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

更新时间:2020-12-04 浏览次数:19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 )
    A . 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 B . 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 C . 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D . 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
  •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 科举制度的僵化
  • 3.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颐;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
    A .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 .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 君主权力严重衰退 D . 重农抑商没有落实
  • 4. 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5. (2020高三上·叙州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    )
    A .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 . 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 . 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 . 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 6. (2020高二下·海安月考)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
    A . 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 . 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 .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7.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B . 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 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D . 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 8. 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   )
    A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B . 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 C .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 D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9. 宋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印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被视为正统王朝的象征;宋以后对传国玺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天命观被统治者摈弃 B . 政治文化发生根本变革 C . 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D . 理学重塑传统政治伦理
  • 10.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
    A . 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 . 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 . 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 . 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 11.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博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
    A . 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 .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C .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 . 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 12. 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B . 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C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D . 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 13. (2020·江门模拟) 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债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B . 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C .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 D . 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
  • 14.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上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A . 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B . 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 . 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D .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15. (2020高三上·珠海月考)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A .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 .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 .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 16.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 . 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 . 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 . 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 . 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 17.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 B .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 .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 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狞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 . 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 . 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 . 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 . 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 19.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
    A .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 20.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 . 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 . 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 21. (2020·石家庄模拟) 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
    A . 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 . 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 . 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 . 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 22. 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   )
    A . 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B . 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 C . 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D . 湖北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
  • 23. (2020高二下·海安月考) 1877年,清驻英公使郭嵩焘遭副使刘锡鸿弹劾,三项罪名分别是“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柏金宫殿昕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清朝廷为此准备惩处郭嵩焘,后在李鸿章反对下不了了之。这表明(   )
    A . 维新变法举步维艰 B . 满族贵族不谙礼仪 C . 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D . 洋务官员势力强大
  • 24. (2020·滨州模拟)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 右。这一现象(   )
    A .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B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D .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 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 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 26.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三、论述题
  • 27. (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