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二...

更新时间:2020-07-30 浏览次数:15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泄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我母亲唤着我走过来,她的脸颊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着,像(mŏ)了胭脂一样。 B . 中国文章风格素重堂皇典雅,看起来如踩高硗行路,高则高矣,却与日常生活隔着一层;而两汉文章中王褒《僮约》那一类道琐屑家常的文章,其平易近人的风格适宜于便(jiān)小简。 C . 眼光敏锐,见微知(zh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bǎi)阖,张弛有度,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D .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tà)地去发愤著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扬雄在西汉末年,是个不尴不尬的人物,在当时及后世的名声,也是不腥不臭。(甲)我写他,觉得难,因为他不伦不类,不写他,也不好,因为他不大不小。弄得我左右不是,就怕写出来不疼不痒,不三不四,让读者读着不咸不淡,如同嚼蜡。

        但扬雄是做“纯学问”的人。在学界鼓吹与奖赏做“纯学问”的今天,写写他还是有意思的。(乙)今天有很多学者在标榜“纯学问”,在“学术规范”里操作出不涉当今而传之后世的伟大学术。并且他们还当自己是前无古人,殊不知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两代,多的恰恰是做纯学问的人,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微不足道。(丙)且据我观察,在中国,这种“纯学问”越发达,所谓的“学术成就”越精深,社会生活反倒越萎缩,社会进步越趋于停滞,甚而倒退。这可以称之为学术中的“零增长”。

    1. (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伦不类 B . 尤其 C . 微不足道 D . 萎缩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我居留上海期间,这里的一切经验与我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几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当我找到具体的相似之处时,又受到震动。我对在这里体验到的中国书法、建筑、艺术和美食感到敬畏。 B . 主编陆梅向驻市作家们介绍了《文学报》自1981年创立后,在巴金、冰心等老一辈文学前辈关怀之下蓬勃成长,成为活跃在中国文坛,传递文学与文化讯息,深度分析文学作品与文坛现象的有生力量的过程。 C . 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该剧以先烈们追求崇高理想、坚定思想信念、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告示我们要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崇尚英雄,敬仰英雄。 D . 美方一些人为暴力“开绿灯”,严重违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违犯人类共同价值观,挑战人类道德与文明底线,实则为本国的未来“亮红灯”,不仅自毁信誉和形象,也将遭到暴力的反噬。
二、语言表达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哺育了人类,①,从而使其受到生态毁灭的威胁。也许只有当人类感受到这种毁灭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不良后果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②。但他们至少可以察觉到在这个野蛮的破坏过程中,人类的灵魂受到怎样的损害。那种与大自然的疏远、异化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正在迅速蔓延。可以说,文明人类之所以出现美感丧失以及人种野蛮化,对大自然的疏远和排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试想一下,③,又怎能令他们对祖辈产生崇敬心情呢?

  • 5. 阅读下面的“产业互联网”行业市场攻守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各行业数字化进程都离不开“产业互联网”生态共同体,但在不同行业特征下可能出现不同的主导力量。这个矩阵以四个象限描述“产业互联网”生态共同体中不同行业数字化进程的总体格局,图中“2B”的意思是“为企业提供产品”,“竞合”的意思是“竞争合作”。

    【注释】四大象限:左下——传统企业主导数字化进程的行业领域;左上——数字化红利高但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行业领域;右上——互联网企业主导数字化进程的行业领域;右下——数字化红利较低但中小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领域。

    1. (1)     请指出决定“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进程总体格局的两个因素,每个因素都不超过 8 个字。
    2. (2) 请从图中找出 2 条理由,说明“产业互联网”生态共同体数字化进程中“互联网企业是最活跃的力量”这一基本特征。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多于 80 字。
三、现代文阅读
  • 6. (2020高三下·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IP”是知识产权的首字母缩写,“文旅IP”指的是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下,文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如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开放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知识产权“IP”与文化旅游形象,这是各地旅游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关键之处。那么,文化、文创IP与旅游该如何融合?业内人士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IP是文化旅游的代言人。“因为一个吉祥物,因为一部剧、一首歌、一句诗,我们可能就会赴一座城”,或许这就是文创IP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最好诠释。如安徽泾县著名风景区“桃花潭”,就因为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成为了一个特别火热的旅游目的地。

