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0-08-03 浏览次数:16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ué)   承(zài)    自(gěi)自足     (mò)然回首 B . (bù)       (hè)然    (tún)积粮食     字(zhēn)句酌 C . (zè)     贫(jí)    (wù)庸置疑    雾气氤(yūn) D . (hú)       (1iào)望  书声(1áng)琅  奉为圭(niè)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傍晚时分,阳光不再炽热,炎热渐渐消褪,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来到修葺一新的市民广 场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有的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附近悠闲地压马路…… B . 在高速公路上拦车、强行索取帮助背离了“穷游”理念,逾越了法律红线,我们理解“穷游” 给青少年带来的历炼,但如此违法违规、罔顾安全地“穷游”是不可取的。 C .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并没有单纯地把“正义战胜邪恶”的口号声嘶力竭地从头喊到尾,而是试图呈现出一个有着人类真实情感、内心徘徊于善恶之间的哪吒。 D . 闲是铁马冰河之后的万籁俱寂,是天色如水月如勾的清净明朗,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闲暇不啻奢侈品,每日晨光熹微、暮色深重之时,他们都急匆匆地奔波在路途之中。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的一道道旅游文化大餐使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B . 美国不惜重金拉拢的乌克兰准备直接向中国送重要运输机的关键技术,这使美国勃然大怒。 C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民众对社会事件反映趋稳,过激极端行为概率降低。 D . 法国里昂市长杰哈尔·科隆在 25 日表示,期待与中国在新丝路上紧密合作。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此次任务中,研制人员给火箭的一个助推器安装了多个降落伞,在坠落过程中先后展开,成 功控制了助推器坠落时的姿态和方向。 B .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让这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垂危之际把他珍贵又略带滑稽的秘密暴露在众 人面前,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C . 各地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积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让更多的人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D . 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更会感到不快乐。
  • 5. 下列各句是唐代诗人罗隐的《金陵夜泊》,现已打乱,其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金陵夜泊

    罗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①思量应在月明中  ②山带秋阴树影空  ③栖雁远惊沽酒火

    ④地销王气波声急  ⑤乱鸦高避落帆风  ⑥六代精灵人不见

    A . ③⑤④②⑥① B . ④②③⑤⑥① C . ⑥①③⑤④② D . ⑥①④②③⑤
  • 6. 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青丝染了霜烟,心事褪了红颜。(《如懿传》主题曲《梅香如故》)(对比) B . 此生,如纸般薄命。(《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 . 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 7.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B .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分别指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 . 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官服制度规定,最低品级的文官官服为青色。) D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编伍: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 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吴之民方痛心焉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 外与天际 , 四望如一 D . 翱翔蓬蒿之间
  • 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风如果积累得不够大,那么它承受(鹏的)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B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般的心境也就由此具备了。 C .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如果符契一样相合,面对前人的文章没有不叹息哀伤的。 D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加快了燕国的灭亡。
二、诗歌鉴赏
  • 10. 下列对《长亭送别》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 . “云”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词牌名。 B . 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C . “相思泪”化用苏东坡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 D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骄傲自满,看不上“虚名”“微利”。
  • 1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宝玉出场时,插入后人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西江月(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 . 反映了贾宝玉的性格的另外一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B . 说明贾宝玉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C . 告诫王孙公子,莫向宝玉学习,“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 D . 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说明他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
三、文言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 (1) 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社之行为士者    先:表率 B . 诛五人            按:按照(律令) C . 傫然在墓者也        傫然:合并在一起的样子 D . 以大中丞吴者      抚:抚慰
    2. (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社行为士先者

      A . 予犹记周公被逮 B . 抶而仆 C . 民方痛心焉 D .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的写作特色是叙议结合,叙述部分突出了五人的英勇事迹,议论部分强调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B . 选文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笔触饱含情感,暗含了张溥对五人之义举的赞美。 C . 张溥逐一写出了与阉党斗争的五人的姓名,结构上紧扣题目,情感上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D . 将五人英勇就义时的慷慨激昂、从容不迫与毛一鹭在厕所逃命的丑态进行对比,从而突显文章主旨。
  • 13.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亦去之。

