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18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xián)    罪(niè)     或(jiān)      汗水涔(cén) B . 瑟(xiāo)    脊(suǐ)     惶(xī)        磨牙血(shǔn) C . (miǎn)    打(sī)      勃(péng)      管弄晴(jiāng) D . 珞(yīng )   贼(máo)     漠(sù)        求田问(shè)
  •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计欲亡走燕(私自、私下)      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顶着东西) 安帝闻衡善术学(素常)        君子非异也(通“性”,性格) B . 因厚单于(赠送礼物)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长寿) 河内(谷物收成不好)          所以传道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C . 士大夫之(类)            掘野鼠草实而食之(同“弆”,收藏) 知奸党名姓(暗中)        故业,因遗策(继承) D . 虞常 (议论)               吾尝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振长策而宇内(驾驭、统治)    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通“熟”,仔细)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然而不王者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囊括四海之意

    ④吾从而师之          ⑤于是相如前进缶            ⑥兄弟亲近 , 常愿肝脑涂地

    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⑧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A . ①③⑥⑦ B . ②④⑥⑧ C . ①④⑤⑦ D . ②③⑤⑧
  • 4.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相如广成传       ②收要害之郡              ③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不相师           ⑤空以身草野              ⑥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斩虞常已         ⑧且庸人尚之              ⑨七十者帛食肉

    A . ①⑨/②⑦/③/④⑧/⑤⑥ B .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 C . 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 D . ①②/③⑧/⑤⑨/④⑥/⑦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今其智反不能及 B . 利乘便,宰割天下                     衡上疏陈事 C . 寡人之民不加多,也                  谓相坐 D . 使之然                            徒慕君之高义
  • 6.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验之以事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非我也,岁也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A . ①⑥/②⑧/③④/⑤⑨/⑦ B . ①③⑤/②⑥/⑦/④⑧/⑨ C . ①③⑤/②⑦/④⑨/⑥/⑧ D . ①⑥/②④/③⑤/⑦⑨/⑧
  • 7.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殷)代曰庠,周代曰序。 B . “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等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C . “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 . “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本着负责任、公开、透明的精神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用创纪录短的时间     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     有关病毒基因序列;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措施远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     )抗击疫情,中国展现出的坚定决心、采取的有力举措,世界各国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评价的,“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      , 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天下一家”。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印尼海啸、海地大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受灾国无私的帮助与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纷纷伸来援助之手。这样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生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精神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 B . 中国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本着负责任、公开、透明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 C .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 D .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本着负责任、公开、透明的精神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
    2. (2)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甄别   共享   众所周知   百年不遇 B . 鉴别   分享   有目共睹   百年不遇 C . 甄别   分享   有目共睹   世所罕见 D . 鉴别   共享   众所周知   世所罕见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中国人民得到了保护,而且世界人民也得到了保护。 B . 这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健康。 C . 这是在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 D . 中国人民得到保护的同时,世界人民也得到了保护。
  • 9. 下列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 . 店家向顾客推荐:“这画出自名家之手,恢弘大气,挂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B . 学生向老师求教:“张老师,打扰了,我想向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以平常心应考。” C . 家长向老师致歉:“我们好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日后定严加管教!” D . 校友受邀发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2020届高三毕业典礼。”
二、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画海

    孙湜

        在少年的窗边,摆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布空白的地方好像停笔了很久,油彩已经干透。

        少年画不下去,他总预感到那画布里的海会溢出来,把他家唯一破旧的渔船冲走。这是他没完成作业的借口吗?不知道。每次从住宿艺校回到海边家中,他都会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沙滩上。“我喜欢的果然还是海啊。”他会精心地挑选海岸上散落的美丽贝壳,大大小小的贝壳在他的简陋房间里陈列,那仿佛是他的战利品,视若珍宝。他也会没日没夜地睡觉,好像要把在画院缺的觉都补回来。只是今天他的梦不同,他在睡梦中听到了海浪拍打的声音,听到了海风呼啸的声音。他从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大海,所以一下子就惊醒了。他发现,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油画里的海岸线依稀可见……

        他慢慢眯着眼睛向窗外望去,惊诧地看到炭黑的乌云笼罩了天地,充斥着无比的压力。他锁了锁眉头,向屋外走去,快步找到惴惴不安的母亲,问父亲有没有出海,母亲不安地点了点头。他故作镇定地说:“没问题,相信父亲。”但是,他的手在轻轻颤抖。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望穿了眼也望不见。他开始憎恨大海,疯狂地把屋子里的贝壳一股脑儿扬出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

        母亲已经报警到海上警卫队,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他多么盼望父亲可以像往常一样慢慢地从海平面不断放大,一点点来到他的眼前,和母亲炫耀今天的收获比别人多多少。他多么想他现在看到的大海还是他印象里的海,那个带来希望的、带来快乐的海。他的一丝丝心绪,汇成了一条浊浪四起的河流,冲刷着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