        (摘编自2019年9月16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产业是文旅IP价值转化的落脚点,要以文旅IP为核心,利用本地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创新多元业态,连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文旅IP与相关产业(大数据、体育、教育、康养等)跨界融合发展,搭建IP展示与销售平台,培育形成IP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提振地方经济。文旅融合时代,文旅IP的建设已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还要考虑它与地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相融合。增强当地居民对文旅IP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IP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IP影响力,提高本地文化知名度,真正实现宜居宜游、主客共享常态化发展。

        (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中国旅游报》)

        材料三:

        文旅IP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旅游产业打造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IP不断进入文旅行业,很多旅游是通过看电影、看视频驱动起来的,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前所未有的深度旅游体验。

        文旅IP的发展核心,是产生一种共情的效应,这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心理反应。它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可以强化旅游IP的个性化发展,强化IP用户线上、线下的互动,通过对景区人格化的赋予,从抽象到具象,是整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趋势。

        文旅的IP加持了人工智能以后,可以使得这种IP产品以更加个性化的形式,引导用户从对历史文化、自然价值的认知到理解,从身心的愉悦到精神的升华。所以,文旅产业智慧化的方向,要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创新、IP等等,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可持续利用,推动旅游信息的深度采集深度应用,引导旅游行为更加文明,包括路径、时间、消费类型的选择等等方面。

    (摘编自2019年9月7日新旅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各地旅游业要提升自我竞争力,就应将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开放出来,提升文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 B . 一个吉祥物、一部戏剧、一首歌乃至一句诗,往往会成为大家前往旅游的原因或动力。旅游业可以通过文创IP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为提振地方经济服务。 C . 近年来,IP不断进入文旅行业,通过看电影、看视频推动了很多旅游的发生,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前所未有的深度旅游体验。 D . 文旅IP的发展核心是产生一种共情效应,它可以强化旅游IP的个性化发展,强化IP用户线上、线下的互动,是整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趋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旅融合时代,产业是文旅IP价值转化的落脚点,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大数据、体育等产业,才能有效实现文旅IP的价值。 B . 加持了人工智能的文旅IP产品,可以用更加个性化的形式,引导用户从对历史文化、自然价值的认知到理解,从身心的愉悦到精神的升华。 C . 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桃花潭成为了一个特别火热的旅游目的地,这说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D . 文旅IP作为一个产业,要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同时,它还要服务于当地社会,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增强游客的认同感。
    3. (3) 结合材料,请从不同角度概括文旅IP建设的有效措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蝉

    残雪

        ①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高大的杨柳成荫,蝉们在树间终日歌唱。如果是雨后,就有老蛤蟆来用男低音加入大合唱。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 8 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②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③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④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⑤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

        ⑥老蛤蟆终于死于弹弓少年的手中。那天下了一点雨,它在它栖身的大石块下面叫得格外起劲,它那苍老的声音诉说着关于遥远的爱情的回忆。连续到来的三粒子弹射杀了它。少年欢呼着跑过来,捡走了它的尸体。尽管如此,老单身汉并不认为蛤蟆的命运是悲惨的。一个经历过那样的激情高涨的夜晚的家伙,必定品尝过了真正的幸福。这种思想闪现在它的脑海中时,它的歌声就增添了几许明朗,几许轻盈。它的同胞们听了之后有点诧异,继而又欢喜。雨后的大合唱势不可挡!

