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03 浏览次数:19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
    A .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 B .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 .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 .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 . ②④③①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①④②
二、句子默写
  • 3. 按要求填空。
    1. (1) ,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2. (2)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
    3. (3)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①“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②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③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④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⑤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⑥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⑦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⑧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⑩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德。有这样的译文壮胆,许多准作家怎不油然而生“当如是也”之感?

        ⑪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者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者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

        ⑫翻译家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者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

        ⑬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⑭如果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有删改)

    1. (1) 文中第③段的加点词语“移花接木”是否恰当?请说说理由。
    2. (2) 翻译是一种变通的艺术,对本文“变通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翻译者自身的修养,自定翻译原则。 B . 根据原文逐字翻译精确,可以牺牲通畅。 C . 根据中文语言特点,追求文意上的精确。 D . 根据英文语言特点,避免无条件的精确。
    3.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翻译家处于作家的阴影之下,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 B . 翻译者最重要的功底无非是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 C . 优秀的译文从不为英文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 D . 优秀的译文培养未来作家的品位,影响他们的创作。
    4. (4) 在第⑨段后替作者补写一段话,阐释“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译得更好的理由。
    5. (5) 作者在文末对中国文坛提出预警,结合全文概括支撑这一预警的理由。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戏神

    刘建超

        ①常河在老街唱戏,常河唱的戏是地方戏,叫曲子。曲子戏源于清末年间,从老街民间踩高跷曲演变而来,不过百十年的光景。老街是曲子戏的发源地,因老街人爱听曲子戏,被称为曲子窝。曲子戏的调门也都是几代曲子艺人从老街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读书声、吵骂声、哭诉声中提炼出来的。曲子一响,忘了爹娘。可见老街人对曲子的痴迷。

        ②常河最擅长的是哭戏,在曲子代表戏《卷席筒》里,常河饰演小仓娃,小仓娃在大堂上诉冤那一大段八十五句的“哭诗调”,最让老街戏迷魂魄出窍——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你稳坐在察院

        我把这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曲曲弯弯

        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

        ③常河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是戏园子里没有扩音设备,常河照样能让剧场里坐在每个角落里的戏迷听得清清亮亮,舒舒坦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甩高腔:我的大老爷呀,你看我浑身上下,上下浑身都是冤哪——更是伴着叫好声、掌声和泪水飞舞。

        ④有人说常河唱得好是因为常河敬拜戏神。有人看见常河在唱戏前总是要恭恭敬敬地对着戏神的画像作揖敬拜,十分虔敬。常河拜的戏神是谁?有人说是汤显祖,有人说是曲子戏的创始人朱天水。现如今的老街人谁也没有见过。

        ⑤老街有个传说:老街有个富商的女儿貌美如仙,却患上忧郁症,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闭门不出,家人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有人建议富商带着女儿去听常河的戏。富商虽然不情愿,无奈之下也只好试试,便让家人硬把女儿带到了老街戏园子。谁知,常河的戏一开场,女儿就随着常河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醉如痴。戏散场,女儿竟然在老街小店里喝了两碗“不翻汤”,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富商的女儿相中了常河,非要以身相许。这个传说没有经过考证,不过富商连包了十场戏却是真的。

        ⑥常河唱曲子是卖了命的,每次唱完“哭诗调”,汗水都会溻透戏服。管理服装的云袖姑娘,不管戏啥时候散场,都要把常河换下的戏服洗过晾干熨烫,收拾停当。一来二去,常河和云袖有了交往,几年后两人成亲。

        ⑦常河和云袖的儿子常小河八岁那年,老街的剧团散了,剧团的人各找门路。常河和云袖在老街开了间馄饨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维持生计。

        ⑧有人建议常河在铺子里唱戏以招徕客户。常河说,曲子是艺术,我又不是个卖唱的。日子清贫,常河两口子却很踏实。有闲暇,常河就教儿子常小河唱曲子。儿子极聪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大奖赛,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

        ⑨常小河考入京城的一所戏剧学院;常河的媳妇云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沉重起来。

        ⑩一天傍晚,常河当年的同门师弟登门拜访,言语支吾,心不在焉。常河说,师弟,有话直说吧。

        ⑪师弟磕磕巴巴地说,汝州有个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正办丧事。去世的老人是个曲子迷,当年听过常河的戏。老板想请常河去唱一场,给两万报酬。

        ⑫搁在往日,常河非摔了杯子和师弟翻脸不成。看着重病在床的妻子,常河应允了:只要不在老街唱,我去。

        ⑬灵棚搭在街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地界,排场很大。

        ⑭戏台子搭建在灵棚的对面。看热闹的人不少,乱哄哄的。

        ⑮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⑯常河一亮腔,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有懂戏的人立马就认出了常河,消息传开,街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

        ⑰常河的“哭诗调”唱得看热闹的人泪流满面,让出丧的人愈加悲痛。办丧事的老板长足了面子,多给常河塞了一万元。

        ⑱常河回到家里,把钱拿给妻子看,咱有钱看病,有钱供儿子读书。你安心养病,咱这个家塌不了。

        ⑲常河洗漱过后,对着戏神的画像默默不语,泪水直流。

        ⑳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来请常河去唱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多,价码也越给越高。常河来者不拒,只是有一条,绝不在老街唱。

        ㉑常小河在京城举起全国的戏剧梅花奖奖杯的时刻,他的父亲常河在老街訇然倒下。

        ㉒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㉓常小河在父亲的葬礼上,唱起了催人泪下的“哭诗调”。

        ㉔送走了父亲,常小河在父亲常常敬拜的戏神像前深深地鞠躬,那戏神的位置摆着父亲常河的照片。

    【注释】①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1. (1)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在小说中出现三次,请分析其作用。
    2. (2) 本文从第⑨段开始以频繁分段的方式叙述情节,请分析作者的意图。
    3. (3) 本文第㉑段“訇然”一词很有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段加以赏析。
    4. (4) 常河父子敬拜的戏神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1. (1) 如果为本诗题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溪山叠翠 B . 春意寻踪 C . 寻隐不遇 D . 归隐春山
    2. (2) 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缠绵委婉 B . 清新淡雅 C . 绚丽飘逸 D . 庄重典雅
    3. (3) 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蕃传

    (唐)韩愈

        ①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②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③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④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1. (1) 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司业、祭酒撰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

      ②蕃之力不其体,其貌不任其心(

    2. (2)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以之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A.登  上B.上报  C.提拔  D.进奉

      ②太学诸生将从之,来请起蕃(

      A.推荐

      B.攻占

      C.发动

      D.任用

    3. (3)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4. (4) 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天 将 雨 水 气 上 无 择 于 川 泽 涧 溪 之 高 下 然 则 泽 之 道 其 亦 有 施 乎

    5. (5) 本文叙写何蕃事迹,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请举一例分析。
    6. (6) 本文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就亭记

    (清)施闰章

        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 , 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______阁皂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②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③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④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硗啬:土地坚硬贫瘠。②阁皂:山名。③阒:寂静。④青葱:鲜绿。⑤戛:触击;拂:掠过。⑥辐辏:聚集。

    1. (1) 可填入第①段下划线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无暇引山水自娱。 B .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审美意趣已尽失。 C . 叙写为官常态呼应首段游观、人力二者难兼。 D . 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
    3. (3)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4. (4) 评析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六、材料作文
  • 9. 作文。

        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