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郊联体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27 浏览次数:1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    ),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闭门造车    洞明    只要    自暴自弃 B . 韬光养晦    清楚    只要    妄自菲薄 C . 韬光养晦    洞明    而    自暴自弃 D . 闭门造车    清楚    而    妄自菲薄
    2. (2) 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 B .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C .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D . 关键就在于臣了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B . 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C .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贾谊们、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D .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勞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 . 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 .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 . 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 . 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 .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 . 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 . 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 .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 . 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读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1%

    普遍

        50.81%

    一般

        21.81%

    不普遍

        7.81%

    陪读的主要阶段

    小学

        36.31%

    中学

        54.11%

    大学本科8.41%

    研究生

        1.21%

    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1%

    帮助小

        37.11%

    没有帮助10.11%

    起反作用

        8.31%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1%

    一般

        28.01%

    压力小

        3.31%

    没有压力

        1.71%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72.91%

    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48.91%

    导致孩子自律能力差44.61%

    造成孩子好逸恶劳28.51%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1%

    反对

        37.71%

    不好说

        37.41%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D .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二分之一。 B .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就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差异。 C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 从陪读对孩子带来压力角度看,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
    3. (3) 围绕“陪读”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虔敬

    石耿立

        顺着畦埂走,不知不觉,你就忘了回家的路。特别是有青纱帐的时候,那畦埂的深处,就像有一种诱惑,逗你让你向更深处走,前边无人,后面也无人,你只想这样一直走下去。母亲的声音传过来了,显得辽远,显得空茫,那声音在庄稼的秸秆上来回震荡,一圈一圈,最后把你包围,你知道,有母亲声音的地方就有家。在畦埂上走的时候,能听到母亲的叫声,是一种幸福。

        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块。父母知道我这个心病,有时才到家门,没和父母搭话几句,母亲就会急着撵我,走吧走吧,到地里转转去吧,反正在父母跟前待不住。

        一回家就往地里跑,这举止是被某些乡间人耻笑的:已经是城里的人,还脱不了乡下的土气。我有时就想,在田野中间的畦埂上,搭两间草庵或者弄两间黄泥屋子,住下也不错,索性就做一个陪伴庄稼和自然的耕读者。但我没敢说出来,乡下人一定会说我作,大家都挤破头往城里钻,你偏好折身归返到田地里。

        是的,我承认自己内心对泥土的迷恋,总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还在泥土里。记得小时,在街道或是畦埂跌倒,母亲总是在地下抓一抔土,喊:“回来,回来!”委顿的神态就立时精神了。

        有一年的冬日,我在城里整日整夜睡不着,每到晚间,必得把两只耳朵用棉花堵上,否则一点响动就心惊肉跳。当时还不知抑郁这个词,,但总觉得生活就像冬日里的薄幕,沉默压抑。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

        是什么让我迷恋那些畦埂呢?我自己也摸不清。也许这种神秘的牵引,只能用古老的乡间哲学——命这个字来解释,其实所谓的命就是一种生命的密码,没有人能破译得了。

        一踏上畦埂,漂泊巳久的人,就像接通了某根神经,情绪一下激荡,好像听觉味觉嗅觉都重新张开了。有时走着走着,你不自觉地就想吆喝一声,哎——哎——哎。想到小时候,我们在地里割草,割累了,就把草摆在畦埂上,然后就吆喝起来,哎——哎——哎,不多一会儿,远处也有人吆喝起来,哎——哎——哎。这边呼,那边应。

        整个平原都是哎哎的吆喝声,仿佛无数孩子的嘴在半空中呼喊。

        麦子扬花的季节,我曾扛着铁锨追随着父亲把河水引到地里给麦子浇水。那些草啊庄稼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咕咚——咕咚——嗝——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这时父亲就大喊着:快堵上口子,别把麦子撑死了!

        其时,经过少雨的春天的庄稼,灌了几口猫尿似的酒,一个个如灵魂附体,浑身颤抖。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那些畦埂却好像是父亲给出的一个个咒语箍住那些小生灵,怕他们得了便宜卖乖,发疯。

        原本我想放这些麦子一马,让他们喝个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到麦子登场的时候,好记得我的好,把最好的面筋和淀粉奉献出来。但听了父亲怕撑死他们的话,就让小生灵的肠胃欠一点,不知他们会不会怨恨我。

        我常想畦埂是农人的精神线条,是农人的美学。父亲在田地里打畦埂的时候,把畦埂打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究,就像做活的木匠一样仔细。我们家的地,每一块都是笔杆条直的同样宽窄,那畦埂也是宽窄一样,如模子倒出来的。每次打畦埂,父亲先是眯起眼照一下,用步伐量一下,或者放线,然后把打畦埂的松土用脚踏实。每个地方踩几脚,父亲都用心查着,口里念叨着,一脚不多,一脚不少;这个畦里种甜瓜,那个畦里种辣椒大葱,在畦埂的边上,就种绿豆或者小豆;父亲爱喝酒,每次都是从畦埂的边上摘两根黄瓜,回家用井拔凉水一洗,然后用刀拍一下,放上盐、醋、蒜或者芥末,然后用他的锡制的咂壶温了酒喝。每次母亲都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