        ⑦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一段时间以来,又有两只蝉成了牺牲品。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网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⑧它一连三天停止了歌唱,让自己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中。它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总是听到蛤蟆叫。是同一只蛤蟆,被少年射杀的那一只。那种叫声惊天动地,它只要一睁眼就看见天地间白光晃动,眩晕又使得它马上闭眼。啊,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强有力的蛤蟆?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

        ⑨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⑩蛛网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⑪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⑫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⑬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⑭秋风吹破了蛛网,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有删改)

    1.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老单身汉:

      ②领唱者:

    2. (2)     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3.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有人认为,文中的老蝉是一个悲剧英雄形象;也有人认为,老蝉是一个幸福的奋斗者。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宋) 苏洵

        内翰谏议执事:士之能以其姓名闻乎天下后世者,夫岂偶然哉!以今观之,乃可以见。生而同乡,学而同道,以某问某,盖有曰吾不闻者焉;而况乎天下之广,后世之远,虽欲求仿佛,岂易得哉?古之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愚未尝敢忽也。今夫群群焉而生,逐逐焉而死者,更千万人不称不书也。彼之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有以过乎千万人者也。

        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扬雄称于世;扬雄之死,不得其继千有余年,而后属之韩愈氏;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将谁与也?且夫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不可忽,则其多称而屡书者,其为人宜尤可贵重。奈何数千年之间,四人而无加,此其人宜何如也?天下病无斯人,天下而有斯人也,宜何以待之?

        洵一穷布衣,于今世最为无用,思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而不可得者也。况夫四子者之文章,诚不敢冀其万一。顷者张益州见其文,以为似司马子长。洵不悦,辞焉。夫以布衣,而王公大人称其文似司马迁,不悦而辞,无乃为不近人情?诚恐天下之人不信,且惧张公之不能副其言,重为世俗笑耳。若执事,天下所就而折衷者也。不知其不肖,称之曰:“子之《六经论》,荀卿子之文也。”平生为文,求于千万人中使其姓名仿佛于后世而不可得,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惟其愚而不顾,日书其所为文,惟执事之求而致之。既而屡请而屡辞焉,曰:“吾未暇读也。”退而处,不敢复见,甚惭于朋友,曰:“信矣,其戏也!”虽然,天下不知其为戏,将有以议执事,洵亦且得罪。执事怜其平生之心,苟以为可教,亦足以慰其衰老,唯无曰荀卿云者,幸甚!

    (选自《嘉祐集笺注》)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愚未尝敢也                忽:不重视 B . 而后之韩愈氏          属:连接 C . 且惧张公之不能其言    副:符合 D . 天下所就而折衷者也          折衷:调和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能以其姓名闻乎天下后世者,夫岂哉!    儿成,则可待乎 B . 天下有斯人也                            斯人也有斯疾也 C . 顷者张益州见文                          而不知所止 D . 曰:“信矣,其戏!”                    灭六国者,六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曾呈献文章给欧阳修,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与推荐。虽然因此赢得文名,但却迟迟未得朝廷重用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又写作了本文。 B . 文章一开始,作者阐说读书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极其不易,自孔子之后,只有孟子、荀子、扬雄、韩愈四人,在此作者以韩愈的后继者自任。 C . 文章结尾,作者写欧阳修没有时间读自己多次呈上的文章,于是退而静处,不敢再见到作者,觉得很是有愧于朋友,确实不应该说那些戏言。 D . 本文表达开阖跌宕,曲折婉转。文中既有对朝廷不重贤才的不满,也有对欧阳修敷衍自己的抱怨,表达得虽似含蓄,实则用意明显感情强烈。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今 也 一 旦 而 得 齿 于 四 人 者 之 中 天 下 乌 有 是 哉 意 者 其 失 于 斯 言 也执 事 于 文 称 师 鲁 于 诗 称 子 美 圣 俞 未 闻 其 有 此 言 也 意 者 其 戏 也。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布衣,而王公大人称其文似司马迁,不悦而辞,无乃为不近人情?

      ②虽然,天下不知其为戏,将有以议执事,洵亦且得罪。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 (1)     根据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子路的特点是,大舜的特点是。(均填成语)
    2. (2) 上述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五、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改火:指过了一年。②筠:竹。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 (1)     苏词画线句用的表现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
    2. (2) 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六、句子默写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论语》)
    2. (2)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之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3. (3)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诗经•氓》)
    4. (4)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5. (5)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七、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蒙田说:“培育性格而不是写书才是我们的责任,赢得生活的秩序和安定而不是赢得战斗和土地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恰如其分地活着。”

    综合上面两句话,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