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学业质量阳光...

更新时间:2021-02-19 浏览次数:20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0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 . 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C .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D . 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但是,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之一。 B . 我国自古就有“尚巧工”的传统,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 C . 只要我们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持之以恒,就能够实现突破创新。 D . 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尤其是经济待遇。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 .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 C . 号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35年时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D . 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会涌现出许多技能人才。
    4. (4)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材料二中画线句的内涵。
    5. (5)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坊。走完九岭十八弯,听得见毛驴叫唤了,还找不到村坊在哪里。硬要翻上最后一道梁,才见山谷里有一片杏树。杏树林里,有石头房子。

    一个伏天的晚间,井台西,那瘦瘦的新媳妇,往菜园查苗回来,阵痛发作了。

    全村生过孩子的妇女,都来到石头房子跟前,隔着窗户眼,压着嗓子,把最细碎的关节,叮咛了又叮咛。可是孩子还是生不下来,大家都僵在井台边。

    那瘦瘦的新媳妇,也是山里人。别看她瘦,身上有的是山里人的倔强劲儿。咬定牙关,竟不叫唤。妇女们心疼,央告她喊两声吧,她只是不理会。慢慢的,眼皮抬不起来了,不省人事了。

    成立公社时,社里不惜工本,翻山过岭,栽下无数的杆子,把有线广播的线,拉到山里来。杏树上,挂起海碗大的喇叭。管理区里说句话,唱个歌,山里马上听得见了。可就是还没有安上电话。山里若有什么紧急,倒也可以对着喇叭叫喊。外边的大村坊管理区办公室,就能听见深山岙底来的嗡嗡的着急的声音。这天晚上,不消说,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他狠狠嚷了一通,震荡得四山发出回声,回声住了,还有电线呜呜响着余波。

    不过厚道的山里人,也不怎么抱着十成的希望。心想就算那外边管理区把消息传给了诊所,那位老大夫又怎么赶得来呢?这黑夜,人家怎么蹚一条大河,怎么走九岭十八弯呀!心想就是人家来了,也不一定救得下来。个把月前,老大夫带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到山里来过。断定新媳妇骨盆小,无论如何,要在产前到公社住医院去。老大夫有言在先,说是万一难产,就得动手术。谁知那新媳妇跟她男人说:“大夫吓唬人,养不下来,揪也揪那小崽子出来。”

    生产队长催着产妇动身时,她光说:“早着哩,收了茄子去也不晚。”妇女们想着想着,十分难受。心想自从选她当了蔬菜组长,就是拴上根绳子,也休想把她从菜园里拽走,她说大山里,自古没有种过园子。眼见茄子也紫上来了,妇女们说该当放心了吧,又催她动身。偏偏茄子地里,长了红蜘蛛。她说不治治这捣乱东西,怎么丢得开手。不想着点急,肚子里提前发作了。新媳妇咬牙忍痛,不哼一声,这会儿,竟虚弱得连叫她也不应声了。

    半夜一阵暴雨。只见雨水里,几个上年纪的妇女,招呼着几个小伙子,悄悄地喘着气,抬着木头来了。生产队长惊问:“怎么就要做这个了?”小伙子们不作声,上年纪的妇女光说:“做吧,做一个使不着的,冲冲喜,消消灾。”提出这老辈子传下来的厚道的心愿,她们有些不好意思哩!

    那新媳妇的男人,是一个高身材的小伙子。山里人不爱刮脸,这时脸色煞白,胡子黑长。雨水浇透的衣服,贴在紧绷绷的肌肉上。那浑身上下,有的是山里人的倔强。一声不响,抢过斧子,猛往木头上砍。“空”呀“空”的,使劲砍哪使劲地砍。

    谁知到了后半夜,一声喊叫,一支火把,那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戴着眼镜,背着药箱,真是仿佛从天上掉了下来。

    人们还没有看个实在,就已经钻到屋里去了。往屋子里钻时,还绊着门槛,虽说没有跌跤,却把眼镜子摔在地上,碎了。人们定了定神,想起老大夫没有来,新媳妇躺在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这么个毛草姑娘,能抢得回来九死一生?