        畦埂有四季,也有脾气。我以为春温、夏酷、秋沉实、冬肃然。在木镇,我生活了二十年才离开,那畦埂就像我的肋骨,我知道她的根底。惊蛰了,地里的一些生灵开始活动筋骨,那时畦埂上就像起了泡泡,一堆一堆的土。父亲说,那是蚯蚓或是别的虫子开始钻出来透气。那时的田野总是蒸腾着一层热气,是封裹了一冬的阳光,开始在田地里溢出来。刚播下的种子或是经历一冬的麦子,这时都像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呼吸,这时的土地和畦埂是温暖的。而到了夏季,你再赤脚踏.上畦埂,就感到像踩着了红彤彤的鏊子底;到了秋季,畦埂好像陡然瘦下了,那是庄稼把他们挤的。别急,收获过后,畦埂是霜和雪留恋的地方。那时的畦埂变硬了,一场大雪后,那些畦埂突出在田野里,如散了架的马倒在雪地里。

        畦埂会老,但他会活着,即使龙钟年纪,那更有沧桑。我原先曾天真认为,畦埂也如这土地上的人会生生不息,就像一代人老去,他的子孙依然顶替着在土地上活着。但我现在回到木镇,看到很多的土地荒芜,畦埂也委顿了,甚至再也看不到踪迹。我想到,有一次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现在,父母故去,我看到的乡间,多的是田园荒芜兮,心中难掩悲抑。回吧,回吧,我低声告诉自己。在归去的田野里看到一具鸟的遗骸,鸟的零散的骨架和半片羽毛,这小小的飞翔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我把她埋在田野里,低头祈祷,会有人发现那像小坟包的鸟的埋葬地,来凭吊飞翔吗?

        我心里一紧,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

        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

    (选自2017年第1期《星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写畦埂的同时,也加入了母亲的呼唤,使文章更加亲切,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意。 B . 文中描写我儿时在畦埂摔倒后母亲抓土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可以寄托一个人的灵魂。 C . 文中引用雅姆的诗歌,能够点明主题,表现了对农人的尊重,同时也照应题目。 D . 文中描写到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
    2.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 , 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举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垂拱初,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子昂多病,居职不乐,会武攸宜讨契丹,高里幕府 , 表子昂参谋,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曰“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屯之境上,朱亥发之变,良可惧也。王能听愚计,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導其略,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与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率之、卢藏用、赵元最厚。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二・陈子昂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B .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C .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D .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B . 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西汉即有此称。 C . 麟台,唐代官署名,即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D .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也借指将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子昂家财豪富,遭到县官残害。他家非常富有;曾在灾荒时拿出粟米来救济乡亲;他在家为父亲守孝时,县官听说他家富有,便要害他。 B . 陈子昂少年游荡,后来刻苦攻读。他年轻时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乡校后感到后悔,便刻苦努力读书,文明元年考中进士。 C . 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武后打算进袭吐蕃时,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武攸宜征讨契丹时,他出谋划策,也未被采纳。 D . 陈子昂文采出众,倡导雅正文风。他曾作《感遇诗》三十八章,被王适誉为“海内文宗”;他面对当时世人崇尚的徐、庾文风,提倡风雅正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

      ②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 . 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 . 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 . 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 (2) 赏析颔联,并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三下·柳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
    2. (2) 诗圣杜甫之所以令人敬仰,在于他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自己的居室“”却为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最宝贵的东西不仅免费而且“”,,他和朋友可以共享这大自然的恩赐。
六、语言表达
  • 8. 请为以下消息拟一则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20个字。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已黎著名地标——拥有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93米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的塔楼幸免于难。《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现场的法国人民目睹此惨状,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唱起了祈祷歌曲,为巴黎圣母院祷告。法国当地电视主持人在现场直播中表示,预计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在此期间不会对外开放。

  • 9. 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校服美化征集活动”的启事。要求:简明得体,格式准确,正文部分不超过130字,可对材料进行删改。

    活动背景与目的:

           校服是校园里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永远流动的风景线。一套校服,融合了视觉、审美、理念、文化等多种元素,承载着茅莘学子的青春印记,传承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爱校教育,进一步展现我校学子青春风采。

    参加人员:我校全体师生

    作品要求:设计方案应包括设计理念、款式说明、面科要求、效果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均可)。

    提交要求:3月1日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作品提交到德育处陈老师处。

    组织单位:XX学校德育处

    时间:2020年1月13日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的规则是快吃慢,所以有人认为看准了的事情要马上去干,在干中完善。但是,也有人秉持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做选择、不急着去行动的态度,认为这样能少走弯路。面对一次次机会,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面对纷繁世事,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