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情况调研(一)...

更新时间:2017-10-28 浏览次数:13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表明,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经济高度依存、信息高度发达、产业相互交融的格局,是一个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时代。 B . 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明显迟缓,要想让乡土文化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的同时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需要下一番工夫不可。 C . 近年来,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无疑暴露了这一群体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成长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伤痛”。 D . 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行阳光行政,是实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 2.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其身后是一个个独守家园的“留守老人”;由于他们对老人无所用心,致使老人们承受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B . 社区难题、邻里纠纷、家庭不和、医患纷争等矛盾,行走于都市乡村的调解员对当事人摇唇鼓舌,不厌其烦地“劝和促谈”,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 C .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践行“三严三实”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们在春风化雨中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 如果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鲜活的生活充耳不闻,那么他们就会离社会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发展下去,他们就会成为“不知有汉”的桃花源中人了。
  • 3.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工部诗集》是杜甫的作品集,这是以官职命名其文集。 B . 古时酒有“三酒五齐”之说,“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三种,统称"三酒”。事酒为因事之酿,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五种酒,是相对于清酒的浊酒。但不论清酒、浊酒、三酒、五齐都是发酵后直接饮用之酒。古人们说话时用“圣人”代表“清酒”,用“贤人”代表“浊酒”,喝“清酒”喝醉了叫“中圣人”。 C .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 .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 4.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初。在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全首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律诗;七字的,称七言律诗。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都有一定的格式。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 B .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押韵和声律要求均同律诗。绝、截、断均含短截之义,故有截取律诗一半而成之说。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上半首,或截下半首。以截取首尾两联较为常见。 C . 《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作品集,这是以诗人的籍贯来命名的。 D .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有某种相通的地方,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 5.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浪漫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以表现理想为主,常以想象、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景象;语言上追求华丽的词汇,多用比喻、排比、象征等手法。 B . 现实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基本方法。以写实为主,注重对现实生活或景象的真实描绘;在手法上多用白描,语言质朴、自然。 C .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D .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 6.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合”指天地四方。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B .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如:孟春、仲春、季春等。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九月。 C .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也有取字的权利。
  • 7. (2017高二下·烟台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如“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这些诗句都反映了从佛教起源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习俗。 B . “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C . “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 .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二、<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 . 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 . 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 D . 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 . 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 . 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 . 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 . 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 .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 . 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 . 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 . “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 . 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活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 (2) 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三、<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 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 .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 . 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 .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 . 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 . 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 . 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 . 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②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四、<b >诗歌鉴赏</b>
  •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 (1) 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
    2. (2)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五、<b >默写</b>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以一个“夫”字领起,抒发个人“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的句子是:
    2. (2)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3. (3) 《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六、<b >材料作文</b>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