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0-09-26 浏览次数:1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笑(shěn)  锵(kēng)  弱(guàn)  千之国(shèng) B . (xìn)  掠(piāo)  商(gǔ)  直栏横(jiàn) C . (duó)  孝(tì)  临(lì)  序之教(xiáng) D . 山(lí)  饼(dāng)  罢(chù)  朝歌夜(xuán)
  •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等编写而成,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 B . 《孟子》一书主要是孟子的谈话记录,后世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C . 《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其记事语言简练。 D . 《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是古代优秀公文。“书”、“疏”即“奏章”,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
  • 3. 下列加点字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 却宾客以诸侯 B . 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 欲辟土地,秦楚 D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 4. 下列对特殊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吾知也”“何厌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B . “天下可运于掌”“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都属于“状语后置句”。 C . “百姓之不见保”“函谷举”都属于“被动句”。 D . “是寡人之过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都属于“判断句”。
  • 5.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也                                  向使三国各爱 B . 佚之狐言郑伯曰                          多机上之工女 C . 之以饥馑                                人之力而敝之 D .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6. 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壮也,犹不如人

    A . 夫子哂 B . 牛何 C . 厚,君之薄也 D . 孝公用商鞅
  • 7. 与例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路率尔对曰

    A . 夜缒 B . 貌恭不心服 C . 舍瑟 D . 赂秦力亏
  • 8. 与例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无礼于晋

    A . 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 B . 将有作则思知止安人 C .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D . 加之师旅
  • 9. 下列各句,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鼓瑟希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遂散六国之从    ⑥暴霜露,斩荆棘

    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⑧振之以威怒

    A . ①②③④ B . ⑤⑥⑦⑧ C . ①③⑤⑦ D . ②④⑥⑧
  • 10. 下列各句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及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 B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C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D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作为策略,开始加速了灭亡进程
二、其他
  • 11. 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②异乎三子者之(才能)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怜爱)

    ④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⑤强公室,私门(堵塞、封闭)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体)

    ⑦藉寇兵而盗粮(送给、付予)

    ⑧总此十思,兹九德(光大)

    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民族)

    A . ①③⑥⑨ B . ②⑤⑧⑩ C . ④⑦⑧⑨ D . ⑤⑥⑨⑩
  • 12. 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赞同)

    足以察秋毫之末(明亮)

    木而求鱼(攀援、爬)

    之以严刑(督查)

    ⑤晋函陵,秦军氾南(军队)

    ⑥六王毕,四海(统一)

    ⑦六国互丧,赂秦耶(率领)

    ⑧缦立远视,而望焉(被宠幸)

    ⑨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延续)

    牧以谗诛(等到)

    A . ①③⑤⑩ B . ③④⑥⑧ C . ④⑥⑦⑨ D . ②⑧⑨⑩
三、句子默写
  • 13. 根据原文,填写文句。

    ①莫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侍坐》)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⑥五花马,,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进酒》)

    ⑦花径不曾缘客扫,。(《客至》)

    ,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⑨此情可待成追忆,。(《锦瑟》)

    ⑩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为强秦长久积累的威势所挟制,不断割让土地,最终走向灭亡。因此,统治者可从六国灭亡史实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后代统治者哀而不鉴,不肯引以为戒,只能重蹈前人覆辙,即“ ”。

    ⑪在《蜀相》中,诗人借明媚春景抒发内心忧伤之情的句子是“”。

四、文言文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虽欲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 冀君实或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操之术多异也    故:原因 B . 虽欲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C . 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 D .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议事每不合                     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 B . 终必不蒙察                      冀君实或恕也 C . 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D . 天下理财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B .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B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招致天下怨谤,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指责。 C . 文中有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满。 D .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5. (5) 请结合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
    6. (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五、诗歌鉴赏
  • 1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观残菊追怀眉山师伯浑

    陆游

    空山菊花瘦如棘,倾倒满地枝三尺。

    阴风冷雨不相贷,烂草苍苔共狼藉。

    人虽委弃渠自香,讵必泛酒登华堂

    君不见仁人志士穷死眉山阳,空使后世传文章!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有才华,遭人嫉妒而不得用,终身隐居于眉山。②讵:岂、难道。③泛酒登华堂:重阳节,菊花常被拿来泡酒,在华美的殿堂上被人享用。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菊花瘦如棘”:残菊枯瘦得如同荆棘,写出了残菊的凋敝之貌。 B . “倾倒满地枝三尺”:三尺菊枝倒伏在地上,写出了残菊的颓败之貌。 C . “阴风冷雨不相贷”:严酷的天气摧残着残菊,突出了残菊恶劣的生存环境。 D . “烂草苍苔共狼藉”: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同流合污。
    2. (2) 下列诗句中的“菊花”意象蕴含的情感,与陆游这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B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黄巢) C .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残菊》贾探春) D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苏轼)
    3. (3) 陆游借在山中看到的残菊追怀自己的好友师伯浑,请你谈谈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少顷,荷叶汤来,贾母看过了。王夫人回头见玉钏儿在那边,便令玉钏与宝玉送去。凤姐道:“他一个人拿不去。”可巧莺儿和喜儿都来了。宝钗知道他们已吃了饭,便向莺儿道:“宝兄弟正叫你去打络子,你们两个一同去罢。”莺儿答应,同着玉钏儿出来。莺儿道:“这么远,怪热的,怎么端了去?”玉钏笑道:“你放心,我自有道理。”说着,便令一个婆子来,将汤饭等物放在一个捧盒里,令他端了跟着,他两个却空着手走。一直到了怡红院门内,玉钏儿方接了过来,同莺儿进入宝玉房中。

