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1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这启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 确保面对实际问题心中有底气、手里有办法、脚下有路子。另一方面,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助力发展的理念、思路、方法、行动和效能,内化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品质、思维模式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以        的工作推动改革发展进程。

        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        的实践品质。党的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今天,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 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要提醒全党,必须将实干进行到底。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为了抓好落实、唤起行动。要拒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避免        无人能比、临机应用        。只有紧密结合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才能真正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以行促知、以知促行,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B . 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C . 行是基础和前提,知是重点和关键;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D . 行是基础和前提,知是重点和关键;以行促知、以知促行,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扎实有效    一以贯之    坐而空谈    百无一能 B . 扎实有效    持之以恒    坐而论道    百无一通 C . 行之有效    持之以恒    坐而空谈    百无一通 D . 行之有效    一以贯之    坐而论道    百无一能
    3. (3)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B . 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开拓新视野、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 C . 要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D . 要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 2. 下列交际用语,正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 (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B . (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 . (某市长在看望人大代表时说)诸位代表,你们辛苦了,你们为本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令人感恩戴德! D . (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就随便你挑上一本了。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龚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B .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 .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 .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 .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 .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 .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B .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C .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普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 .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 . 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 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2. (2) 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魂

    陈国炯

        老头蹲在名茶市场两排店面连廊口,面前放着一个竹藤编织的方形箱子,像以前剃头匠的工具箱那么大,竹藤箱内铺着一层糊蚕簟的纸,纸上放着嫩绿的茶叶,大约三四斤量。卖茶的买茶的来来往往从老头面前走过,有看他一眼的,也有不看的。有一个比老头小十多岁的小平头在老头面前晃过来晃过去,看看老头的茶叶,也看看老头的人,偶尔会与老头搭讪几句,但不提买卖茶叶的事。

        这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说想买斤茶叶自己喝。问老头,你的茶叶是自家产的吧?老头笑笑说,你这话等于没问,谁会告诉你不是自家产的?年轻人听了老头的话,觉得讲得在理,也觉得老头有点倔劲。年轻人遂问老头,茶叶多少钱一斤?老头说一千二百元一斤。年轻人觉得老头疯了,目前市场上的茶叶最高是六百元一斤,老头的茶叶居然要比市场最高价高一倍。但年轻人想,老头的茶叶估计农药打得少,应该会比茶叶铺里的茶叶绿色环保,于是与老头讨价还价起来,最后,以九百元一斤商定。

        小平头见年轻人要买老头的茶叶,投去赞赏的目光,对年轻人说,你好眼力,识货。年轻人听了小平头的话不以为然,说,这茶在树上长的,锅里炒的,会有什么特别,我只是看他年纪大了,蹲了这么长时间,累了,才买他茶叶的。老头听了年轻人的话很不高兴,装茶叶的手僵在那里,很快又把刚刚装在纸袋里的茶叶倒回竹藤箱内。老头对年轻人说,不卖了。搞得年轻人一愣,不明原因,还以为老头嫌价钱低了。年轻人说,给你加一百。老头说,不卖,加一千也不卖。年轻人悻悻地走了。

        小平头看得急了,劝老头还是卖吧,不必赌气。老头不急,淡淡地笑笑,依然蹲在竹藤箱前,看看市场内熙熙攘攘的人流,也看看自己的茶叶。

        又有人来看老头的茶叶,有的还他三百元一斤,也有四百元一斤。老头不卖。

        临近中午,老头的茶叶仍然没有卖掉,小平头递一支烟给老头,老头接了,点上,然后问小平头,你想买茶叶?小平头吐一口烟雾,说,你的茶叶的确是好茶,但我买不起,我连一般的茶叶也买不起,但我喜欢茶,我只能到茶市来看看,饱饱眼福。

        老头打量一下小平头,不问为什么连普通的茶也买不起,人家的痛老头不会去碰。老头说,你真能看出我的茶叶好?

