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1-02-23 浏览次数:1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蓊蓊郁郁(wěng)  猃(yǔn)  伶(pīnɡ)   泰(pǐ) B . 寺(zhè)      守(shù)   葳(ruí)    三(zhā) C . 垣(ɡuǐ)        傺(zhà)   一(chuán)  子(jīn) D . 汤汤(shānɡ)      鸟(zhì)    素(zhí)    郁(yī)
  • 2. (2018高一上·渭南月考)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尔卜尔噬    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雨雪霏霏 B . 鸷鸟不群    芳泽杂揉    屈心抑志    欲盖弥彰 C . 踯躅不前    情投意和    窈窕无双    藕断丝联 D . 同心离居    越陌度阡    譬如朝露    守拙田园
  • 3.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 4. 下列词类活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咏     觞,动词作名词,酒杯。 B . 少长咸集     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少之人,年长之人。 C . 时人之     伤,为动用法,“为……伤心” D . 足以汝身   荣,使动用法,使……荣耀
  • 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终老不复取  于嗟鸠兮 B . 蒲苇纫如丝  进不入以离尤兮 C . 府吏见丁宁  悟言一室之内 D . 诺诺复尔尔  况修短随化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家妇难   阿姥汝求 B . 及时遣归     儿已薄禄 C .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 . 哀民生多艰      不知老将至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叶叶相交通         列坐其次 B .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C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放浪形骸之外 D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亦将有感于斯文
  • 8. 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 萧索的      来的。

    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在荷叶上。

    A . 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印 B . 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画 C . 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画 D . 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印
  •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井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 .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湖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二、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 . 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C . 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 . 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2. (2) 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 (3) 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 (1) 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 . 其功       伐:夸耀。 C . 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D . 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
    2. (2)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 . ①②⑥ B . ③④⑥ C . ①③⑤ D . ①④⑤
    3. (3)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 .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 . 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 . 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怨歌行

    [汉]班婕妤(注)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班婕妤:名班姬,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不久立为婕妤,后为赵飞燕所谮而失宠,幽居于长信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以团扇自比,托物言志,通过写团扇从“出入君怀袖”到“弃捐箧笥中”的经历,寄托了自己深沉而幽怨的情感。 B . 齐地盛产丝绢,诗人以新裁齐纨的鲜洁和精美,以及如明月一般的团扇,来喻指女子的品质纯美和容貌皎洁。 C . 整首诗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颇值玩味,前三句写纨扇之光彩旖旎,后两句写哀叹衰颓,跌宕起伏,令人动容。 D . 诗歌第五句,诗人把团扇弃置于箧笥之中,表现出自己对薄情男子毅然决绝的态度,令人产生对始乱终弃的男子的谴责。
    2. (2) 这首诗刻画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
    2. (2) 《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提高自己修养的两句是:“。”
    3. (3) 《归园田居》中写远处乡村炊烟袅袅的两句是:“。”
    4. (4) 《短歌行》中诗人以周公自比的两句是:“。”
    5. (5) 《兰亭集序》中作者批评等价看待生死、寿命长短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14.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仿写两个句子。

    李白的诗是一柄倚天长啸的利剑,清新而飘逸,蜀道、飞瀑、美酒、芙蓉,豪情满怀。

    杜甫的诗是一弦幽咽低徊的琵琶,沉郁而忧愤,急风、哀猿、落木、关山,愁肠九转。

    屈原的诗是:

    陶渊明的诗是:

  • 15. (2019高二下·榆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叹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 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

七、命题作文
  • 16.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以陆蠡的《囚绿记》为范文,写一篇题目为《     ▲        记》的作文。

    要求:主题鲜明,叙事有波澜,描写生动,语言有味,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