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生物中考零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0 浏览次数:18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不同形状的细胞,如下图所示,这些细胞(   )

    A . 与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B . 叶表皮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他两者不行 C . 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都是细胞膜,并将细胞与外界分开 D . 都能分裂、生长,进一步构建生物体
  • 2. 下列关于草履虫的观察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运动、摄食等 B . 加入盐粒,它会逃离,说明草履虫能对刺激作出反应,趋利避害 C . 在制作装片时放少量棉花纤维,目的是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 D . 为了看清其体表上的纤毛,往往选用显微镜的大光圈,使光线增强
  • 3. 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纵切片时,若要将胚根的尖端移至视野中央,应将切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   )

    A . 左上 B . 左下 C . 右上 D . 右下
  • 4. 下图 为海淀区某一小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构成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食物链的延长会使总能量减少 B . 图中包含多条食物链,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C . 若图中缺少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无法构成生态系统 D . 图中的细菌、真菌都是原核生物,植物、虫、鸟都是真核生物
  • 5. 下列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措施与目的搭配合理的是(   )
    A . 播种后,用薄膜覆盖在花盆表面,目的是保证种子萌发时有适宜的温度 B . 带土坨移栽西瓜幼苗,主要是为了保住水分 C . 为了结的果实更甜,对枣树进行环割,减少水分向下运输 D . 粮食仓库中,经常通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利于粮食储存
  • 6. 今年5月12 日,聊城市发生一例感染 H7N9 型禽流感病毒死亡病例,引起部分市民恐慌。 其实,只要大家做好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禽流感是可以预防的。以下关于禽流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通过注射 H7N9 型禽流感疫苗预防该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 H7N9 型禽流感患者是该病的病原体 C . 对该病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这是切断传播途径 D . 对患有禽流感的家禽进行扑杀,属于控制传染源
  • 7. 宋朝时期,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大量菊花新品种,例如最早出现的管瓣菊花品种“合蝉”、“红二色”。下列有关这两种菊花培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菊花管瓣性状的出现是变异的结果,生物界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B . 栽培者选择保留管瓣菊花并使之繁殖,起到人工选择的作用 C . 菊花的管瓣性状不能直接遗传给后代,需要特殊栽培技术 D . 这两种菊花的产生包括变异、选择和遗传等环节
  • 8. 科学家记录小鼠在迷宫中的表现,完成迷宫任务后,甲组小鼠会得到食物奖励,乙组不会得到奖励,结果如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非条件反射无关 B . 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C . 实验说明乙组小鼠不能建立条件反射 D . 甲组小鼠的表现说明其建立了条件反射
  • 9. 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证明了一枚受精卵可以在适应的环境下发育成为 一个个体。以下关于受精卵发育为小鸡的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受精卵发育过程中血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 小鸡个体的鸡翅细胞中含有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工厂 C . 孵化出的无壳小鸡个体主要由肌肉组织、保护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构成 D . 从受精卵成长为小鸡个体,包含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分化
  • 10. 果蝇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动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果蝇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B . 果蝇常见于腐烂的水果周围 C . 果蝇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 .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 11. 下面四幅图是人体结构的示意图,有关图的理解或解释错误的是(   )

    A . 图甲: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B . 图乙: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内气压增大 C . 图丙:心房收缩,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进入心室 D . 图丁: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 12. 图是小兰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种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   )

    A . ①家鸽    ②水杉   ③韭菜     ④海带 B . ①珊瑚虫  ②侧柏   ③墙藓     ④衣藻 C . ①酵母菌  ②油松   ③铁线蕨   ④水绵 D . ①蘑菇    ②银杏   ③葫芦藓   ④水绵
  • 13. 下列对正常人体或植物生理活动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甲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或无机盐含量的变化 B . 图乙曲线BC段血糖含量上升,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C . 图丙为一天内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在a 点打开通风孔是为了给大棚补充氧气 D . 图丁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和吸气的过程
  • 14. 馒头是中国特色传统面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制作馒头的过程中用到酵母菌,杂菌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发酵 B . 向馒头上滴加碘液不会变蓝,因为没有适合的反应条件 C . 吃馒头时唾液分泌增加属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在脑干 D . 越嚼馒头越甜是因为唾液中含有蛋白酶,消化酶促进馒头分解
  • 15. (2017·东营)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转基因工程原理进行的是(   )

    A . 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超级水稻 B . 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 . 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南瓜 D . 通过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
二、非选择题
  • 16. 生命体与其所处的环境只有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系其平衡。这是不 同层次的生命体系的共性。
    1. (1) 草履虫通过(填细胞结构)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填结构名称)将多余的水和一些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 (2) 人体通过系统吸收营养物质、获得能量,通过系统、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废物,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3. (3) 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的作用将物质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内部,动植物尸体和粪便等通过的分解作用返还到无机环境中。对于一个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鹰所获得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17.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下图是人体对物质的吸收、利用和排出过程示意图,①~③分别代表某种生理过程,A、B 表示某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人体每天摄入的碘,约80%来源于食物,15%来自饮水。此外,有约 5%来自空气,这些碘通过图中的(填序号)过程,经过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而人体所摄入的大部分碘是通过图中(填序号)过程,主要在(器官)被吸收进入血液。
    2. (2) 进入系统的碘,最先到达心脏的(填结构名称)。之后随血液流动迅速分布于全身各处。一部分进入中,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
    3. (3) 激素对人体多种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促进、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图中的细胞为神经系统的细胞,则物质B可以代表甲状腺激素。
    4. (4) 如果人体摄入碘的量过少,会引发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多种疾病。为了研究碘浓度对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影响,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碘浓度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情况