    1. (1)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 越国以远            鄙:边邑,这里指使成为边邑 C . 且君尝晋君赐矣      为:给予 D . 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损害
    2. (2)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其无礼晋          若亡郑而有益 B . 烦执事            焉用亡郑陪邻 C . 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 D . 是寡人之过          吾其还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国联合秦国发动攻打郑国的军事行动,给郑国带来了亡国的危机,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 . 郑伯有用人不当的缺点,但也能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显示出了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C . 烛之武抓住秦伯心理,晓之以利,直接指出晋国的政治野心,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 . 最后晋文公提出“不仁、不知、不武”的看法,作出撤军的决定,气氛又缓和下来,曲折有致。
    4. (4) 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1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材料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1. (1) 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之道中 的思想。
    2. (2) 上述两则材料在“诚信”的认识上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批评的历史几乎跟戏剧本身一样久远,它在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戏剧批评的对象,首先是上演剧目。每有新戏上演,或旧戏重排,往往跟着一大堆评论发表。 很多戏在每轮演出过后,往往都要根据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做些调整与改进。许多经典剧目都 是在批评家和观众的千锤百炼下,经过一改再改才形成的。如曹禺的《雷雨》,最初发表时本来有序幕和尾声,但极少被导演采用,批评家也普遍认为它消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评力量,因而在后来作者自编的各种版本中就都被删除了。但剧作家、导演、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应该择善而从,切不可盲从。《茶馆》首演于 1958 年,最后以沈处长的三个“好”字结束,而到了1963 年在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多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全剧以“红大专”收束,改变了原作的情调和主题,直到“文革”后夏淳重排时才改正过来。

        戏剧批评也是观众交流欣赏体会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是说戏剧批评是理性的分析,而欣赏则是感性的。感性经验既鲜活生动,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个人局限性,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主观偏见。观众不仅要看戏,还应该读评论,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会发现许多意想 不到的东西。如“反右派”运动之后,田汉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次年郭沫若出版《蔡文姬》,写的是一个女诗人“归汉”的故事,歌颂了曹操文治 武功。表面看起来,两个戏各具特色,是由于导演的关系,后者的舞台艺术还超过了前者。但是,如果联系到两位作者的品性和他们在反右中的经历,恐怕就分出个思想高下来了。所以,我们需要读读有关评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批评能够澄清思想、解除疑惑,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

        戏剧批评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创作和演出,一边连着读者与观众,两头都得熟悉,但却不属于任何一方。它是一项独立的认识活动,其使命是在艺术跟生活的结合处发现人,发现美。别林斯基说:“批评渊源于一个希腊字‘判断’,意思是‘做出判断’;因而批评就是‘判断’。”判断什么?当然是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批评家对现实的认识。 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总是跟它所判断的现象相适应的,因此,它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鉴于此,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仍然是独立自主、不溢美、不阿世、实事求是的戏剧批评。

    (节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批评家普遍认为曹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因而在后来一些版本的作品中,序幕和尾声都被删除了。 B . 在夏淳等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一改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安排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并以“红大专”收束整个作品。 C . 《关汉卿》塑造了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蔡文姬》写的是女诗人“归汉”的故事,两者各具特色,没有比较的价值。 D . 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戏剧批评”就是判断,是批评家依据对现实的认识而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进行判断。
    2. (2) 下列对文中“戏剧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戏剧批评的历史和戏剧一样久远,它以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为基础,能够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 B . 不是所有的戏剧批评都是正确的,有的甚至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切不可盲从。 C . 观众有必要去读读有关的戏剧批评,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偏见,得出一些比较深刻的结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D . 戏剧批评连接着创作和演出、观众与演员,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虽要熟悉两头,但它绝不附属于任何一方,是一项独立的认知活动。
  • 1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雷雨(片段)

    曹禺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①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②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③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 (1) 分别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人物心理。
    2. (2) 结合①句,分析周朴园 “汗涔涔地”的原因。
    3. (3) 分别理解两处划横线句的含意。
    4. (4) 理解②③两处的舞台说明及相关台词。
五、句子默写
  •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论语》)
    2. (2)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3. (3)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滕王阁序》)
    4. (4)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5. (5)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六、材料作文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疫情,习近平表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 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