        天空间闪电骤然降落,泼下的雨水打在脸上,他再也看不清似有似无的海平面。泪水淹没了他的眼睛和心灵,他用力揉揉眼睛想把泪水挤出去,他想停下这懦弱的眼泪。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依靠的父亲,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相比于父亲,自己真的是太弱太弱了。他要为父亲做点什么。他想到了母亲,他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看清了眼前的大海,转身一步一步地走向像往常一样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父亲归来的母亲。

        看到儿子走过来,母亲嘴里安慰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少年就把母亲揽入他那尚未宽厚的肩膀,说道:“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

        母亲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刚刚平稳的呼吸又重新急促起来。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放下了坚强,剧烈地哭泣起来。此时的少年内心却平静异常。他明白了,自己也应该真正地作为家里的一分子努力做点什么,他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亲人与梦想。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来到画架前坐下。他庆幸自己没有把画丢掉。他把画板立在窗前,画中景与窗中景融为一体,多了的,只是不同的天气和少年的心境。他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拿起了落尘已久的画具。他完全沉入了画中,一笔一笔地勾勒这陌生的大海。不知过了多久,当他恍然清醒时,这海已经平静了许多,当他再次将视线移到海平面,一个熟悉的白色亮点在上下飘动,他的心微微颤抖。但是,手却在画布上一笔一笔从未停止。那白点一点点变大,少年的手也在一点点加速。父亲的脸、身姿跃然于画布上。终于,父亲靠岸了,少年的最后一笔也终于完成。画中的大海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父亲在船里奋勇地扯着船帆,目光坚定地盯着少年……

        少年扔下画笔,拿着油画走出去的时候,父亲正在像往常一样,和母亲讲述着海上的事情。他的确遇到了大风浪,海浪推着他走,毫无招架之力。但是幸运的是,他被吹进了一个可以躲避风浪的海岛附近,才免去了倾覆的后果。

        少年回头望向大海,深深地凝望着,弯下腰,深深地鞠躬。他的眼泪和雨水一起落到了海滩上,最后一起流进了画布中的大海……

         “好儿子,画得真好!”父亲说。声音里虽然满是疲惫,却充满着喜悦。

        母亲不知道儿子怎么突然懂事起来。而少年知道,深深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和蔼的父亲,还有海。所有的海,他都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细节描写生动细腻。“他锁了锁眉头”“快步”“他的手在轻轻颤抖”等表现了少年内心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 B . 小说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着墨不多却简洁传神。“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一句,体现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C . 文末运用了补叙的手法,补充交代父亲遭遇大风浪得以幸免的原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直接展示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丰富小说的内涵,构成小说的一大特色。
    2. (2) 文中画线句子体现母亲复杂的心理,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3) 小说中少年画的海与他看到的海相互交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月10日开始,“停课不停学”这个热点话题持续发酵。在原本要开学的日子,一些地方中小学校通过网课、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学生在家学习。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网课变味了。线下的学校生活被完整复制到线上,不“停学”变成了“不停”学,并产生了“水土不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都遭遇到了时空离散的现代性困境。“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基于这一时代命题,给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交往创造更多的时空。”北京中学教师余国志认为,学校可以做一些逆周期操作,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时间交给学生,把“控”变为“推”,把“教”变为“学”,把“管”变为“伴”。

    (摘编自姚晓丹靳晓燕刘博超《“停课不停学”该如何教怎么学》,《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认为线上教学是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线上教学自然也应该符合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回答线上教育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其实也是在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同课堂教学一样,我们认为线上教育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线上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帮助,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支架”。但与线下教育教学不同的是,线上教学的落脚点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学”:因为缺乏“课堂”“学校”等具有仪式感和空间感的地域制约,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一种主动性、自觉性的行为;同时,由于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随叫随到”的教学互动支持,因此更依赖于个体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摘编自王小平《线上教学一个月之后,深度反思文章来了!》,《中国教师报》)

