛唐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皆不再入选、,高氏自序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杜甫其时和《中兴间气集》所收诗创作时间交叉,杜诗却没能入选《中兴间气集》,这显示出“沉郁顿挫”的杜诗受当时崇拜盛唐气象的诗人一致冷落,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诗歌理念、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巨大差异——卧病江湖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吟咏“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杜甫哪能看到“中兴”气象?此外,人际交往的限制也不可忽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漂泊蜀中,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也与活跃的诗人群体存在巨大时空阻隔和社会身份的高低落差。杜甫暮年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的无限慨叹,显然是回顾了平生被主流诗坛忽视甚至轻视的基本事实。

    虽然同时代主流诗坛和重要诗选忽视杜诗从而迟滞杜诗传播与影响的扩大,但在杜甫身后不到三十年,他的诗作很快就迎来真正的知音,得到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推崇。

    (摘编自吴怀东《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落选》)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殷璠没有注意杜甫的诗,主要是因为杜甫前期创作的诗质量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淡定优雅”的诗。 B . 《箧中集》虽然代表着当时新的思想动向,和杜甫文学思想比较接近,但《箧中集》诸子与杜甫人格境界差异大。 C . 《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杜诗的落选,表明其与当时的诗风和主潮有隔膜。 D .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既不符殷瑶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又被当时崇拜盛唐气象的诗人一致冷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探究杜诗落选的“原因何在”的问题,然后重点剖析问题。 B . 文中对比了杜甫与诗选作者、同时代诗人,说明杜甫与他们的文学思想都不同。 C . 文中多次引用杜甫诗句,充分说明杜诗的创作风格、内容与当时的主流不一致。 D . 文章中间分别论述了杜诗没有入选三种诗选的具体原因,条理清楚,说服力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中,杜甫的诗却落选,不仅有殷瑶、元结和高仲武个人的问题,也有时代的问题。 B . 孟浩然、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的诗没有人选《中兴间气集》,是因为《中兴间气集》时间与体例明显上继《河岳英灵集》。 C . 杜甫从生前到身殁短期内未被当时主流诗坛所理解、认可,与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时代有一定关系。 D . 如果不是因为同时代主流诗坛和重要诗选对杜诗的忽视,迟滞了杜诗传播与影响的扩大,杜诗就会更快地得到当时人的推崇。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之后,国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又一份重磅文件。而通过将体育纳入中高考,并逐步提高分值,以评价指挥棒倒逼学校和家长重视体育,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不受重视的问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也就成为改革方向和重要抓手。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和质疑: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是要破“五唯”的顽瘴痼疾。用提高分数的方式倒逼社会重视体育,会不会带来“应试体育”的新问题。如此,不仅可能违背加强体育工作的初衷,还可能刺激校外体育培训需求,进一步增加师生负担。此外,当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体育教师缺乏和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截至2019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高达15万,这也是基层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力的原因所在。所以,体育走进中高考,相关的教育配套必须先行,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办学条件、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相关方案的制定,也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循序渐进。

    (摘编自杨三喜《体育走进中高考教育配套要先行》)

    材料二:

    不少融入现代元素、民族舞蹈、地域文化的创新课间操近年来风行校园,备受青睐。学生喜欢的课间操是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工作应该如何创新开展?

    光明智库在网上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课间操模式进行适当改革势在必行。可以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运动形式进行设计和规范,形成丰富多变的课间操模式,以一定周期持续更新。这样,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丰富运动形式,让同学们愉悦身心,达到健身目的。

    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当下,科学地组织花式课间操或更多更新颖的大课间活动尤为重要。要打破传统课间操的单一模式,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课堂学习关联、与学生成长相伴的全员参与的大课间模式、新颖的大课间要不违背机体运动规律;要有丰富的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课堂学习内容延伸,依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结合季节与天气情况合理把握活动内容;还要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化现象,华而不实的大课间并不可取。

    (摘编自李晓、晋浩天等《“花式”课间操走俏给学校体育带来哪些思考》)

    材料三:

