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同步试...

更新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8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àn)    沙(dī)    千(qí)    门(dōu) B . 凝噎(yē)    暮(ǎi)    老(sōu)    罗(qǐ) C . 湖(chóng)    叠(yǎn)    嬉(xī)    雨(zhòu) D . 鼓(xiāo)    珠(jī)    差(cān)    管(qiāng)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天堑  声声慢  叠巘清嘉  晓风残月 B . 珠玑  醉花阴  羌管弄晴  良晨美景 C . 罗绮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户盈罗绮 D . 参差  望海潮  无语凝噎  吟赏烟霞
  •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目前又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正在“蠢蠢欲动”,预计可能会在今天开始“中国之旅”,至于它会不会给辽宁带来较大幅度降温影响,气象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中。 B . 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是小事,但真正做到,便就真能改善大的环境。因为具体而微的努力,才能有中国更加有力量和希望的明天。 C . 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消息称,上官婉儿千字铭文墓志为千字楷书,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行文采用春秋笔法 , 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 D . 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二人河梁携手 , 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 4.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有多种词牌,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B .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D .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 5. 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 . 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 . 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 . “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 . 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 6. 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之情。 B .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D . 《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 7. 对下列词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南唐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直抒胸臆,含义无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他的的代表作之一《虞美人》。 B . 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拓了豪放派的一代新风。他的代表词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她的代表作之一是《相见欢》。 C . 辛弃疾的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无门的激愤心情,命意深远,风格豪迈,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苏辛”。 D . 柳永的词是表现个人细致缠绵的感情的如《雨霖铃》便是。
  • 8.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方法,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                  

    A . 都门/帐饮无绪 B . 暮霭沈沈/楚天阔 C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9. 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 . 杏花春雨 江南 B . 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10. 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 .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 . “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 . 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二、诗歌鉴赏
  • 11. 阅读《雨霖铃》这首词,完成题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 (1) 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送别气氛。 B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想象虚写出离愁之深、之浓。 C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议论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处已经由景语变为情语,是直抒胸臆之笔,更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2. (2) 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在饿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单纯客观地直抒别情,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对氛围进行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 . “无绪”“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词句语言平直通俗,但感情真挚,出之自然,所绘形象生动形象。 C . “念去去”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去”字的叠用,更显示出了离别的深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 .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了另一种意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
    3.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12. 阅读《望海潮》这首词,完成题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 . 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 . 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 . 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2. (2) 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 13. 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将它进行合理的扩展,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
  • 14.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这是对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形象的表述。“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