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1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2. 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是(   )
    A . 负国(更加)相如因持璧立(退)求人可使秦者(报告) B . 公府(被征召)左右皆(倒下)议左右(讽刺) C . 安帝闻衡善术学(素常) 此去经年(一整年)匈奴言武死(欺骗) D . 转复为太史令(再次)这次第(光景)少善文(连缀,写)
  • 3. 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天下笑 , 何也 B .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C . 于其身也,耻师焉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D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 4. (2019高一上·和平期中) 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5. 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 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 . 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与李白<蜀道难》“又闲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是同一种鸟类。 C . 古代官办学校在商代称为“庠”,在周代称为“序”。明清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 D .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1月8日,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证书。“以智慧筑牢地下长城、以心血________和平之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________的心愿。”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钱七虎为祖国的防护工程事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这一新的挑战。“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要靠自己,才能创新,才能超越。”对钱七虎来说,( )。2008年8月,当盾构机掘进第659环时,突然停止工作。“后来,我们改良了刀具,性能大幅增加,由之前每把刀具平均掘进20米的极限提升为200米。”钱七虎至今回忆起来仍________。2010年5月28日,作为长江上隧道长度最长、盾构直径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南京长江隧道在历经5年之久的建设后,全线通车运营。钱七虎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的称号。从城市地下空间到军事工程,钱七虎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和推动我国防护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为多项大型工程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铸就  矢志不渝  踌躇满志  出谋划策 B . 打磨  矢志不渝  意犹未尽  一锤定音 C . 铸就  梦寐以求  意犹未尽  出谋划策 D . 打磨  梦寐以求  踌躇满志  一锤定音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承担起这一新的挑战。 B . 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他肩负起这一新的重担。 C . 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他,发起这一新的挑战。 D . 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遭遇了这一新的挑战。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刀尖上行走也不过如此 B . 这个攻关项目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C . 这个攻关项目和在刀尖上行走有相似之处 D . 攻下这个项目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二、现代文阅读
  • 8. (2018高一上·旅顺口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 .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D .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 9. (2019高三上·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着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释】互助组:指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 .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 . 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2. (2) 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节选自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请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释】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所以称之为“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 . 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 . 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 . 天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 . 浚稽山这一战役中,李陵率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众多,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 C . 李陵率领的军队被围在谷中,损失惨重;他与韩延年率众突围,匈奴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最终全军覆灭。 D .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摧败匈奴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投降,是想等待机会报效汉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②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四、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2. 填写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且美丽出众的句子是“”。
    2. (2) 道儒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 (3)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4. (4)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六、语言表达。
  • 13. 仿照示例,另选他物,写一句话。要求和示例句式一致,内容贴切。

    示例:蝉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林中非凡不屈的孤独者,每到夏日,便重复着它不可言说的寂寞与坚持。

七、材料作文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屠呦呦、顾方舟、于漪等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矢志不渝、默默耕耘、功勋卓著的老一辈英雄模范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国宾仪仗队和少先队员用音乐与献花向他们敬礼致意,全场掌声雷动。

        ②湖南省赴武汉和黄冈600多名正值青壮年的医疗队员为了人民的生命与幸福,坚守职责,舍生忘死,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于3月22日下午回到长沙。各界群众手捧鲜花,拉起写有“致敬,抗议英雄”“我的幸福不能没有你”等内容的横幅,热烈欢迎最美逆行者。

        ③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与知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习近平讲话要点转述

    以上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

    ①请你以“虎啸风生”为网名,为某青年大学习网站“榜样与力量”栏目写一篇征文。

    ②请以明德中学学生会主席的名义,在五四青年节代表全校同学向抗疫英雄发出一份“战役逆行,感恩有你;未来在我,矢志前行”为主题的感谢信。

    注意:综合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情境;不要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