        小平头没有回答老头的话,而是双手十分恭敬地捧起竹藤箱,细细地打量,又用鼻子嗅嗅茶叶,十分陶醉地啧着嘴,“好茶好茶”地赞叹着。小平头问老头,能否让我冲泡一杯?老头说,拿去泡吧。小平头小心翼翼地从竹藤箱里用拇指与食指捏了一撮茶叶,放入自己随身带的透明玻璃杯内,就近走进一家茶叶铺,向老板娘要来一只热水瓶,走到老头面前,将热水缓缓地注入杯内。立时茶香飘逸,馨馥若兰;汤色清澈明亮,叶片嫩绿匀齐,一个个芽尖直立,栩栩如生。小平头看得眼直了,又用鼻子嗅嗅,轻轻品啜茶汤,顿感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小平头微闭双目,享受着世间少有的茶味,自言自语说,此茶必产于高山之巅,又居于水旁,此水非一般小溪的半活水,更不是山塘水库的死水,此水必是活水,是常年流动的泉水。

        老头听了小平头的话,投去赞许的目光。小平头也从老头的目光中读出了自信,继续说,此茶长年被雾气笼罩,此雾非天上之雾,是泉水中蒸发出的水雾,寒冬不冷,酷暑不热,此茶常年在温润中生长发芽。小平头又轻啜一口茶水,擎起茶杯打量着,说,此茶你采摘于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水分不重,又没有太烈的阳光灼晒,因此显得温润清口。老头听得呆了,不说话,呆呆地看着小平头,小平头又打量下杯中茶,继续说道,你对青锅、回潮、辉锅每道工序严格把控,“抖、带 挤、甩、挺、拓、扣、抓、压、磨”技艺使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此茶品味上乘,即使名闻遐迩的西湖龙井和大佛龙井也无法与你的茶相提并论。小平头忽然发出一声轻叹,说,但此茶也有一个瑕疵。

        老头听得似痴似醉时,忽然听到小平头的叹息,并说此茶还有瑕疵,惊问道,什么瑕疵?小平头说,此茶炒制好后,不是放在竹簟之类的竹器上,而是放在木器上,这木器还是松木板做的,稍稍消损了茶魂,但不伤大雅,仍是好茶。这下老头把小平头当神看待了,他家用的畚斗的确是用松木板制作的,每次炒好茶后,先把烫手的茶叶放在畚斗里冷却后,再装入塑料袋里封存。

        老头听完后对小平头露出膜拜之色,惊呼道,你是茶神。小平头听了老头的话,摇摇手谦逊地说,不敢不敢,只是喜欢茶,爱研究而已。遂捧着茶杯准备离去。

        见小平头即将消失时,老头大声说,请留步。老头把已装入塑料袋里的茶叶送到小平头面前。小平头一脸惊愕,略显愧色地说,我虽识得你的茶是世间极品,但我无力购买享用。

        老头又显得有些倔劲,将装有茶叶的塑料袋塞到小平头手上。这下小平头呆了,嘴大张着,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自然段对名茶市场两排店面连廊口的场面描写虽然只有寥宴数笔,但是它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而且铺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 B . 小说中“小平头递一支烟给老头”这一笔可谓细针密线,既拉近了两人的心理距离,使品茶、谈茶有了由头,也为下文送茶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对“小平头”“连普通的茶也买不起”的原因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展开详尽的叙写,旨在避免情节发展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 D . 小说借“小平头”之口,工笔细描“老头”的茶叶汲天地精华,色香味俱佳,品味胜龙井等特点,着力表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2. (2) 请以“小平头”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 (3) 小说中的“老头”为什么对“年轻人”买而不卖,对“小平头”不买而送?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吏亦不之                         惮:畏惧 B . 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 . 令敢隐实者诛,其家                 籍:核实 D . 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2. (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B .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C .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D .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3. (3) 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 . ②③⑤ B . ①⑤⑥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⑥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 . 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 . 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 . 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5.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②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四、诗歌鉴赏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日荆州作[注]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释】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 . 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 . 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 . 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2. (2) 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写举杯劝客饮酒后,朗诵诗歌的句子是:“”。
    2. (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写渔人看到桃花林周边草美花繁的美丽景色,由此想一探究竟。
    3. (3) 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六、语言表达
  • 9. 下面的新闻短评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这里是同时间赛跑的第一线,这里是与病魔较量的主战场,这里是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在这里,守护生命的战斗一刻也不曾停歇。

        坚守!医护人员长时间连续工作,汗水浸透了防护服下的衣衫,手套里的双手肿胀泛白,他们不畏感染风险,不吃昼夜劳苦,争分夺秒医治患者,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不放弃。

        奋战!病房即战区,医患合力共御敌。在与疫病斗争的火线上,白衣战士全力救治,患者奋力抗争,全国上下鼎力支援,汇聚起同心抗疫的强大战斗力。

        那一张张治愈后出院的笑脸,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鼓励,也为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增强了信心。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⑵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⑶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