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0-12-05 浏览次数:18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下列古代文明或者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 在甲骨上刻文字 B . 指南针指引航海 C . 用泥土烧制陶瓷 D . 用石块修筑长城
  • 2. (2018九上·衢州月考) 微型实验具有节约成本、现象明显等特点。如图是微型实验装置——井穴板,向其中 4个井穴分别滴加盐酸、醋酸、硫酸铝和氯化铵四种溶液各 3 滴,再各加 1 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四种溶液均变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四种溶液都显酸性 B . 盐溶液一定呈中性 C . 上述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使溶液变色 D . 上述溶液如果滴加酚酞试剂也变红色
  • 3. (2013·湖州) 能量的转化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化学能→电能 B . 电能→机械能 C . 光能→化学能 D . 机械能→内能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B . 浓盐酸敞口放置,瓶口会冒白烟 C .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会减少 D .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少
  • 5. 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 . 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 .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 . 该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 6.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⑤ C . ①⑤ D . ③④⑤
  • 7. 下列四个坐标示意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 . 图①: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的实验,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B . 图②:等质量的镁条和铁丝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变化 C . 图③:向一定质量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时,形成的溶液pH的变化 D . 图④:向盛有一定量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 8. 向一定质量的AgNO3、Fe(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 克 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所得质量仍为a 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滤液一定呈无色 B . 滤液中一定含Fe(NO3)2和Zn(NO3)2   C . 滤渣中一定含Fe D . 滤渣滴加稀盐酸一定无气泡产生
  • 9. (2017·绍兴)

    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 .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 .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 Cu2+和Fe2+ D .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 , 则m1>m2
  • 10. 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CuO、C中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某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只含有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 11. 如图,同一小球在同一高度以相同速度向三个不同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设小球刚落地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v3 , 则(   )

    A . v1>v2>v3 B . v1<v2<v3 C . v1=v2=v3 D . 无法确定
  • 12. 下面的四种溶液,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只需组内两两物质间反应,其中不能鉴别的是( )
    A . HCl、Na2CO3、CaCl2、NaNO3 B . Ba(OH)2、NH4Cl、K2CO3、NaNO3 C . K2SO4、CuSO4、NaOH、NaNO3 D . FeCl3、NaOH、H2SO4、Ba(OH)2
  • 13. 某纯净的有机化合物2.6克,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该物质组成中( )
    A . 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 . 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有O元素 C . 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 . 不能确定
  • 14. Al(OH)3是用途广泛的难溶性固体,可用NaOH溶液来制取,但又可溶于NaOH溶液: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偏铝酸钠)+2H2O,现向一定质量的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对图象理解错误的是( )

    A . b点生成的Al(OH)3质量达到最大值 B . a、c点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AlCl3和NaAlO2 C . bc段(不含端点)的铝元素存在于Al(OH)3和NaAlO2 D . ad段和dc段消耗的NaOH质量比为3:1
  • 15. 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为了避免其倒伏,他应施加的化肥是( )
    A . KOH B . Ca3(PO4)2 C . K2CO3 D . CO(NH2)2
  • 16. 金属防锈既可以节约资源,又能美化环境,下列钢铁制品经过如下处理后,防锈效果最差的是( )
    A . 经常在表面涂油的大型钢制机械 B . 涂上防锈漆后的“辽宁”号航母舰体外壳 C . 擦洗干净后长期存放在室外的大型铁制农机具 D . 经过“烤蓝”,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的钢制枪管
  • 17. 下列几种气体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的正确组合是( )

    ①H②O③CO④SO⑤CH⑥NH3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③④⑥ D . ①⑤⑥
  • 18. 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 B . 塑料、合成纤维、合金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 . 玻璃钢不属于金属材料 D . 蚕丝、棉花都属于天然纤维
  • 19. 如图所示是蹦床运动员表演的情景,运动员从蹦床最低点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情况分别是( )

    A .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B . 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C .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 . 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 20. 化合物A、B、C都含三种元素,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在图示的三个化学反应中(“→”表示转化关系):一个反应有沉淀生成,另一个反应有气体产生,还有一个反应既有沉淀又有水生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若A是H2SO4 , 则B是可溶性硫酸盐 B . 若A是NaOH,则B是可溶性碳酸盐 C . 若A是H2SO4 , 则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D . C是碳酸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 21. 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氢气 ②纯碱 ③熟石灰 ④碳酸氢铵 ⑤硫酸钾 ⑥烧碱 ⑦一氧化碳

    1. (1) 是常见的建筑材料,也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 (2) 是常见的氮肥,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3. (3) 本身是一种盐,但其溶液呈碱性,生活中可作洗涤剂;
    4. (4) 是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可作燃料、用于冶金
  • 22.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下图是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

