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三单元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九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更新时间:2021-03-19 浏览次数:1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liàn)    生(luán)   生(dàn)    皮(yán) B . 手(tànɡ)    帖(wèi)    那(chà)    车(shā) C . 得(yínɡ)    弱(léi)    依(lài)    水(lài) D . (niè)     分(niè)    行(lǚ)     颠(fù)
  • 2.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下缀题名 B . 哀声叹气   吃荤吃素   噩梦连连   消遣娱乐 C . 没精打采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令人难堪 D . 兴高采烈   性情孤癖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 . 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 .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 .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这些经历    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②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    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③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   

    ④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    于母亲。

    A . 凝聚 解脱 密切 依赖 B . 聚集 解脱 亲密 依仗 C . 凝聚 解放 亲密 依赖 D . 聚集 解放 密切 依仗
  •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婴儿出生后意识不到身体之外的世界,只有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不会区别母亲,这一阶段被弗洛伊德称为自恋阶段。 B . 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的“本来面目”指“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C . 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但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 D .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从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 6. 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IMF调整SDR这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降了2.5%多一点,和日元欧元还有其他的货币在其他时间段里的波动幅度相比,人民币的跌幅   

    ②只有当书籍成为了我们生活中    的“礼物”,构建阅读型、知识型、书香型社会才会指日可待。

    ③尽管在理论上公民可以批评政府或国家领导,实际上在今日西方社会因言获罪早已成了    , 不管这些言论是多么轻微与无害。

    A . 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 家常便饭 B . 家常便饭 司空见惯 不足为奇 C . 不足为奇 家常便饭 司空见惯 D . 司空见惯 不足为奇 家常便饭
  • 7.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 . ②⑤③①④ B . ①④②③⑤ C . ④①⑤③② D . ①④②⑤③
  • 8.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 . 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 .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 .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 9. 对“母 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 . 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 . 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 . 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二、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1. (1) 下列有关“父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B . “父爱”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它不像母爱那样是无条件的。 C . “父爱”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D . “父爱”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2. (2) 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首先要发展母亲的良知,然后再发展父亲的良知,并使两者完善地统一在自己身上。 B . 只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自己母亲的良知,又具有了自己父亲的良知,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C . 成熟不是指人的年龄是否到达了某个阶段,而是指是否具有爱的能力以及理智判断的能力。 D .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六岁以前主要受母爱的影响,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B . 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这种权威指导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C . 只有母亲的良知和只有父亲的良知,都是不健全的,都影响人的成长,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 D . 一个人先同母亲有紧密的关系,然后发展到同父亲有紧密的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父母的良知。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糸,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o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 B . “把臂人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掌问的真谛。 C . 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汇,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 . 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 . “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臂人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 . 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 D . 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 . 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工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 . 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 . 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锋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三、语言表达
  • 12. 下面是一位想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写的自荐信的主体部分,阅读后,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我叫高志远,是省级重点中学××中学2018届毕业生。②我的母校有30余位学长毕业于贵校,其中×××还曾担任过贵校的校级领导。③我学习刻苦,思维活跃。在高中时成绩优秀,一直在年级前10名。④我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尤其喜欢文学,在写作。上较有建树,已发表文章50余篇。⑤贵校拥有百年的历史积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梦寐以求的顶级名校。⑥恳切希望贵校务必给我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万分感谢!

    1. (1) 游离中心,必须删除的一个句子是(只填序号):
    2. (2) 材料中有两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