      ①由图可知,实验结果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随着

      ②上述研究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每日膳食中,人们应摄入碘,以维持人体正常所需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5. (5) 人体每天排出一定量的碘,其中约 80%通过泌尿系统清除。血液中的碘首先经过肾小球的作用进入形成原尿,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
  • 18. 北京市体育中考测试项目中,足球从 2016 年成为选考项目。考生听到发令后,迅速向前带球,依次绕杆,通过最后一个标志杆后,至少触球依次并继续带球通过终点线。每人可测试两次,记录最好成绩。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听到发令后,考生立刻向前带球这一动作的完成,主要是调节的结果。这种机体对 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被称为。以下流程图解释了这种现象,请将下列结构名称的代号填入该流程图中,填入顺序为:

      ①支配肌肉的神经     ②耳蜗      ③听觉神经

      关节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强度过大可能引起关节损伤。由于大鼠与人类运

      动系统组成相似,人体运动的相关研究常以大鼠为模型。生物小组的同学研究了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膝关节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择8周龄、体重200~220克的健康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0只。

      ②利用自制电动跑台,每天同时训练大鼠1小时。其中a组不运动;b组为低强度运动,运动速度15米/分钟;c组为中强度运动,运动速度25米/分钟;d组为高强度运动,运动速度35米/分钟。

      ③8周后,观察大鼠的膝关节,测量软骨厚度,结果如表1。

      表 1 运动 8 周后各组大鼠膝关节观察及软骨厚度测量结果

    2. (2) 大鼠在电动跑台上跑动时,需通过骨骼肌的提供动力,牵拉绕关节运动, 该过程是在系统的支配下实现的。
    3. (3) 下图为关节的结构模式图,滑膜是关节囊的内层,可以分泌滑液注入[中。关节损伤可造成滑液分泌量过大,形成“关节积液”,导致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滑膜肿胀、关节积液及关节软骨表面磨损等会影响关节的特性。

    4. (4) 实验中,设置 a 组大鼠的目的是起作用,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用1只的目的是,能够体现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的实验操作有(写出一条即可)。
    5. (5) 由实验结果可知:a、b、c三组大鼠未见明显的膝关节损伤,b组和c组大鼠关节软骨均,增强了运动时的缓冲力,且(填“低”或“中”或“高”)强度的运动对关节软骨的促进效果更好。根据该实验结果,请提出一条科学运动的建议:
  • 19. 现代遗传学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染色体主要是由两种成分组成,下图中的①表示组成染色体的,②表示。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恒定,且是(成对/成单)存在的。

       

    2. (2) 观察下面的人体染色体图,此人的染色体数目是条,该图反映出的异常之处是。      

       

    3. (3) 具有上图染色体组成的个体,表现出先天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障碍,常合并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先天畸形等症状,被称为唐氏综合征。据调查,唐氏综合征发生率与母亲怀孕年龄相关,一般人群出生时的母亲年龄平均为25.2岁,而唐氏患儿的母亲年龄平均为 34.4岁。某医院在分析高龄孕妇(大于35岁)胎儿异常染色体发生情况时,获得这样的数据:38~40岁组、41~48岁组分别是 35~37 岁组的2.60倍与5.29倍。

      ①调查发现,母亲年龄越大,生出唐氏患儿的风险

      ②发育成该唐氏患儿的受精卵是由一枚异常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的。该卵细胞中染色 体组成为条常染色体和 1 条性染色体;该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为

      ②若此夫妇色觉正常,但是都携带有色盲基因(R、r 基因),经追踪检测此唐氏患儿色觉 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这个唐氏患儿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④在降低唐氏患儿出生率方面,你给出的建议是

  • 20.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白头叶猴分布在我国广西崇左喀斯特石山群中,其体毛黑色,头部白色,黑白搭配的毛色与其栖息的山体颜色融为一体,又因其喜食叶片而得名。但目前其种群数量不足 1000 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头叶猴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使其能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白头叶猴主要取食植物的叶,即使在果实成熟期的 7、8 月份,它的食物中也只有约 35%来自果实,其余几乎都是树叶。白头叶猴有一套适于消化叶片的好肠胃,它膨大的胃能容纳和搅拌大量树叶,经过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更易被肠道吸收。同时,胃内有能够分解树叶单宁酸的酶,因此它们能吃较苦涩的树叶,从而具有更多食物来源。

    白头叶猴是一雄多雌制的群居动物,群体内只有一个首领,遇到危险时首领通过不同的吼叫声通知自己的族群成员。成年雌猴会相互扶持,使婴猴在群体的共同关爱下长大。猴妈妈外出觅食时,未成年雌猴便会练习看护婴猴,以利于日后种族繁衍。

    喀斯特石山群呈零星分布,使得白头叶猴栖息地受到自然分隔。又因山群间的低洼平 地被当地农民开发成耕作地,造成人为干扰,阻碍了白头叶猴的迁移与交流,影响了其种族繁衍。2005 年我国建立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研究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白头叶猴数量有一定增长,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

    1. (1) 白头叶猴适应其栖息地环境的身体形态特征有(写出两点)。
    2. (2) 白头叶猴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请写出一条其消化系统与这一食性相适应的特征,胃内的微生物与白头叶猴之间是关系。
    3. (3) 猴妈妈外出觅食时,未成年雌猴便会练习看护婴猴,并逐步独立担负起抚育婴猴的责任,这种行为是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不断学习而获得的。
    4. (4) 白头叶猴濒危原因有多种,如:。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环境,保护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除建立自然保护区措施 外,请提出保护白头叶猴的其他合理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