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2-21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9·枣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 .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 .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 .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 .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与儿子聚少离多的日子。 B .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 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和为母亲争气的心愿。 D .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
    2. (2) 文章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 (3) 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二)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茂林竹         ②况短随化 B . 所以游目骋怀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 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一世之雄也 D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2. (2)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①不能之于怀    喻:比喻 ②犹不能不以之怀   兴:引起 B . 鱼虾而友麋鹿    侣:伴侣 ②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危险。 C . ①虽舍万殊    趣:取向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篇文章 D . ①其致也    一:一样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貌的女子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包含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A . 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B .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 ①西望夏口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D . ①况修短随化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4.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 秦王方还柱走 D . 常以身翼蔽沛公
    5.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大王来何操 B .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 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               亚父者,范增也。 D . 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六义”是指根据诗歌内容而分的“风、雅、颂”与根据诗歌表现手法而分的“赋、比、兴”。《采薇》属于“小雅”。 B .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带有自传性质,全文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
    7.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①绁:捆绑,束缚。

    1. (1) 下面对诗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写青松生在东园,平日里被深草掩没了形姿,一旦严霜降临,百草凋零,它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便卓然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 B . 五、六两句表明,一株株的青松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为此等景观感到诧异惊奇。 C . 诗人有时手提酒壶流连于青松之下,有时从远处瞻望青松之姿,表达出对这位卓然不群的“高士朋友”无比的敬仰爱慕之情。 D . 结尾两句看似突兀,实则最有深意:人的生命有限,弥足珍贵,更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仕途尘网之中,应如青松一样,保持独立自由的高洁品格。
    2. (2)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形象特点。
四、情景默写
  • 5.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对自然景物的深沉思索唤起了作者的少年记忆,“”两句领起了作者对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追忆。
    2. (2) 《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3. (3)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借用,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4. (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5. (5) 苏轼的《赤壁赋)中“”表现了任凭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心境。
    6. (6) 《归园田居》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句子是:“。”
五、选择题组
  • 6. (2020高一下·珠海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让观众见识了一场“神仙打架”:无论是选手、评委还是点评嘉宾,都代表了当今中国主持界的最高水准。

        央视大赛向来干净利索,不玩满屏的花字、没完没了的重复回闪。整场比赛______,连选手介绍都省了;3分钟自我展示和90秒即兴考核,高手过招是纤毫之争,选手每一秒都在展现台风、快速反应能力、言语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染力。经层层选拔的______选手,是新生代主持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才思敏捷、______,在比赛中,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发展的全新视野,生动诠释主持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记录时代的成就,用极大的热情传播中国声音。

        (   ),但这个问题在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赛场上完全不存在。评委和嘉宾的职业水准使其无须再用力扮演“专业”,他们的评语大都言简意赅、______,不会越界抢选手风头。作为文艺类主持点评嘉宾的董卿,更是金句频出,“圈粉”无数。她的点评洋溢着春智的思想光芒且感情真挚,选手们不仅感慨收获颇多,连观众都惊叹“一针见血,字字都是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门见山        崭露头角        生机勃勃        一语中的 B . 开宗明义        脱颖而出        朝气蓬勃        言必有中 C . 开门见山        脱颖而出        朝气蓬勃        一语中的 D . 开宗明义        崭露头角        生机勃勃        言必有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分不清看选手展示还是嘉宾耍宝是观众观看娱乐类选秀节目困惑的 B . 观众往往分不清娱乐选秀类节目到底应该看嘉宾耍宝还是选手展示 C . 对于娱乐选秀类节目,观众往往分不清是该看选手展示还是嘉宾耍宝 D . 很多娱乐类选秀节目会让观众分不清到底是看嘉宾耍宝还是看选手展示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的点评感情真挚且洋溢着睿智的思想光芒,选手们不仅感慨颇多,而且连观众都惊叹“一针见血,字字都是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B . 她的点评洋溢着睿智的思想光芒且感情真挚,不仅选手们感慨颇多,连观众都惊叹“一针见血,字字都是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C . 她的点评感情真挚且闪烁着睿智的思想光芒,不仅选手们感慨颇多,连观众都惊叹“一针见血,字字都是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D . 她的点评感情真挚且闪烁着睿智的思想光芒,选手们不仅感慨颇多,连观众都惊叹“一针见血,字字都是多年的积累与沉淀”。
六、语言表达
  • 7.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得超过15字。

    人生在世,①。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②。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要有,③,如果缺少了底线,全盘就会崩溃。

  • 8. (2020高三上·广州期末) 下面是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现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

七、命题作文
  • 9. (2020高一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步步皆需受教,生活处处都是“课堂”。学校里,课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获得能力,一堂好课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生活中,也往往会有一些人或事,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无声的教化。

      选取你成长过程中带给你感动与收获、促使你进步与成长、让你无法忘怀的“一堂好课”,请以“一堂好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