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全国高三语文名校名师原创预测卷(第一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3 浏览次数:16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艺有起源于游戏一说,文学也是人类游戏的一种。文学固然是作者个人抒发情感、载道咏志的工具,但同时也是生存劳动之外娱己和娱人的玩乐形式。并且,文学作品生成的过程,既是作家呕心沥血、潜心耕耘的创作过程,亦是一种按照审美图谱和创作成规进行的工艺意义上的制作过程。作品在刊物上发表并依靠体制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推送机会、大众审美在严肃文学中的延续以及短篇小说的文体变化,皆是这种“制作性”的体现。

    进入网络时代,在“制作”视角下观察创作,媒介融合效应测试作家的讲述如何在众生喧哗中被关注,网络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虚拟情境”,吁求文学的新变。

    网络文学在商业化之前仍然是自发写作、激情写作的产物,而阅读收费制度建立后的网络文学开始走上自觉之路,在商业机制的作用下发展出一整套“制作工艺”,以建立自身造合大众阅读的形象。例如,“小白文”成为网络文学的基本法则,通过使用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大量使用网络用语等方式消除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人物因为车祸、生病等意外事件实现穿越或重生,这种情节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只是为了达到新奇效果而写出的;作者将长篇故事化整为零,使每一个章节有大致相同的字数和相对独立的情节,且每个情节都会出现小高潮,这足以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阅读快感,为了迎合读者,作者宁肯牺牲结构的整体性也要进行这种技术操作。

    媒介融合对文学的改变还体现在文学与其他文本形态之间的互文关系上。在严肃文学中,一部作品因为复杂的艺术手法和多意性的主题而无法用影视、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展现,那么它就被认为有很高的艺术性,例如意识流小说。但在网络时代,这一观念正在发生反转,将文字转变为影像成为一种荣耀。严肃文学中的场面性描写增加,画面感增强,这意味着电视普及对影像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网络文学中,可向影视、游戏等转化的IP潜质和业绩更成为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指标。在新媒介时代,文学作品成为可以被不同艺术技巧重新解构、适应不同传播方式和满足受众审美偏好的超文本。尽管不同文本形态之间的转化是一个艺术化的再造过程,但超文本与由其分化出来的子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是以产品开发的形式出现的,这使一部文学作品变成了文化工业制作链条上的起点,而非作家艺术创作的终极成果。

    只有依赖媒介才能存在的文学必然不能逃脱被“形塑”的命运。数字化、交互式的互联网取代纸媒和单向的低级电子终端,成为主要的媒介载体,由信息的传输者变成了语境提供者,全面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格局。媒介的崛起既使文学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挑战,也为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已经证明;21世纪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

    (摘编自桫椤《21世纪文学20年:新世纪以来的媒介之变与文学生产》)

    材料二:

    严格来看,文学的“商品化”是现代媒介与消费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现代媒介为消费意识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同样消费意识又成为现代媒介发展的潜在动因。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文学作为一种既定的“商品”走向消费成为可能。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学一度凭借自身“形而上”的审美意蕴成为睥睨一切“物性”的存在。尽管传统文学活动中不乏商业化的因子,但以赤裸裸的“商品”关系来看待文学却是传媒时代的产物。

    文学服膺现代消费的表现形式通常包含两种。第一种形式是文学服务于消费社会的商品流通。现代消费意识的传播离不开诸多文化资源的推手效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典范,自然成为迎合消费社会的有效手段,打破传统的界限而投身现代消费潮流,自然成为文学的现代使命。诚如学者指出的,在消费社会中,“那些浓情蜜意或者虚情假意,已经使当代消费生活变成文学叙事,那些消费诱导引发的消费冲动,以及在购买现场与导购员之间发生的讨价还价,都是典型的文学性语言推动消费情境时产生和展开的”。文学迎合消费时代的第二种形式则是文学作为直接的商品进行流通。作为商品的文学在前传媒时代并不罕见,以一定的商品价值衡量文学本身并未产生对文学本体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的篡改。而由传媒主导的文学生产则不同,文学的“商品化”供给与“消费化”流通成为传媒主导文学生产的显性存在,影视票房、网络点击量都成为“媒介文学”商业价值评估的标志。如胡友峰所言:“审美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联姻成为电子媒介时代的一种审美风尚,人们的审美活动必须依附于经济上的支付,人们在这里所遵循的审美原则不再是价值理性的‘度’,而是商业盈利的‘度’。”正是在现代消费意识的浸染下,商业逻辑已然渗透到文学生产、流通乃至消费的整个链条,决定着文学本体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向度,传统意义上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自然难以迎合现代媒介文学所呈现的价值诉求,以经济指标衡量文学价值的现代评判标准成为现代“媒介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征之一。

    (摘编自王婉婉《从“文学媒介”到“媒介文学”——传媒时代文学生产的技术维度与审美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本来是作家呕心沥血、潜心耕耘的“创作”,进入网络时代后,文学在商业机制的作用下发展出了“制作工艺”。 B . 网络文学商业化之前的创作是不计功利的自发写作,而网络文学的“自觉写作”是为了适应大众阅读而进行的。 C . 原来的严肃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不会像网络时代的作品一样将把文字转变成影像当作荣耀。 D . 新媒体时代,文学被“商品化”,文学成为一种“消费”,传统意义上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不再适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是网络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而且它也受到消费社会商业化的影响。 B . 文学本来不受传播媒介的影响,进入网络时代后,文学必须依赖媒介才能生存,因此难逃被“形塑”的命运。 C . 在市场经济和新媒介时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态可以发生转变,文学作品不再是作家创作的终点。 D . 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利有弊,它给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广泛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 (3) 下列各项没有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制作性”的一项是(    )
      A . “王家卫体”“知乎体”“琼瑶体”大行其道;短篇小说进一步变短,“小小说”“微型小说”“闪小说”等在纸媒和网络上流行。 B . 作者依据读者的不同反馈即时调整写作思路,更改既定的文章框架,在读者的共同参与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计划。 C . 作家尝试电脑写作,将手中的笔升级为电脑键盘,将白纸黑字替换为临屏打字,展现现实生活体验和网上的虚拟生活实践。 D . 由于字数多、连载时间长的网络文学作品在积累读者、扩大影响力上有天然的优势,网络作者有意增加作品篇幅。
    4. (4)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媒介文学”的特征。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域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久居城市的猫和老鼠,已谙熟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则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能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熟练穿梭,并为自己谋得餐食、住所和安抚。直到它们在地铁站台里听到了不属于地铁站的蟋蟀的鸣叫。

