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15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土楼的建筑空间处理,对内和对外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尺度系统。对外它是巨大的非人的尺度,使接近这个      的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与敬畏感,巨大的尺度给人以    。(    )与此相反,进入土楼内院完全是另一个天地、又一种感受,这里是以人为本的尺度系统,纤细的木构件、标准的楼层、人性化的小尺度,创造出合于“人情”的生活空间。福建土楼另一个特点是内向的空间:它对外极其封闭,对内完全开敞。特别是客家土楼,把祖堂放在内院中心,其向心性发展到      。在这巨大的圆形世界里,环周挑廊列柱简单地重复。你沿着走廊行进,可以无休止地绕圈,这时你的方向感消失了,被      在这个圆形世界之中。这也许正是圆楼所要追求的控制力,目的是达到家族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当置身于这个圆的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成为视觉焦点,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心,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最形象的表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庞然大物       震慑       无以复加       融化 B . 庞然大物       震慑       登峰造极       消解 C . 硕大无朋       震撼       登峰造极       融化 D . 硕大无朋       震撼       无以复加       消解
    2. (2)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人们觉得它不可战胜、不可动摇,在精神上先被打倒。 B .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使人觉得它不可战胜、不可动摇,在精神上先被打倒。 C .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使人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 D .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人们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这个圆形环境之中,焦点自然就是处于圆心的祖堂,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心,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敬祖意识。 B . 在这个圆形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就是焦点,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心,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形象的表现。 C . 置身于这个圆形环境之中,焦点自然就是处于圆心的祖堂,这个中心是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敬祖意识。 D . 置身于这个圆形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就是焦点,这个中心是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形象的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疾病对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体的关联性。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传染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疾病及作为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革。

        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用它的冠状触手与人类细胞ACE2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RNA放置到了细胞核里,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这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以致命一击。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人一样。”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B . 出于对病毒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虚拟世界。 C . 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素。 D . 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 B . 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 C . 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地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性。 D . 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 B . 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 C . 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D . 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无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图1:2014—2018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2: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据介绍,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对于轻症病人,能提高治愈率等,现已形成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药方。

        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今年2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外宣布,通过对214名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医药的治愈率达90%以上。中国对中医药的有效利用,使海外媒体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讨论热度显著提升。

        法国新欧洲集团董事长陈翔介绍说,法国侨界通过“云诊所+中成药”解决了很多华人对病情的疑问,通过中药有效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发生率,好几位患有轻症新冠肺炎的华人患者都痊愈了,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医在海外抗疫中做出了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海外要进入医院抗疫却并不容易。在一些国家,医药法律尚未承认中医药的地位,目前中药汤剂还无法在医院内使用,国内捐赠的中药多用于华人社区和医护人员的预防性用药。据悉,连花清瘟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一是国际注册,目前只在少数国家注册,各国对中药产品的注册要求各不相同,制约了连花清瘟在全球的上市推广;二是国际物流,由于疫情影响,国际物流通道不畅,影响了药品的全球市场覆盖。

        这种情况出现,既有观念文化差异影响,也有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从中成药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中医药的振兴。国际舞台上中医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作为媒体,既要增强媒体的使命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记录者;同时增强媒体的认同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推动者。

    (摘编自《国际舞台上中医药身手不凡》,《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29日)

    1. (1) 下列不属于中医药特点的一项是(   )
      A . 蕴含了均衡、和谐的中华文化思想 B . 属于出生土长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C . 侧重于从整体上认知人的疾病 D . 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疗效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对中成药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从2014至2018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额逐年递增。 B . 从2014至2018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势,且两者同步变化。 C . 法国华人通过“云诊所+中成药”方式解疑,使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海外媒体关注中医。 D . 我国的连花清瘟作为一种中药难以在全球推广,与各国的观念文化差异有关,也与当地的医药法律有关。
    3. (3) 为什么说中医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秆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用大拇指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把大米粒投进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带来的器具里头。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多出来的稻种。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之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路费。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想到这里,他精神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