    在很多中国人成长过程中,体育课被语数外等主科占用称得上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话语权之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等调侃也显示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相关政策一直在出台,体育课“走过场”的现象却仍屡见不鲜,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也在过去30年间持续下滑。

    让体育课强起来、让中国少年强起来,必须来一场观念的解放和变革?体育课不只是跑跑跳跳、打打闹闹,而是要掌握本领、学会项目;体育课不限于课堂上,还要有课余的“作业”和人人参与的竞赛;体育考试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几分、十几分,而是要逐步加量成为“主科”,当然,对于加强体育课考核、体育中考提分等举措,不少家长仍有顾虑:体育中考变成100分,会不会给孩子和家长“增负”?会不会扩大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家长的担忧,给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落实和细化提出了考题,学校体育要防止陷入“应试化”,避免体育课被考试牵着鼻子走,也要防止走过场,变成人人都得高分的“大锅饭”  让孩子从体育课中收获快乐,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才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本心。

    (摘编自刘晓《加强体育课旧观念要打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体育纳入中高考并逐步提高分值,是解决体育不受重视的问题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改革方向和重要抓手。 B . 课间操模式要丰富多变,应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设计和规范运动形式,使同学们愉悦身心,达到健身目的。 C . 在过去30年里,由于缺少国家支持,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话语权,在学校教育中“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 D . 不少家长对加强体育课考核、体育中考提分等举措有顾虑,这也给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落实和细化提出了考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提高分数的方式倒逼社会重视体育,会带来“应试体育”的新问题,助长校外培训,进一步增加师生负担。 B . 课间操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注重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但也避免“胡乱创新”的形式化现象和华而不实。 C . 体育课不只是一般活动,而是要成为“主科”,要有不限于课堂上45分钟的课余“作业”和人人参与的竞赛。 D . 不能忽视体育课、体育锻炼和竞赛,这些对于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有积极意义。
    3. (3) 要让体育课真正得到落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曹雪芹

    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了这样,一时忙乱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要差人去请李嬷嬷来。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天,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掐得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头放声大哭起来。袭人因他年老多知,所以请他来看。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实,也哭起来了。晴雯便告诉袭人方才如此这般。袭人听了,便忙到潇湘馆来。

    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么,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话?你瞧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坐在椅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更不免也着了忙,因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嬷嬷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嬷嬷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听此言,李嬷嬷乃久经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肺,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挞背。黛玉伏枕喘息了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槌,你竟然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说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玩话,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玩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床,同袭人到怡红院。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

    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敢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话。”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赔罪。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玩话,引出来的。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得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再没人来接他,你只管放心罢!”宝玉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了!”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都打出去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儿。——孩子们,你们听了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槅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贾母忙命拿下来。袭人忙拿下来,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去,宝玉便掖在被中,笑道:“这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一时,人回:“大夫来了。”按方煎药。药来服下,果觉比先安静。无奈宝玉只不肯放紫鹃,只说:“他去了就是要回苏州去了!”贾母王夫人无法,只得命紫鹃守着他,另将琥珀去服侍黛玉,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晚间宝玉稍安,贾母王夫人等方回去了,一夜还遣人来问几次信,李奶母带领宋嬷嬷等几个年老人用心看守,紫鹃、袭人、晴雯等日夜相伴。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说有人来接,每一惊时,必得紫鹃安慰一番方罢。彼时贾母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次日又服了王太医药,渐次好了起来

    (有删改)