    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敝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睛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蝉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电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注意到与人类一样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通过追问它们的生活境况,展现了其宽广的视界和关怀众生生存境遇的仁慈之心。 B . 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C . 蟋蟀是乡村的精灵,它之所以要返回故土,是因为秋天已近,寒冬将至,它知道自己的寿数将尽,想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乡村去。 D . 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在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与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 . “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也略带迷茫吗?”以连问的形式表现地铁站里蟋蟀的鸣叫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引出下文《时代广场的蟋蟀》中蟋蟀的故事。 C . 文章有意将名利这类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与蟋蟀感到不快乐、想念故土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蟋蟀与人类的不同,引发人们对追求名利的生活的反思。 D . 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与城市生活的局促、单调、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3. (3)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平,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 , 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注),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其见称重如此。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司空,遗令带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释】榷盐:又称“榷盐制”“榷盐法”。原指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政府垄断食盐产销制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B . 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C . 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D . 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 B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属于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 . 赠,赠官,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为其追封官职。另外,古代对有功之臣已去世的父母及妻子等授封荣典,也叫封赠。 D .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如“卫灵公”为美谥,“周幽王”为恶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方平颖悟绝伦,文章典雅。他读书基本上过目不忘,受到宋绶、蔡齐等的颂扬;起草的诏书被皇帝批复有三代圣贤的风范。 B . 张方平政治敏锐,心怀百姓。针对王拱辰的专营河北盐务的主张,张方平针锋相对,指出其做法实为两次专营。 C . 张方平耿直敢言,言辞犀利。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他上书指出当时朝廷,社会存在的问题。 D . 张方平不惧权贵,坚持本色。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用“民犹水也”与“兵犹火也”两个例子极力陈述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的弊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

      ②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5. (5) 文学史上说张方平与苏轼是契心之交,苏轼对张方平“终身敬事”,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回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都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注)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粱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释】欻(xū):忽然,迅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 . “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 . “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 . 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2. (2) 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通过写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来批评“秦爱纷奢”。
    2. (2)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描写女子服饰的华美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
    3. (3) 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了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离开土地之后开始写东西,之后又悄悄“回到”①了这片土地。在这片被称为里下河平原的土地上,我只占据了一个村庄的位置,但这个村庄在我的纸上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南角墩和其他村庄一样,静默而华丽地书写着自己的世界。土地、村庄、农民,这几个朴素的词语有人们意想不到的力量和精彩,它们着墨不多的书写中暗涌着无声的壮阔——②

    春天,当菜花从节令里醒来,金黄用一种革命者般的豪迈占据了黝黑的土地,那色彩是如此孤独而壮美;夏天,蝉鸣的节奏和草木的生长鼓动着土地的不安,就像父亲们带着酒味的鼾声,聒嗓而充满着激情;秋天,当最后一茬收割结束之后,平整的土地被翻阅一遍,阳光给了它暂时的安息,(1)______,而是忙着新一轮的孕育。③  冬天,寒冷渗透每一个角落,可无论好日子还是穷打算,土地都会给人生计。

    时序就是这样机械而木讷,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而又一往无前。村庄的坚强就在于不管日子多么枯燥地循环,但生计总是在人们忙碌的手上。通急了,人们跺跺脚说:“有得忙就有得噇(无节制地狂吃狂喝)④!”这就是村庄赖以生存的最高哲学,是人们从泥土里找到的终极生存密码。(2)______,其他的村庄也有,所有的土地上都有。

    1. (1) 文中标有序号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金黄的菜花开在黝黑的土地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语言表达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老年人的头发之所以会变白,是因为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造成的。②头发基部的色素细胞由于衰老,③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④黑色素合成减少,老年人的头发就会变白。⑤与老年人不同,青少年生白发是由于头发髓质和皮质里黑色素颗粒减少。⑥正常情况下,头发毛乳头内丰富的血管可以为毛乳头、毛球部提供充盈的营养,⑦黑色素颗粒能顺利合成。⑧若毛乳头、毛球部中的黑色素颗粒在形成过程中遇到障碍,⑨或虽然已经形成但不能运送到毛发中,①便会造成头发髓质、皮质中的黑色素颗粒消失甚至减少,从而出现白发。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富有雄心的重大宣示,既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也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习近平主席的发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多国媒体和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的承诺与行动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创建于2020年5月,現在组员已经超过10万人。他们大部分是“985”或“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暂时遇到了挫折,他们自嘲为“985废物”,在虚拟世界中抱团取暖。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感到迷茫、懊恼,于是在小组中寻找同伴,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互相抚慰。随着负面情绪的增加,小组中有的人陷入了颓废的深渊,迟迟走不出低落的情绪和生活的困境,不断理怨自己的专业或大学竞争力不强,让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给“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中的一位组员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