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15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从新冠肺炎疫情      以来,武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大家的支援从四面八方涌进江城。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③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A . 爆发    骇人听闻    鼎力相助 B . 暴发    耸人听闻    全力相救 C . 爆发    耸人听闻    鼎力相助 D . 暴发    骇人听闻    全力相救
  •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
    A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C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D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3. 下列诗句所涉及的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A . ④①③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③①④ D . ④③②①
  • 4.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 ③②⑤④①⑥ B . ③⑥⑤①②④ C . ⑤①④③⑥② D . ⑤④③②①⑥
二、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1.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听者不察也,而唱之   和:应和 B . 犯二名律乎  为:是 C . 《春秋》不不讳嫌名  讥:讥刺,非难 D . 于宦者宫妾 比:靠近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叫做“避讳”。李贺因父亲名晋肃,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晋”与“进”同音,父名应避讳。 B . 《讳辩》因李贺而写,韩愈引经据典,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 C . 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待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怕触犯名讳,不去考取进士。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就写了本文给李贺,劝他应考。 D . 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3. (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②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4. (4) 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有关律令的“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的作用。
三、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①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量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1. (1) 赏析颈联的妙处。
    2. (2) 解析托物言志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四、句子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1) 水击三千里,。(苏轼《赤壁赋》)
    2.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3)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4. (4) 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5. (5) 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6)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7. (7) ,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8. (8)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五、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 (3) 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陈从周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如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除了园主外,造园必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明末“乐郊园”就曾经历四次拆改,可见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如果游园者文化修养高,还会吟出几句好诗来,画上几幅清逸的园景。

        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寓情也, 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可见,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造园之高明者,能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此外,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

        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文贵有体,园亦如是。文体有其独立 性,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

        总之,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

    (有删改)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香山饭店被称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因其体现贝聿铭的匠心,将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 B . 如果园林主人文化水平高,又辅以清客献谋、名流建议,那所造园林能激发起游园者的创作灵感。 C . 中国园林应时而生,满足了士大夫们躲避喧嚣、寄情山水的需要,尤其是因他们的优秀诗文而得以存留。 D . 造园可从诗文中悟得妙法,构设之时讲究园景的曲折有致、呼应得当,追求在有形之景里兴无限之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园林与诗文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B . 文章引用《牡丹亭》的曲词,论证诗文作品也可对欣赏、领会园林产生影响和意义。 C . 文章论证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间的复杂关系,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 D . 文章论证的语言准确、严密,同时也因为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而鲜明雅致。
    3. (3) 中国园林离不开中国诗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马尔罗在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他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他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随后,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这让他很羡慕。对比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的问题。

        回国后,他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因此,摸完了“非遗”的家底,他又开始摸村落的家底了。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俗世奇人》18篇新作发表后,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一个“健”字,评价得极为恰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喷薄期,二十年后,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儿也不改。

        但时间却是大问题。《俗世奇人》的前、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起写东西,但是想起的时候因为太忙就放掉了。”在图书订货会上,他被问起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却又总是无意中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的往返”。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他称它为“超短篇”。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他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这个人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1995年前后,冯骥才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晓。他所写的“俗世奇人”系列人物之所以跃然纸上,根本在于这些人事就发生在他常年生活的天津,他有创作所需的厚实的生活基础。 B . 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在全法推行文化普查行动并设立文化遗产日,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对冯骥才在中国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列行动有重要的启示。 C . 在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十年间,冯骥才与他的团队对民间艺术文化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清晰梳理,为保存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D . 中国的“非遗”虽多,但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因此冯骥才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 (2) 文章的画线句“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是什么含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 (3) 文章的标题“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怎样的一个人。
六、材料作文
  • 1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本色是树,装饰是花。浩瀚的大海保持着深邃的本色,又接受着海鸥活泼的装饰;巍峨的山峦保持着缄默的本色,又接受者花木热情的装饰。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景象总是以不屈的本色和自然的装饰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