        ②袭人、麝月、秋纹三个人正和宝玉顽笑呢,见他两个来了,都忙起来,笑道:“你两个怎么来的这么碰巧,一齐来了。”一面说,一面接了下来。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下。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宝玉见莺儿来了,却倒十分欢喜;忽见了玉钏儿,便想到他姐姐金钏儿身上,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把莺儿丢下,且和玉钏儿说话。袭人见把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的,又见莺儿不肯坐,便拉了莺儿出来,到那边房里去吃茶说话儿去了。

        ③这里麝月等预备了碗箸来伺候吃饭。宝玉只是不吃,问玉钏儿道:“你母亲身子好?”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了一个“好”字。宝玉便觉没趣,半日,只得又陪笑问道:“谁叫你给我送来的?”玉钏儿道:“不过是奶奶太太们!”宝玉见他还是这样哭丧,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原故;待要虚心下气磨转他,又见人多,不好下气的,因而变尽方法,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

        ④那玉钏儿先虽不悦,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他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宝玉便笑求他:“好姐姐,你把那汤拿了来我尝尝。”玉钏儿道:“我从不会喂人东西,等他们来了再吃。”宝玉笑道:“我不是要你喂我。我因为走不动,你递给我吃了,你好赶早儿回去交代了,你好吃饭的。我只管耽误时候,你岂不饿坏了。你要懒待动,我少不了忍了疼下去取来。”说着便要下床来,扎挣起来,禁不住嗳哟之声。玉钏儿见他这般,忍不住起身说道:“躺下罢!那世里造了来的业,这会子现世现报。教我那一个眼睛看的上!”一面说,一面哧的一声又笑了,端过汤来。

        ⑤宝玉笑道:“好姐姐,你要生气只管在这里生罢,见了老太太、太太可放和气些,若还这样,你就又捱骂了。”玉钏儿道:“吃罢,吃罢!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我可不信这样话!”说着,催宝玉喝了两口汤。宝玉故意说:“不好吃,不吃了。”玉钏儿道:“阿弥陀佛!这还不好吃,什么好吃。”宝玉道:“一点味儿也没有,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玉钏儿真就赌气尝了一尝。宝玉笑道:“这可好吃了。”玉钏儿听说,方解过意来,原是宝玉哄他吃一口,便说道:“你既说不好吃,这会子说好吃也不给你吃了。”宝玉只管央求陪笑要吃,玉钏儿又不给他,一面又叫人打发吃饭。

        ⑥丫头方进来时,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了。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

        ⑦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却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过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今日遣来的两个婆子偏生是极无知识的,闻得宝玉要见,进来只刚问了好,说了没两句话。

        ⑧那玉钏见生人来,也不和宝玉厮闹了,手里端着汤只顾听话。宝玉又只顾和婆子说话,一面吃饭,一面伸手去要汤。两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人,不想伸猛了手,便将碗碰翻,将汤泼了宝玉手上。玉钏儿倒不曾烫着,唬了一跳,忙笑道:“这是怎么说!”慌的丫头们忙上来接碗。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众人上来连忙收拾。宝玉也不吃饭了,洗手吃茶,又和那两个婆子说了两句话。然后两个婆子告辞出去,晴雯等送至桥边方回。

        ⑨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两个人一面说,一面走出园来,辞别诸人回去,不在话下。

    (选自《红楼梦》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1.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莺儿是宝钗的丫鬟,玉钏儿是王夫人的丫鬟。她们一起来给宝玉送他想吃的荷叶汤。 B . 进了怡红院,莺儿不管是杌子还是脚踏,都不敢随意入座,可见平日里宝钗立下的规矩非常严整。 C . 袭人拉着莺儿去另外的房间,是为了让宝玉和玉钏儿单独说话,可见袭人对玉钏儿的体贴。 D . 金钏儿投井自杀,玉钏儿因为姐姐的事情怨忿宝玉,她在宝玉面前毫无遮掩地表现了这种情绪。
    2. (2) 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玉“走不动”,央求玉钏儿为自己端荷叶汤,因为宝玉刚刚挨了贾政几十板子的痛打。 B . 宝玉故意说荷叶汤没有味道,让玉钏儿尝尝,实是想讨好玉钏儿。一则宝玉对金钏儿之死愧疚,一则关爱女孩是其常态。 C . 从婆子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宝玉平日里的言行流传于贾府,并传播到府外,形成了一定的舆论。 D . 宝玉本不喜欢与婆子们搭话,之所以愿意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主要是因为贾政很看重傅试。
    3. (3) 请结合文章③④⑤段,梳理玉钏儿对宝玉态度的变化,请分条作答。
    4. (4)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简要回答宝玉挨打的原因。
    5. (5) 小说第3回有《西江月》两首,“批宝玉最恰”。其中第一首是: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请阅读《西江月》,结合本段选文或联系小说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多于200字。

七、话题作文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川女孩李子柒,以自家院落为背景,拍摄了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唯美视频。她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古朴的农村生活,既包括乡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包括松墨、蜀绣、染布等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 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共青团中央新浪微博号发表文章《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2020 年,她和袁隆平等人一起受聘为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就像一扇窗,向当代中国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请你以“窗”为话题,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