        材料三: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不需要完全按照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的学习内容来学习。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来制订学习的计划,确定学习的节奏,定制学习的内容。我什么时候学什么,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我的学习我自己做主。因为我要自己安排我的发展路径,我会安排我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内容,也就是说真正地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摘编自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停课不停学”在实施中变味,线下的学校生活被完整复制到线上,不“停学”变成了“不停”学。 B . 线上教学应该符合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所以线上教学是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C . 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缺乏具有仪式感和空间感的地域制约,也缺乏“随叫随到”的教学互动支持。 D . 在未来,学习中心因其自由、开放、包容,将更受学生的欢迎,传统学校将失去其生存空间。
    2.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文言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一贯,字肩吾,鄞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充日讲官。进讲高宗谅阴,拱手曰:“托孤寄命,必忠贞不二心之臣,乃可使百官总己以听。苟非其人,不若躬亲听览之为孝也。”张居正以为刺己,颇憾一贯。居正卒,始迁左中允。历官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假归。复有旨推举阁臣。一贯家居久,故有清望,阁臣又力荐之。乃诏以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陈于陛同入内阁预机务,命行人即家起焉。会朝议许日本封贡。一贯虑贡道出宁波,为乡郡患,极陈其害,贡议乃止。一贯柔而深中,张位以荐杨镐及《忧危竑议》事得罪去,一贯与位尝私致镐书,为赞画主事丁应泰所劾。位疏辨,激上怒罢。一贯惟引咎,帝乃慰留之。时国本未定,廷臣争十余年不决。皇长子年十八,诸请册立冠婚者益迫。谕一贯草敕传示礼官,上册立、冠婚及诸王分封仪。敕既上,帝复留不下。一贯疏趣,则言:“朕因小臣谢廷赞乘机邀功,故中辍。俟皇长子移居后行之。”既而不举行。明年,贵妃弟郑国泰迫群议,请册立、冠婚并行。一贯因再草敕请下礼官具仪,不报。廷议有欲先冠婚后册立者,一贯不可,曰:“不正名而苟成事,是降储君为诸王也。”会帝意亦颇悟,命即日举行。九月十有八日漏下二鼓 , 诏下。既而帝复悔,令改期。一贯封还诏书,言“万死不敢奉诏”,帝乃止。十月望,册立礼成,时论颇称之。会志皋于九月卒一贯遂当国初志皋病久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一贯

    (节选自《明史》)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志皋于九月卒/一贯遂当国/初志皋病久/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一贯/ B . 会志皋于九月卒/一贯遂当国/初/志皋病久/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一贯/ C . 会志皋于九月卒/一贯遂当国/初/志皋病久/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一贯/ D . 会志皋于九月卒/一贯遂当国/初志皋病久/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一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宗,帝王庙号,多用于开国之君。宋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之为王朝始建者。 B . 侍郎,古代官名,西汉时本为宫廷近侍。唐代以后官位渐高,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C . 内阁,明代始设,由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后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掌控国家行政。 D . 二鼓,即二更,古代夜晚用鼓打更,故也称为二鼓或人定,相当于现在21-23点。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沈一贯直论是非。他借进宫讲授高宗丧事时,讽刺张居正,被张居正憎恨。张居正去世后,他才获提拔。 B . 沈一贯颇受推重。他向来就有清正的声望,在内阁大臣极力推荐下,与陈于陛一道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 C . 沈一贯城府很深。张位上奏争辩激怒了皇帝而遭罢免,沈一贯只是引咎自责,皇帝于是抚慰,挽留他。 D . 沈一贯坚持原则。皇帝对立储之事一再反悔,他将诏书封好还给皇帝,皇帝这才没有中止册立之事。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贯虑贡道出宁波,为乡郡患,极陈其害,贡议乃止。

      ②明年,贵妃弟郑国泰迫群议,请册立、冠婚并行。

      ③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四、诗歌鉴赏
  • 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注]屟(xiè)廊:即响屧廊。春秋时吴宫廊名。姑苏麋鹿:相传春秋时吴王不听伍子胥劝谏,伍子胥叹息说:“我现在就已经看到麋鹿在姑苏台游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纵目所见:吴王为西施筑的馆娃宫已成遗迹。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 B . 诗人游览馆娃宫遗址,“逢金镞”“露玉钗”或出于艺术虚构,并非实有其事。 C . 颈联描写砚沼、屟廊两处古迹的现状,“只”“空”二字表现出强烈孤独寂寞之感。 D . 作者面对吴国王宫废墟,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含蓄、隐蔽地表达了对西施的同情。
    2. (2) 诗中运用伍子胥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
    2. (2) 郦道元《三峡》中,“”两句从色彩角度对三峡春冬景物行描写。
    3. (3)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 (4) 杜甫《登高》中“”两句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六、材料作文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0后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爆发后,牵头建起了医护服务群,成了医护人员“大管家”。他说:“每个人都是让社会良好运转的一个环节。”

        90后护士甘如意在得知武汉疫情严重时,用自行车骑行四天三夜,历经300公里赶回卫生院工作岗位。她说:“虽然基层医院的工作内容简单些,我愿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0后高中生朱如归徒步一天一夜去湖北,主动申请进入医院隔离病区当志愿者。他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都能冲到一线,我们年轻人躲在背后算什么。”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统一以闽北中学高一学生“李想”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围绕“平凡与伟大”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年级大会上演讲。

    ②以“青年一代的担当”为主题,给汪勇、甘如意或朱如归写一封信,交流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