    1. (1) 根据上图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 使用单原子催化剂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 B .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C . 生成物甲醇属于有机物 D .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分子构成
    2. (2) 合成气(CO和H2)在不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如果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 . 尿素[CO(NH2)2] B . 葡萄糖(C6H12O6) C . 甲醛(CH2O)
  • 23.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木糖醇(化学式为C5H12O5)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它不能被细菌分解,添加在口香糖里取代糖份,可以防止蛀牙。试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木糖醇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 (2) 木糖醇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 24. 小明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坐标轴,图中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常见物质。

    1. (1) 图中单质a在氧气燃烧生成的产物是(填图中字母)。
    2. (2) 图中d、e、f三种物质都含有的元素除了硫元素外,还有元素。
    3. (3) 若在空气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d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 25. 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

    1. (1) 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2. (2) B位置“队员”所代表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3. (3) 写出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6. 滚摆从如图的位置1静止释放,下降经过位置2继续下降,再上升到达最高点位置3。在这三个位置中,滚摆机械能最大的位置是,你的依据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 27. 在同一粗糙水平面固定两个不同斜面,小华同学研究相同的两个小球A、B分别沿不同的斜面运动,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小球滚动时的不同位置,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位置间距如图所示。

    1. (1) 甲图中A球的机械能(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2. (2) 乙图中B球沿斜面运动过程中的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3) 若两个小球从斜面上运动到斜面底部时与相同的木块碰撞,碰撞之后图(选填“甲”或“乙”)中木块运动距离较大。
  • 28. 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I: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II: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 (1) 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2. (2) 方案I存在两点不足之处,请任意指出其中一点:
    3. (3) 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的结论是。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 29. 用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杂质的某种还原性气体测定一种铁的氧化物(FexOy)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下图,试回答:

    1. (1) 实验过程中丁装置白色粉末变蓝色,而戊装置中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则该还原性气体是.

    2. (2) 当丙装置中的FexOy,全部被还原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1.2克,同时测得丁装置的质量增加了5.4克。则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3. (3) 上述实验装置中,如果没有乙装置,将使测定结果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的比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30.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 (1) 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根据上图所示实验,当看到烧杯中溶液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

      由此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2. (2) 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填“方案一”或“方案二”)。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实验可能的现象及对应的结论是

  • 31. 下图为某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实验I实验II
    1. (1) 实验I中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2. (2) 写出实验II中C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实验II中要验证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填字母序号)。
  • 32.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它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1. (1) 【探究过程】
      步骤 活动内容 收集证据 分析并得出结论
      步骤一 ①查阅资料:金属锌在室温下很脆
      ②取锡纸反复折叠
      锡纸未破损 锡纸中金属不是锌
      步骤二 用磁铁靠近锡纸 锡纸没有被磁铁吸引 锡纸中金属不是
          
      步骤三 ①取锡纸条放入浓度为20%的盐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当观察到现象时,取出锡纸条并用蒸馏水清洗。
      ②将处理过的锡纸条放入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锌溶液,静置观察。
      ②中锡纸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则锡纸中金属不是铝,而是锡
    2. (2) 【交流评价】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前提下增加定量实验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2分)
  • 33. 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据图回答:

    1. (1) 整个反应过程中,离子个数不变。
    2. (2) 试通过计算确定a的值。
  • 34.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用铁碳合金制作的校徽中单质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他们将几枚校徽样品进行粉碎处理,四组同学各取6.0克粉末样品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不同体积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对烧杯中剩余固体进行称量。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组别 样品质量(克) 加入稀硫酸体积(毫升) 剩余固体质量(克)
    1 6.0 20.0 3.2
    2 6.0 30.0 1.8
    3 6.0 40.0 0.4
    4 6.0 50.0 0.4
    1. (1) 判断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没有完全反应,并说明理由。
    2. (2) 6.0克样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能产生氢气多少克?
  • 35. 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1. (1) 表中的m值为
    2. (2) 根据实验二的数据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 36. 科学实验课上,小柯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杂质不和稀盐酸反应),实验后小柯想继续研究废液的成分,于是取过滤后的废液100g,慢慢滴入质量分数为5.3%的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关系如图甲所示。

    1. (1) 小柯用图乙测定A点所对应溶液的pH值,结果会(选“偏大”、“偏小”或“不变”)。
    2. (2) 实验最终生成沉淀质量为多少克?
    3. (3) 废液中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3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过山车当你在游乐场乘过山车奔驰之际,你是否会想到:过山车为什么不需要引擎来推动就能“翻山越岭”呢?

    过山车在开始旅行时,是靠一个机械装置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山车的重力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最大值,当它开始下行时,它的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由于摩擦,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所以随后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如图所示)。像所有列车一样,过山车也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使它在结束行程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停下来。

    1. (1) 过山车通过A点向上运动过程中,动能,重力势能。(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后面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是由于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机械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过山车旅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能够准确停下来,是由于
    4. (4) 过山车第一次下行后,是利用能作为“发动机”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