    因此,做棺材的没有住手,妇女们照旧小声说话。天知道,不够一顿饭工夫,姑娘大夫竟能使钳子,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时,男人们一甩手,扔了斧子锯子,妇女们东奔西走,不知南北。有的跌坐井台上,一时间站不起来了。

    新媳妇的男人脸色转红,连胡子也不显了。看见姑娘大夫走到门边,掏出巴掌大的小手绢擦汗。那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人们这才有工夫打听,大夫是怎么来的?伏天水大,怎么蹚的河?摸黑怎么走九岭过那十八弯?上年纪的妇女怕年轻人笑话,光连声说孩子命大,那意思仿佛是,有什么山神爷传的消息,有什么星君保的驾。

    这位大夫摔掉了眼镜,看来实在就是个老实姑娘。胖胖的脸,一说话一个笑。那笑里边,竟还有怯生生的味道。那一声问一声答,不多不少的言语,透着做不来假,显见得心平气和。原来,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张条子,是各村送货的供销社转过来的。老大夫看了条子,直跺脚,望望黑天,望望远山,摇摇头,回家去了。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村生过孩子的妇女,都来到石头房子跟前,……把最细碎的关节,叮咛了又叮咛”,表现村民对新媳妇的关心。 B . “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写队长这一行为,表现了他为救新媳妇的焦急心理。 C . 村民要做棺木,新媳妇的男人“一声不响,抢过斧子,猛往木头上砍。‘空’呀‘空’的,使劲砍哪使劲地砍”,表现了男人对村民救治不力的不满和无奈。 D . 新媳妇得救后,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要求姑娘大夫吃了鸡再走,这种看似蛮横的行为表现了男人的淳朴和感激之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完九岭十八弯,……还找不到村坊在哪里”,写村庄偏远,为下文写年轻大夫不畏艰难险阻来接生作铺垫。 B . 新媳妇当了蔬菜组长后,一心扑在菜园子里,“休想把她从菜园里拽走”,表现了新媳妇认真、负责的精神。 C . 小说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中间穿插叙述了她做蔬菜组长的一些事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 小说多处采用反衬手法,如写村民、丈夫等人的表现,从多个角度衬托了新媳妇能吃苦、责任心强的美好品质。
    3. (3)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老大夫”对塑造“新媳妇”和“姑娘大夫”形象各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

    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大川滔瀁,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 , 何徒解桎乎困蒙哉!

    (节选自《抱朴子·勖学》)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栝:箭末扣弦处。③追影:形容马行迅疾。④钧:通“均”,等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B .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C .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D .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宿瘤,指丑女。这可从文中西施因粉黛而更美,“宿瘤”因粉黛可“藏丑”推知。 B . 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C .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和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含义完全不一样。 D . 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B . 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体现这一点。 C . 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明师,才能有所领悟。 D . 学习可以使人今非昔比,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贵贱变化,突出了学习的这一种作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②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

    5. (5) “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荀子《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和东坡韵题赤壁图

    [明]丘浚

    黄州迁客,意翩翩、不是风尘中物。一叶扁舟凌万顷,气盖乌林赤壁。孟德雄才,周郎妙算,到此俱销雪。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

    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鹤梦箫声随水去,只有声华难灭。静对新图,闲歌古句,竖起冲冠发。何时载酒,江心重溯流月?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州迁客”,即指谪居黄州的苏轼;“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用问句收束,表现了苏轼的洒脱豪迈,有强烈的感染力。 B . “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三句,意思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山川增色,表达了作者对苏轼文学才华的赞赏。 C . “鹤梦箫声随水去”一句中的“鹤梦箫声”关联了苏轼《赤壁赋》的内容,“鹤梦箫声随水去”意指苏轼的美好名声已经消逝了。 D . 从题目看,这是首题画词,也是一首和词,和的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所用词牌“酹江月”就是“念奴娇”的别称。
    2. (2) 词的末句借用苏轼夜游赤壁之事,寄寓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了攀登过程中山路的崎岖盘旋和时间流逝之快。
    2. (2) 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生命的渺小。
六、选择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 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字“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 . 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 7.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使用的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2020年3月24日发布联合声明称,根据世卫组织当天提供的信息,在东京举行的第32届奥运会必须重新安排到2020年以后、但不得晚于2021年夏天,这是为了保护运动员以及与奥运相关的国际社会每个人的健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日本首相安倍表示,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东京奥运会能成为世界的希望灯塔,奥运圣火能成为当前世界所处的隧道尽头的光。因此,双方同意奥运圣火将留在日本。双方还同意,本届赛事的名称依旧为“东京2020年奥运会和残奥会”。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主任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家长微信群存在有无必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家长群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搭起了桥梁,便于家校沟通,有利于教育;有的说,当看到家长在群里晒成绩,压力很大……

    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名学生,对此你有何看法和建议,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