    【注释】袭人、晴雯都是贾宝玉的丫鬟,紫鹃、雪雁都是林黛玉的丫鬟,薛姨娘是薛宝钗之母。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黛玉听完袭人说宝玉的病情,将所服之药呕出后的情状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描述相似,说明黛玉体弱多病。 B . 袭人叫紫鹃“姑奶奶”,是因为二人同是丫环,袭人便故意抬高对方身份表达不满;贾母叫紫鹃“小蹄子”,是主人对奴仆直接表达的强烈不满。 C . 是为了保护宝玉,贾母不让众人说“林”字儿,可见她对宝玉的溺爱之心。众人“又不敢笑”属心理描写,侧面衬托了贾母爱孙心切的愚痴之处。 D . 薛姨妈的一番话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定位在兄妹亲情上,虽没有说透宝玉的真正病因,但她这番话也是发自内心,并深得贾母和众人的赞同。
    2. (2) 文中的贾宝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 (3) 本文虽是节选,但情节具有完整性和巧妙性的特点。请加以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闭、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于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未,仲郢坐专杀左迁 , 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 .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 .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 .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号,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 . “释褐”即“解褐”,指解去做平民时所穿的衣服,改穿官服。“褐”指粗布短衣。 C . “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着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土地等事务。 D . “迁”有平调、升官和降职三种情况,古代官职以右为尊,故称降职为“左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商隐少有才华,受令狐楚礼敬,他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诸生交游;还每年供给他衣食。 B . 李商隐虽受赏识,却也身陷党争。他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却也被李宗闵之党鄙视;令狐绹认为他背恩负义,没有品行。 C . 李商隐颇有文才,善写古今文体。他初能写古文,不喜欢对仗;后受到令狐楚的传授,擅长今体章奏:博学强记,写文章下笔不停 D . 李商隐恃才诡激,终身仕途坎坷。他虽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文思也超过温庭筠,却不坚守节操,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②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渎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主要围绕“春还”二字来描写早春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还”的喜悦之情。 B . 第二句中“访”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传达出诗人急不可待地去探究春天归否的诗情。 C . 三四句中,前句以时间起,后句以空间起,先实后虚,色彩明艳,写出春色之美。 D . 七八句写诗人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静待友人来痛饮,表明邀请的殷切之情。
    2. (2) 五六句是如何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两句,表现出诗人伤时感怀,头白戒酒,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通过写琵琶女弹奏的指法和乐曲,直接说明她技艺之高超。
    3. (3) 古人常借杜鹃声来表情达意,如李白《蜀道难》中“”用来烘托蜀山中夜晚的悲凉气氛,李商隐《锦瑟》中“”抒写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感怀。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____,虽不乏有价值的内容,但也存在内容劣质化、虚假化等诸多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提倡优质内容的生产和创作,这和传统出版领域对具有畅销潜质的作者进行开发____。

    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许多人满足于阅读____却真伪难辨的粗浅知识,( )、在这个“知识越来越多而思考越来越少”的时代,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输出与内化,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因为即使能辨别出优质的内容,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也大多是零散的信息点,____无系统化,难以构建起提升自我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要提高自身对优质内容的鉴别能力,还须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B . 如何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输出与内化,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C . 如何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是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D . 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如何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是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毫不关心这种阅读能够提升自身能力 B . 也毫不关心这种阅读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C . 也对这种阅读不能提升自身能力毫不关心 D . 而对这种阅读能否提升自身能力毫不关心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不胜数    别无二致    唾手可得    支离破碎 B . 浩如烟海    别无二致    信手拈来    支离破碎 C . 浩如烟海    大同小异    唾手可得    七零八落 D . 数不胜数    大同小异    信手拈来    七零八落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月3日是中国爱耳日和世界听力日。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人人享有听力健康”与世界听力日的主题“关心所有人的听力健康”尽管提法角度有所不同,。平时,人们往往很关注视力健康,。其实,我国有听力障碍的人达2000万,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

  • 9.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不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而是一个忠诚又心地善良的老好人。

    材料:

    《红楼梦》    《祝福》    《老人与海》

    祥林嫂    桑地亚哥    王熙凤

    丧失斗志    温良秀气    精明干练

    狠毒又处世果决    迷信又命运凄惨    勇敢又热爱生活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抗疫救人中,妻子感染新冠病毒,自己又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说:“还有几百个病人等着你,你不能说我不行,不需要取舍。”

    抗洪救灾中,安徽庐江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陈陆连续四天四夜奋战在一线,用生命践行了对父亲和家乡人民的承诺:“我会守好庐江。”

    抗美援朝中,击落美军9架飞机的一级战斗英雄王海说:“保家卫国怕什么,你美国人是一个人,我们中国人也是一个人,……老子不怕死。”

    读了以上三位202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人的话,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