        “怎呢?”妈在屋里问。

        “弄得咱不够了。”

        生宝妈坐在草棚屋炕上做鞋帮,通过敞开的窗口,温和地责备儿子:

        “你常是冒冒失失,做事没个底底。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生宝乐呵呵地说。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这事,心在他胸膛里蛮翻腾。他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灰心地盯着生宝,袖子和瘪瘦的手上,落着一层玉米面粉,指着生宝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生宝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向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他收敛了嬉笑,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啥叫自发的道路呢?”生宝说,“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十亩稻地,是吧?我甭领导互助组哩!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十八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儿做。年年粮食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个样子吧?嗯,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这也该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吧?好!十年八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做活!是不是?”

        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为了表示他的心善,不赞成残酷的剥削,他声明:

        “咱不雇长工,也不放粮。咱光图个富足,给子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怜。……”

        “那不由你!”生宝斩钉截铁地反驳继父,“怪得很哩!庄稼人,地一多,钱一多,手就不爱握木头把儿哩。扁担和背绳碰到肩膀上,也不舒服哩。那时候,你就想叫旁人替自个儿做活。爹,你说:人一不爱劳动,还有好思想吗?成天光想着对旁人不利、对自个有利的事情!”

        老汉在胡子嘴巴上使着劲儿,吃力地考虑着生宝这些使他大吃一惊的人生哲学。

        生宝坐在矮凳上,继续向坐在对面的继父宣传。

        “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

        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起皱纹眼皮,问:

        “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

        生宝说不上要几年。生宝是个诚实人,他不能胡诌。他只笑不说话了。他再辩论下去,不仅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弄坏。只要不决裂,他相信,他将来能改变继父的想法。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生宝从郭县带回来的稻种“百日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庄稼人贪小便宜,以及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 B . 对于儿子生宝分稻种把自家分得不够的结果,生宝妈只是“温和地”责备他,这种态度说明生宝妈对儿子慈母般的关心,不愿过分责备他。 C . 听完梁生宝关于自发的道路的打比方解释,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这是因为梁生宝的话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梁三老汉内心真实的想法。 D . 作者在刻画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矛盾双方时,将他们安置在分稻种这一统一事件下,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关系,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 (2) 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后更名为“创业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 , 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D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 .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 . 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 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 . 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 . 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 . 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②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试院

    邓忠臣

    东门骢马止行行,被诏秋闱阅俊英。

    三岛隔云天北极,万灯明路国西城。

    人间聊假诗书乐,地远还闻市井声。

    一夜凉风起阊阖 , 月中应有桂枝生。

    [注]①三岛指西湖三岛:百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②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唐宋诗词中亦指皇宫之门。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骑着马走走停停,深感责任重大。 B . 仰望灿烂的星空,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兴奋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虑情绪。 C . 试院偏远僻静,听得见集市的声音,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 D . 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京城的秋景得到立体的呈现。
    2.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3. (3)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一位父亲给他的女儿朗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其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诗句“”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兴趣。
六、语言表达
  • 8. 请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商家宣称,生病后不需要服药,①,所以疾病是可以“扛过来”的。对此,专家表示,“人体免疫系统是长期进化形成的,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也是不需要服药有些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之一。但是,②,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在这种情况下,③。”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浦江之畔,气象万千。上海又一次进入“进博时间”。11月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会议大厅内灯光璀璨,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研各界嘉宾聚集于此。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半小时的主旨演讲中,会场响起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掌声交汇,涌动着全场嘉宾对分享中国机遇、坚持开放共赢的共同心声,更是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的最佳诠释。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均超过首届。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你的高考日期推迟到了今天。

        此时此刻,回想今年以来的高三生活,总有一些事或人让你记忆深刻:戴口罩、量体温、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确诊病例、停课不停学、英雄归来、线上教学、复课、中国必胜、全球蔓延……

        设想15年后班级聚会时,谈起“那一年我们的高三”,你的记忆或许有些模糊,但一定感慨万千。现在请你就此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经历、观察与思考,以便到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大家能重温这一段特殊的岁月。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