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7-18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考研发现是古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证据,获知元谋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大胆想象 C . 历史文献 D . 遗骨遗物
  • 2. (2020七上·淮南月考)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农业的出现 B . 火的使用 C . 建造房屋 D . 使用陶器
  • 3. (2019七上·雄县期中)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 . 盘古开天 B . 炎黄传说  C . 禅让传说 D . 大禹治水
  • 4. (2017七上·灌云月考)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民主制 D . 分封制
  • 5. 《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 . B . C . D .
  • 6. 张红同学的书桌旁有一张中国历代王朝更替表,你认为排在第一个朝代的时间应为(    )
    A . 公元前771年 B . 约公元前1600年 C . 约公元前2070年 D . 公元前594年
  • 7. 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
    A . 牧野之战 B . 盘庚迁都 C . 西周分封 D . 国人暴动
  • 8. (2019·山西) 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 . 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 . 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 . 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9. 如图,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铜农具      ②石斧、石锈

    ③六角形铁锄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②① D . ②③①
  • 10. 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战争的是(   )
    A . 桂陵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城濮之战 D . 马陵之战
  • 11. 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韩非
  • 1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分析秦王朝过失的《过秦论》中“一夫作难”指的是(   )
    A . 戎族攻灭西周 B . 武王伐纣 C . 陈胜、吴广起义 D . 秦灭六国
  • 13. 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 . 楚汉之争 B . 战国称雄 C . 秦灭六国 D . 春秋争霸
  • 14.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让人们认识到:要想避免王朝灭亡的命运,一国之君应该“以德化民”。以下君王中做到了“以德化民”的是(   )
    A . 周幽王 B . 秦始皇 C . 秦二世 D . 汉文帝
  • 15. 如果你是课本剧《大秦帝国》的编导,剧中秦始皇宴请群臣时餐桌上不可能出现的食物道具是(   )
    A . 狗肉 B . 米饭 C . 白菜 D . 葡萄
  • 16. 汉朝是继秦朝以后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汉朝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治世局面,分别是(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开元盛世”  ④“贞观之治”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④
  • 17. 下面表格中的历史现象直接导致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统计表(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B . 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C .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D .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 18.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   )

    A . 毕昇 B . 蔡伦 C . 李时珍 D . 宋应星
  • 19. (2018七上·仪征期末)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词:“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 . 春秋、战国 B . 春秋、秦朝 C . 战国、西汉 D . 战国、东汉
  • 20. 运用了3D技术的大型银幕话剧《我是曹操》还原了曹操一个雄韬伟略的形象。下列和曹操相关的史实哪一个是错误的?(   )
    A . 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B . 在官渡大败袁绍 C . 在赤壁被打败 D . 控制汉献帝
  • 21. 一位同学参加一档网络节目上的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 . 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 22. (2018七上·宜宾期末)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 23. 下列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③①④
  • 24. (2016七上·无为期末)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 . 使北方趋于平静 C . 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 . 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 25. (2017七上·东昌府月考) 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此人是(    )

    ①生活在北魏和东魏

    ②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③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A . 郦道元 B . 贾思勰 C . 祖冲之 D . 王充
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改正
三、综合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西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材料二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孤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 (1)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他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稳固周初的形势?
    2. (2) 图二与图一相比,领土大幅度增加是在哪一方向上?西汉是怎样开拓和管辖这一地区的?
    3. (3) 结合材料三回答:如果颁发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谁最有机会获得?当时东西方的交流有什么特点?
    4. (4) 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问只许收藏秦吏、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32.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敌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狐

    贺楼

    1.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外交策略是什么?材料一反映出管仲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哪一次重大改革?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农民或者贵族,你如何对待这次变法?请任选一身份谈谈你的看法。
    3. (3) 材料三反映的具体改革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4. (4) 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对我国当今社会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