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山水联盟返校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0-06-15 浏览次数:2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岁(dàng)的常胜将军的新电影《只有芸知道》,上映7天,票房勉强过亿。对此,他发文感慨:“一众新锐导演生龙活虎,催营拔(zhài),屡创新高,我已是英雄老矣!” B . 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最大的底气。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juān)刻进你为生活打(pīn)、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 C . 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厚情(yì),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容易沾满铜(chòu)味,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 D . (nào),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gāo)。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诠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甲)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其中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隘,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乙)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支离破碎。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

        (丙)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标本,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不仅能从经典中获取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 (1) 文段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浩如烟海 B . 狭隘 C . 支离破碎 D . 不仅
    2. (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华东第一支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队,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 B .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C .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 .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有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二、语言表达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重心平稳是汉字结构中最根本的一条。重心是指一个物体重量结果的所在。一个人端正地坐着或站着,有很安稳的感觉,。但一个在行走或甚至奔跑的人,虽然是运动着的,因不失重心,所以也不会有倾跌的危险,甚至像杂技演员在表演走钢丝这样复杂、惊险的节目时,,所以尽管是走在这么细的绳索上,。由于控制住重心,所以他们在险境中孕育着稳健。

  • 5. 阅读下面“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1) 用一句话概括“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字数不超过10字。
    2. (2) 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评价该学习模式的优势。
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名医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被人尊为“药王”。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此外,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辩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B .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中医理论,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且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C . 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没有中医为基础,日韩等国家医学就难以发展起来。 D . 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因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而国运衰弱。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B . 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 . 中医学曾陷入存与废的争论,“非典”后开始复苏发展,后来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通过“申遗”等方式的保护,近几年愈加受民众关注。 D . 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广大的国土之上,到处都能听见冰层的断裂声。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好啊,春天来了!大地将再一次焕发出活力和生机。但是前行的人们还需留心;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泥泞……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这样的时候,他记忆的风帆会反复驶进往日的岁月。石圪节中学,原西县高中……尽管那时饥肠辘辘,有无数的愁苦,但现在想起来,那倒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妙的时光。他也不时地想起高中时班上的同学们:金波、顾养民、郝红梅、田晓霞、侯玉英……眼下这些人都各走了各的路……

        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少平已经暗暗把自己外出的目的地选在黄原城。到黄原去干什么?他将在那里怎样生活?

        别无选择。他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在包工头承包的各种建筑工地上去做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

        不管怎样,他是非去不可了。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先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父亲在前面拿镢头掏土坑,少平手里端个升子点籽种。两个人都赤脚片,一前一后,来来回回,也顾不得说话。

        父亲挖坑就象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少平耐着性子,尽量把籽种不偏不露点在土坑中间,再补一个不轻不重的脚印。终于休息了。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也学着他哥的样 , 卷了一支旱烟棒。

        他用父亲的打火机点着烟抽了几口,然后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吱”地用劲吸着烟锅。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我呆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

        父亲低倾下头,手指头抠着脚指头,说:“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务过来。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

        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等父亲嫂子先后走了以后,少平却磨蹭着没有急忙回家。他一边在和哥哥添炭,一边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人手缺得要命,你怎么能跑到外面逛去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也有点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事!”

        “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之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什么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 (1) 理解下列句子划线部分的含意。

      ①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也学着他哥的样 , 卷了一支旱烟棒。

      ②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

    2. (2) 从语言角度赏析画横线段落的写景艺术。
    3. (3) 文中的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儿子有什么影响?
    4. (4) 有人说,如果给这部分节选的文本拟个标题,“争”比较恰当。请简析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吏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刺谳(yàn):审理判罪。       ②调人:周代官名。

    1. (1) 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窃独之                 过:认为错误 B . 旌与诛莫得而焉           并:并列 C . 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D . 于法                   愆:过错
    2. (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诛之旌其闾                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B . 可仇乎                  皆出于此乎 C . 将谢不暇                  臣壮也,犹不如人 D . 戴天为大耻              秦亦不城予赵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他认为,陈子昂的《复仇议》中的观点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进而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B . 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个案例,作者认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虽然合于礼义,但不合于法律,虽然有罪,但也不至于判死刑。 C . 虽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说明封建主义的礼义和封建主义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败、冤狱难申的封建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全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D . 文章从“礼”和“刑”的辩证关系,得出了“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的结论。由这个结论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陈子昂提出的“诛之而旌其闾”错误论点的批驳上。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调 人 掌 司 万 人 之 仇 凡 杀 人 而 义 者 令 勿 仇 仇 之 则 死 有 反 杀 者 邦 国 交 仇 之

    5.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②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宋]张元幹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1. (1) 本词上阙“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一句“桡”指,“停桡”紧扣词题“”二字来写。
    2. (2) 结合下阙,从虚实角度,简析词人如何铺张抒情的。
六、名著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

    材料二: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1. (1) 材料二中“执其两端”的“两端”并非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的意见。
    2. (2) 从中庸思想来看,材料一中孔子所恶之人与子贡所恶之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默写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 (3) ,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4. (4)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5) 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八、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你最牛的背景,就是今天的中国。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主景,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认识这一“背景”和“主景”?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